Workflow
正向激励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引导孩子提高自控力
中国青年报· 2025-10-04 10:33
家庭教育方法 - 对小学生和初中低年级学生 家长需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与频率 可签订家庭协议进行规定 但完全禁止可能导致与同龄人产生隔阂 需合理控制[1] - 采用正向激励方法 孩子完成作业又快又好可获得自由时间 从而为提高作业质量争取更多自由时间 避免在孩子提前完成任务后额外增加作业量[1] - 让孩子明白学习、写作业、考试是其自身责任 家长不应过度干预 若因学习问题受老师批评 应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而非立刻解决问题[1] - 让孩子接受自然惩罚和社会惩罚 自然惩罚如不穿厚衣服导致感冒 社会惩罚针对偷窃、作弊等违反社会规范行为 适度惩罚有助树立正确价值观[2] - 尊重孩子选择权 让其为自己选择承担责任 避免家长过度安排导致失去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能力 需适时放手让孩子在试错中成长[2] 家长角色与心态 - 家长在引导过程中需把握度 既不过度控制也不过分放任 需从自身心理建设做起 调整好心态以更恰当方式陪伴孩子成长[2]
父母顶级的自律,就是克制住不断纠正孩子的欲望
经济观察报· 2025-09-21 16:08
文章核心观点 - 纠错教育方式如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对儿童成长有害无益,应采用正向激励和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进行引导 [1][2][10][13][27] 纠错教育的无效性与危害 - 讲道理的教育方法会导致孩子因压抑情绪而产生逆反心理 [2][3][4] - 发脾气吼叫时孩子仅能接收7%的语言内容,其余93%感知的是愤怒与恐惧的情绪 [7] - 刻意感动的本质是语言操纵,会让孩子感到被管制并产生负罪感 [9] - 长期纠错会让孩子将父母的负面评价内化为潜意识,如“你怎么这么笨”会使其自认无能 [11][12] 正向激励替代方案 - 动物实验表明奖励比惩罚的学习效果更显著,应多用正向激励引导行为 [14][15] - 优势累积教育法强调关注目标而非问题,通过积累成功经验和成就感实现自我激励 [16][17] - 激发内在动机需满足三大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力和联结感 [18][19] 激发内在动机的具体方法 - 自主性方面应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发产生兴趣,而非强迫执行指令 [21][22] - 胜任力方面需在孩子遇困时帮助其分析拆解问题,而非责骂 [23][24] - 联结感方面要通过鼓励认可建立归属感,如肯定98分成绩而非指责丢失的2分 [25][26]
美团官宣,将全面取消
新浪财经· 2025-08-27 20:33
算法治理与骑手管理优化 - 公司宣布2025年底前全面取消众包骑手超时罚款机制[1] - 已在22个城市试行超时免罚机制 采用培训学习替代单单扣款[1] - 试点"安准卡"机制 遵循超时扣分准时加分方式替代罚款[1] 骑手安全与健康管理 - 实施防疲劳措施:跑单满8小时弹窗提醒(日均触发率18%) 满12小时强制下线(触发率0.28%)[2] - 全国100余城市试点"安全分"体系 骑手闯红灯行为环比减少26%[2] - 超过2万名骑手获得"等灯等灯奖"现金奖励[2] 运营效率提升措施 - 通过AI赋能优化骑手问题识别归类 降低申诉难度[2] - 简化申诉流程 提升问题解决效率与质量[2] - 召开骑手恳谈会优化产品设计 获得骑手及社会广泛认可[1] 财务表现 - 第二季度收入918.4亿元 同比增长11.7%[3] - 经调整净利润14.93亿元 同比下降89%[3] - 核心本地商业收入653亿元 同比增长7.7%[3] 业务分部表现 - 核心本地商业经营溢利同比下降75.6%至37亿元[3] - 核心本地商业经营利润率同比下降19.4个百分点至5.7%[3] - 新业务收入265亿元 同比增长22.8%[3] 行业竞争与展望 - 餐饮外卖和即时零售行业面临非理性竞争[3] - 新业务经营亏损同比扩大43.1%至19亿元[3] - 公司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投入[3]
你不是没准备好,只是太害怕开始
虎嗅· 2025-07-18 08:26
过度准备的心理机制 - 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对控制变量的过度追求 通过拖延保留"控制一切"的可能性 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12][16][17] - 逃避思考带来的生理性痛苦 大脑通过拖延缩短直面问题的时间以降低痛苦感受[19][21][23] - 自我妨碍心理通过人为制造时间不足 为潜在失败预设合理化借口[29][30][31] 过度准备的负面影响 - 未解决事项持续占用大脑后台资源 导致认知负荷过重和效率下降[7][8] - 长期拖延导致最终执行效果远低于初始预期[5][24] - 形成恶性循环 加剧焦虑和精力耗竭[9][22] 行动力提升方法论 - 过程导向思维 接受系统演化中的试错与调整 替代完美主义[35][37][39] - 最小可行原则 优先完成核心目标的基本要求 再考虑优化[40][42][43] - 任务拆解技术 将复杂事项分解为低阻力微步骤[44][46][47] - 成就记录体系 积累正向反馈增强行动信心[49][50][51] - 长期视角转换 弱化短期失败恐惧 强化未来价值认知[53][55][56] - 认知重构策略 将困难重新定义为成长机会[5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