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水源地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在水源地放生猫,对水对猫都不好
人民网· 2025-11-05 19:17
事件概述 - 广东清远市清城区迎咀水库发生大量放生猫事件,部分猫只受惊攀树或溺水死亡 [1] - 当地政府确认事件属实,并通报生态环境部门水质检测主要指标达标,动物卫生防疫部门已进行环境清理消杀 [1] - 政府将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环境监测、现场消杀和事件调查,并依法追究责任,同时加强巡查防止类似事件 [1] 事件背景与潜在风险 - 迎咀水库水源保护区此前曾出现大量携带猫瘟病毒的病死猫,若遇雨水冲刷猫尸体入水库将造成污染 [1] -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 [1] - 水源地面临的风险包括放生活动、周边旅游露营带来的生活垃圾、气候变化影响水自净能力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非规划建设 [1] 保护措施与系统性工程 - 水源地保护被视为长期系统工程,需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建立预见性防控机制而非仅事后补救 [2] -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法规明确禁止不当放生、加强周边监控巡查以提前发现威胁、加大宣传教育避免生态危害 [2] - 需全社会共同行动,提高生态素养,确保善意不以环境为代价,为守护生命之源提供有行动力的解决方案 [2]
每经记者探访长白山“网红”水源地:饮用水品牌都想做大自然的“搬运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8 21:40
行业趋势:消费需求转变 - 消费者对包装饮用水的诉求从解渴转向健康,从注重包装营销回溯到源头品质,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转型 [2] - 超过20亿人口处于隐性饥饿状态,即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这增加了对慢性疾病的担忧,凸显出通过天然矿物质水补充营养的重要性 [2] - 主要食用蔬菜中钙、镁、铁等必需矿物质含量在超100年间下降了80%至91%,含有天然矿物质的饮用水对人体健康价值变得尤为宝贵 [3] 产品健康价值与科学依据 - 水中的矿物元素具有疾病预防作用,去除水里的矿物质反而可能增加疾病风险 [3] - 水是每天唯一稳定大量摄取的食物,其对人体矿物质的补充具有日积月累的显著影响 [3] - 选择优质水源地的水,并科学处理以保留有益矿物质、优化钙镁比例,同时控制微塑料等有害物质是关键 [3] 水源地的稀缺性与竞争 - 天然水源是水企最稀缺的资产,全球成功品牌均以独特水源(如阿尔卑斯山冰川水、斐济火山岛深层水)作为品牌故事核心 [1] - 中国包装水企业竞争焦点正从营销转向上游优质水源地,长白山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取水胜地” [1][5] - 长白山因特殊的火山地质与超过80%的森林覆盖率,形成水质清澈、甘甜可口的天然矿泉水,成为稀缺资源 [5] 长白山资源现状与开发 - 长白山矿泉水源自浅地层自涌,易受污染,因此水源地保护工作尤为关键 [5][6] - 2023年延吉和白山等山区的总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为8.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开采不足1亿立方米,显示区域开发潜力依然可观 [7] - 对天然水源的开发必须有度,利用量应控制在总量的40%至50%,需考虑生态用水和气候不确定性,限量开发以留住生态容量 [8] 市场竞争与品牌布局 - “源自长白山”成为国内诸多中高档包装水的广告词,市场从营销“卷”向“水源地” [5] - 长白山周边的靖宇县、安图县、抚松县聚集了恒大冰泉、泉阳泉、统一“爱夸水”、农夫山泉等众多水企工厂 [5] - 农夫山泉在靖宇县建立了12条产线,厂区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是当地最大的包装饮用水企业之一 [5]
探访“网红”水源地长白山,饮用水品牌都想做大自然的“搬运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30 15:41
行业趋势:包装饮用水市场转向水源地竞争 - 全球高端包装水品牌已验证,天然水源地是品牌故事和产业链最稀缺的资产,如法国品牌强调阿尔卑斯山15年自然过滤,斐济品牌借助火山岛深层水概念在美国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1] - 中国包装水企业竞争焦点正从包装营销转向供应链上游的优质水源地争夺,众多知名品牌在吉林长白山“寻水”建厂 [1] - 消费者需求从解渴转向健康,从注重包装回溯源头品质,驱动饮用水市场结构性转型 [4] 健康价值:矿物质饮用水的重要性 - 人体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隐性饥饿”影响超20亿人口,增加心血管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风险 [4] - 100年间主要食用蔬菜中钙、镁、铁等必需矿物质含量下降80%至91%,含有天然矿物质的饮用水对人体健康价值尤为宝贵 [5] - 去除水中矿物质反而增加疾病风险,水是每日稳定大量摄取的食物,对矿物质补充有日积月累的显著健康影响 [9] - 健康饮水应选择优质水源地,科学处理以保留有益矿物质并优化钙镁比例,控制微塑料等有害物质 [9] 水源禀赋:长白山的稀缺资源优势 - 长白山水资源充沛,大气降水经多孔浅色玄武岩过滤形成优质矿泉水,特殊火山地质与超80%森林覆盖率造就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口感柔和的天然禀赋 [10] - 长白山矿泉水源自浅地层自涌,易被污染,因此水源地保护工作尤为关键 [17] - “源自长白山”成为国内中高档包装水核心广告词,品牌争相加码当水源“搬运工” [14] 市场布局:品牌在长白山的产能投入 - 长白山周边靖宇县、安图县、抚松县聚集恒大冰泉、泉阳泉、统一“爱夸水”、韩国农心“白泉水”、雅客“长白甘泉”、融创冰泉等水企工厂 [14] - 农夫山泉较早布局,在靖宇县建立12条产线,厂区面积超14万平方米,成为当地最大包装饮用水企业之一 [14] - 企业对备用水源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如围栏、监控、遮雨房顶和专人巡逻,不向游客开放 [14] 开发潜力与可持续性 - 2023年延吉和白山等山区总水资源开发利用量8.3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不足1亿立方米,区域开发潜力可观 [18] - 专家强调对天然水源开发必须限量,利用量应控制在总量40%至50%,需考虑生态用水和气候不确定性,留住生态容量,避免盲目全量开发 [19] - 美国包装水消耗量是中国的4至6倍,中国包装饮用水(尤其是矿泉水)市场有望持续繁荣,消费量将进一步提升 [18]
科技赋能,北京如何提升防御洪涝能力、构建韧性城市?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07:35
科技赋能水务建设 -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连年超6% 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推动治水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2] - 水利部提出构建流域防洪工程、雨水情监测预报、洪涝防御工作三大体系 推进拒马河张坊、永定河官厅山峡等重点洪水控制工程 [3] - 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 提升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建设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 深化北京特色模型应用 [3] 水资源优化配置 - 完善节水制度 强化节水关键技术及重大装备研发推广 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3] - 统筹多水源配置调度 用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 开辟东线水源 打通西部应急通道 加强北部水源保护 构建多元化抗风险水资源安全体系 [3] - 持续复苏河湖生态 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 加强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及一区一策精细化治理 [3] 水源地生态治理 - 水源地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水文调节功能待提升 需优化生态系统配置 建立积水又保水的林分结构 [4] - 改善林草植被组成 将单层林改造为复层混交林 调控林分密度 形成生态与工程协同治理体系 [4] - 结合堤防措施、道路排水、梯田分排水及河道工程 提升水源地水文调节功能 [4] 极端天气应对策略 - 0-3小时短临暴雨预报可靠性较高 可预判淹没区域水深及影响范围 中长期预报不确定性较大 [5] - 城市需优化水系调度减少淹没范围 完善避难信息发布机制 重点防护低洼地带、地下空间及地铁等生命线工程 [5][6] - 暴雨中心存在迁移可能 需加强动态设防 智慧水利需整合多源数据与专业知识提升管理效能 [6] 韧性城市建设 - 全球变暖致大气水汽含量增加 叠加季风气候与地形特征 使北方极端强降雨事件增多 [7] - 构建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确保生命线工程功能不丧失 [7] -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大型调蓄空间规划 加快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升洪涝过程仿真模拟能力 [7]
以水为脉向“美”而行 供港之水“深”生不息——深圳市罗湖区全力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区水源地绿色发展典范
中国环境报· 2025-03-31 09:46
深圳水库历史与战略地位 - 深圳水库是深圳市核心饮用水源和香港供水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深港两地供水使命 [1][13] - 1961年开始向香港供水 至2025年已持续供水64年 供水量占香港城市用水量80% 占深圳城市用水量30% [3][18] - 被赋予"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三重战略定位 成为深港两地经济繁荣和情感连接的重要纽带 [3][18] 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 1963年中央拨款3800万元兴建东深供水工程 1965年竣工后通过深圳水库对港供水 [2][18] - 2000年完成东深供水四期改造 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 实现全封闭管道清污分流 [8][21] - 建成日处理400万吨的生物硝化站 实施62.8平方公里污水截排工程 入库支流水质连续3年稳定达地表水Ⅱ类标准 [8][9][22] 生态治理成效 - 水源保护区面积58.98平方公里 自然岸线率近90% 森林和人工湿地占保护区总面积91.75% [7][24] - 完成林分优化509.06亩 新造林抚育796.10亩 森林抚育910亩 裸露地面积减少90.7% 人工湿地面积增加1.91倍 [6][24] - 建成碧道23.57公里 绿道25.97公里 形成生态廊道网络 正坑水碧道获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6][23] 智慧化管理体系 - 率先推出智慧水务综合监管平台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实现"河湖厂网口"一张图管理 [28] - 搭载全国首个水资源水量水质多维度监控系统 建立人工检测+自动监测双层机制 [28] - 采用无人机巡航、图像识别、除藻无人船等智能技术 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数字化运营 [28] 文旅融合发展 - 2024年"生态+文旅"模式入选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 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 带动消费超2亿元 [10][31][33] - 打造8个特色露营地 推出深港露营文化周 启动直升机载人观光商业飞行 [4][33] - 建立三大省级文艺基地和梧桐山艺术小镇 形成兼具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功能的生态文化长廊 [33] 体制机制创新 - 首创"基本生态控制线"制度 2009年实现全国首个水源地全封闭管理 [7][20] - 构建"五位一体"河长架构 试行"物业+水工"河湖管养新模式 [25] - 累计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8亿元 建立民间参与的多维治水机制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