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机械化
icon
搜索文档
粮食稳产高产靠什么丨夯实粮食安全数智基础
经济日报· 2025-11-07 11:42
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提升 - 2024年底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 [1] - 物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在粮食种植、仓储、加工等环节广泛应用 [1] - 浙江余姚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0.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6.5万千瓦 [6] - 湖南沅江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72%,农机总动力达123.02万千瓦 [8] - 西藏主要粮食作物(青稞)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4%,农机总动力达803.7万千瓦 [14] 技术应用与生产效率提升 - 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人工操作的40多倍,一天可完成400多亩稻田打药 [4] - 智能化育秧车间使育秧周期缩短30%,单季亩均人工成本降低120元,秧苗成活率提升15%以上 [9] - 新型收割机通过技术改进可减少3%的谷粒损耗 [8] - 精准病虫害防控、智慧灌溉施肥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2] - 数字农机监管服务平台实现对农机作业轨迹、内容、面积和质量的远程监测,最大化发挥农机使用效率 [9] 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 - 浙江余姚市对首次引进的新型农业机械项目最高补助50%,单台不超过10万元 [6] - 对建设省级农事服务中心项目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市级财政最高补助1000万元基础上,余姚市级财政奖励150万元 [6] - 西藏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范围已扩大到21个大类45个小类126个品目,基本覆盖农牧区全产业链 [13] - 余姚市整合2985万元资金支持青年入乡创新创业,推出包含生活补助、税收减免等在内的45条政策礼包 [7]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与服务体系 - 浙江余姚市科态农场为周边农户提供育秧、收割、烘干等服务,年服务面积达8000亩左右 [4] - 湖南沅江市已发展农机合作社54家,开展“十代”服务,覆盖面积达51.23万亩 [11] - 西藏萨迦县扯休乡曲姆拉日农机合作社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并免费承担797亩农田的机械化作业 [13] - “基地+散户+公司+院校”的模式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11] 人才培养与“新农人”培育 - 浙江余姚市累计开展农民培训209场(次),培育乡村人才8080人,推荐部级“头雁”76名 [6] - 余姚市建设的1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累计提供岗位50个,招引青年人才62人,开展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 [7] - 西藏日喀则市通过统一培训产生持证无人机操控员,操作植保无人机完成上百亩防治任务 [14] - 乡村CEO招募计划吸引青年人才携文化创意、数字科技等新质生产力要素返乡创业 [7]
机械化水平日益高
经济日报· 2025-11-07 06:13
农业机械化发展 - 水稻种植全程实现机械化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无人机打药效率达人工40多倍 日作业面积400多亩[1] - 平原地区大型拖拉机 插秧机 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广泛使用 山区乡镇轨道运输机 竹笋烘干机等现代化设备帮助提高生产效率[2] -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6.5万千瓦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0.5% 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并提高农户收入[3] - 对新型农机具实行累加补贴 首次引进新型农业机械项目最高补助50% 单台补助不超过10万元[3] - 建设省级农事服务中心项目的农业经营主体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财政补助 另加150万元市级财政奖励[3] 农业科技应用与创新 - 配置自动喂料系统 全自动转盘式挤奶机 环境控制系统等设施设备 实现挤奶 喂料等生产功能自动化 奶牛存栏3500多头 日产牛奶40多吨[2] - 应用景观型风吸式太阳能杀虫灯 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等绿色科学防治体系为水稻丰产丰收保驾护航[1] - 新农人以跨界思维创新农业产业 发展农文旅生态基地 杨梅酒数字工厂 数字植物工厂等新业态[4] 农业人才培育与引进 - 系统实施现代新农人专项培育行动 累计开展农民培训209场 推荐部级头雁76名 培育乡村十路人才8080人[3] - 建设1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 累计提供岗位50个 招引青年人才62人 开展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4] - 推出45条政策礼包 整合2985万元资金支持青年入乡创新创业 包含生活补助 税收减免等[4] - 首批招募5个特色乡村CEO 签约者可享受运营资金 引资奖励 增收奖励 集体收益分红4类奖补[4]
农机装备应用广
经济日报· 2025-11-07 06:09
农业机械化水平 - 林周县主要粮食作物(青稞)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拥有现代植保无人机35架、联合收割机近300台、各类农业机械超11万台(套)[1] - 截至2024年末,西藏农机总动力达803.7万千瓦,农机装备拥有量达63.5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7.8%,主要粮食作物(青稞)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4%[3] - 西藏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范围已扩大到21个大类45个小类126个品目,基本覆盖农牧区一二三全产业链[2] 生产效率与产量提升 - 林周县通过机械化耕作和良种推广,粮食亩产从过去的约100公斤增至400公斤[1] - 机械化作业将收割周期从大半个月压缩到两三天,有效应对恶劣天气,实现颗粒归仓[1] - 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的应用使完成上百亩防治任务变得轻而易举[3] 农机装备技术创新 - 行业研发推广适宜丘陵山地作业的新型农机具,如智能化青稞旋耕施肥精量播种机、履带自走式割捆机[3] - 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农机深松整地远程作业监测等智能化、信息化装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推广应用[3] - 针对藏东南地区山地广布、地块零碎的特点,行业着力推广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便高效的技术[3] 社会化服务与组织模式 - 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提供土地流转、人工饲草种植、种子精选包衣及农机社会化服务[2] - 农机社会化服务解放了劳动力,促进年轻人外出就业,拓宽了致富途径[2] - 通过统一培训考试,培养出持证无人机操控员等“新农人”队伍[3]
全国秋粮收获过九成 各地多举措筑牢丰收基础
中国经济网· 2025-11-04 09:20
全国秋粮收获与冬小麦播种总体进度 - 截至10月30日,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九成 [1] - 分区域看,东北、西北地区秋粮收获进入扫尾阶段,黄淮海、西南地区过九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八成半,华南地区过五成 [1]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进度不一,西北地区接近尾声,黄淮海地区过两成,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一成半左右,冬油菜播种七成半 [1] 东北地区秋粮生产情况 - 东北地区秋粮面积和产量占全国近四成,收获接近尾声,有望再获丰收 [2] - 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28亿亩,居全国第一,水稻、大豆、玉米单产有望创历史新高 [2] - 在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高产示范地块,水稻亩产达到1833.8斤,在五大连池市,大豆新品种“东生89”亩产达到386.35公斤 [2] - 辽宁省通过推广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高产地块平均亩产达770公斤 [3] - 吉林省秋粮种植面积超9300万亩,榆树市通过秸秆还田加深翻及大垄双行播种模式,亩产平均增产150斤,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5000万亩以上,推广高产优质品种3574万亩,新增23% [3] 黄淮海区域冬小麦播种应对措施 - 黄淮海区域是我国重要冬小麦主产区,受持续阴雨天气影响,河南水稻收割推迟,冬小麦播种窗口被压缩 [4] - 河南省新乡原阳县推广“无人机小麦撒播”技术,在水稻收割前10天到15天进行小麦撒播,以抢回农时 [4] - 滑县使用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可实现精准播种、同步施肥,该县180多万亩冬小麦播种工作正有序推进 [4][5] - 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科学调整播种深度和密度,并推广适期晚播品种等关键技术 [5] 陕西省应对恶劣天气的秋收秋播保障 - 陕西省遭遇罕见秋雨连阴天气,秋收秋播面临巨大挑战,采用履带收割机进行抢收 [6][7] - 蒲城县甜水井供销社粮食烘干厂的烘干机24小时运转,确保玉米品质 [9] - 供销农资集团搭建“厂家直发+仓库配送”机制,储备充足尿素、二铵及小麦专用复合肥,43台配送车辆全天候配送,并对肥料进行三重检测 [9] - 陕西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日产尿素突破4200吨,生产线24小时运转,确保不断供、不涨价 [10]
金秋十月“丰”景如画? 机械化提质增效奏响现代农业“奋进曲”
央视网· 2025-10-27 08:03
黑龙江双鸭山市秋粮收获 - 秋粮收获进度已超过90%,整体收获进度比去年提前5天,预计10月下旬全面完成[1][5] - 饶河县合作社水稻亩产从去年约900斤提升至今年至少1000斤,订单量饱和[3] - 集贤县采用“农机编队”进行边收获边整地,将玉米秸秆粉碎深埋还田,为明年春播抢出15天农时[3] - 宝清县粮食收购实现自动化,车辆从入库到卸粮结算全程仅需15分钟,拥有12座烘干塔及时将潮粮转为干粮[4][5] 湖南沅江市晚稻收割 - 湖南省1900多万亩晚稻已陆续开镰,预计11月初全部收完[6] - 沅江市采用新款收割机,通过加宽履带、加长脱粒线等升级,使谷粒损耗率比老机型降低2个百分点[7] - 当地烘干中心24小时运转,日烘干能力达上千吨,并可辐射周边农户[8] -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搂草机和打捆机协同作业,每亩秸秆可为农户增收100多元[8] 新疆吐鲁番市棉花采收 - 吐鲁番市12.4万亩棉花进入采收期,目前采收已超过60%,预计十月底完成[9][11] - 种植户采用大型采棉机进行采收,速度快且损耗小,例如一位种植600亩棉花的农户全部使用机械采收[10][11] - 当地持续推动棉花产业提质增效,推广适宜机采的优质品种,并普及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实现从种植到采收全程机械化[11]
机械化助力秋粮加速归仓 各地加快农业生产共绘神州大地好“丰”景
央视网· 2025-10-22 16:44
秋季农业生产进度 - 各地加快秋季农业生产进度,秋收稳步推进,多措并举保丰收 [1] 水稻收割情况 - 辽宁省盘锦市166万亩水稻进入秋收高峰期,借助机械化力量加速归仓 [2][4] - 当地抢抓晴好天气与时间赛跑,确保按质按量完成秋收工作 [4] - 湖南省1900多万亩晚稻已陆续开镰收割,预计11月初收割完毕 [5][7] - 湖南农户抢抓降雨间歇组织抢收,稻谷运往烘干中心24小时作业以确保及时烘干入库 [8] 玉米抢收进展 -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农业部门引导农户抢抓晴好天气,以机械化作业加快推进58万亩玉米抢收 [9] - 新绛县烘干设备全面启动,为收获后的玉米提供及时烘干处理,防止粮食霉变 [11] 特色作物藜麦产业 -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1.56万亩藜麦迎来收获,当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12] - 当地采取藜麦多品种繁育并筛选良种推广,产业链完整使加工转化率超过65% [15] - 藜麦产品销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家 [15]
秋收进入冲刺阶段 各地多举措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2 15:40
黑龙江双鸭山市秋粮收获进展 - 秋粮收获进度已超过九成,整体收获进度比去年提前5天,预计10月下旬全面完成[1][2] - 饶河县合作社水稻亩产从去年约900斤提升至今年至少1000斤,每亩增产超过100斤,订单量繁忙[1] - 集贤县采用农机编队协同作业,实现边收获边整地,为明年春播抢出15天农时,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率达100%[1] - 宝清县粮食企业实现自动化收购和15分钟快速卸粮结算,通过12座烘干塔及时将潮粮转为干粮,帮助农户快速变现[1][2] 湖南晚稻收割技术应用 - 湖南省1900多万亩晚稻已开镰,预计11月初全部收完,当地采用新款收割机加紧作业[3] - 沅江市新款收割机通过加宽履带、加长脱粒线等技术升级,使谷粒损耗率比老机型降低2个百分点[4] - 当地烘干中心24小时运转,日烘干能力达上千吨,可满足自身及周边农户需求[4] -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搂草机和打捆机协同作业,每亩秸秆为农户增收100多元[4] 新疆棉花产业机械化发展 - 吐鲁番市12.4万亩棉花进入采收期,目前采收进度已超过六成,预计10月底完成[5][6] - 种植户采用大型采棉机作业,600亩棉田实现快速采收且损耗小,从种植到采收全面机械化[6] - 当地推广适宜机采的优质品种,普及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实现棉花品质与产量双提升[6] - 村委会提前协调采棉机,从采摘价格、采收质量和机械调配方面保障采收顺利进行[6]
良机良种,农户增收底气足
人民日报· 2025-10-22 06:39
农业机械化与效率提升 - 仁怀市与茅台集团合作推广小型农机具以解决山地地形导致的土地碎片化问题,农机替代了60%到70%的重体力劳动[1] - 机械化作业使每亩人工成本降低30%至50%,折合约300元人民币,显著促进了高粱规模化经营[1] - 当地已统筹配备94台收割机、42台拖拉机、84台烘干机及27台精选机,形成从收割、转运到烘干、精选的全链条机械化作业体系,茅台有机高粱基地拥有超过9.2万台农机覆盖全生产周期[1] - 农机应用提升了播种、耕作和收割的质量与效率,为后期作物生长打下基础,并使曾经繁重的劳作实现单人完成,效率提升带动产量和收入增长[2] 种子技术与产业安全 - 红缨子高粱品种通过全国首批种子认证,种源纳入国家体系,加强了酱酒核心原料的自主可控性并降低对外依存度[2] - 最新发布的第七代高粱种"红缨子519"实现多项技术突破,生育期缩短至118天,株高降低至210.10厘米,亩产提升至367.55公斤[2] - 育种技术突破带来诸多好处,包括缩短生育期可实现早收早种以进行轮作增收,以及降低株高增强抗倒伏能力以更好适配机械化收割[2] 种植推广与经济效益 - 科技助力吸引更多农户种植高粱,例如喜头镇中心村农户王满在4年间将种植面积扩大至300亩,仅此项年收入就达60多万元人民币[2] - 红缨子系列高粱品种已在10多个省份推广种植超过3000万亩,创造农业总产值750亿元人民币以上,并带动850万人次农户增收[3] - 农业机械化效率提升和收入增加使得年轻人更愿意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2]
贵州仁怀以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良机良种,农户增收底气足
人民日报· 2025-10-22 05:42
农业机械化升级 - 仁怀市与茅台集团合作推广小型农机具以解决山地适配难题,农机替代了六到七成的重体力劳动 [1] - 机械化使每亩人工成本降低30%—50%,折合约300元,显著促进高粱规模化经营 [1] - 仁怀市统筹配备94台收割机、42台拖拉机、84台烘干机及27台精选机,形成全链条机械化作业体系 [1] - 茅台有机高粱基地拥有9.2万余台农机,覆盖红缨子高粱耕种管收全周期 [1] - 机播效率更高,机耕土壤更细更松,机收深度一致间距均匀,为作物生长打下坚实基础 [2] - 茅坡村采购一体化烘干设备,一批次可烘干50吨高粱 [2] 种子技术与育种突破 - 红缨子品种通过全国首批种子认证,种源纳入国家体系,加强中国酱酒核心原料自主可控性并降低对外依存度 [2] - 最新发布的"红缨子519"第七代高粱种生育期缩短至118天,株高降低至210.10厘米,亩产提升至367.55公斤 [2] - 生育期缩短可实现早收早种,农户可通过轮作蔬菜油菜等作物进一步增收 [2] - 株高更矮使抗倒伏能力更强,更好适配机械化收割 [2] 产业规模与农户效益 - 红缨子系列高粱品种已在10多个省份推广种植3000万亩以上,创造农业总产值750亿元以上,带动850万人次农户增收 [3] - 农户王满在4年间将高粱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仅此项年收入就达60多万元 [2] - 效率提升使产量和收入增加,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务农 [2]
同大疆开打价格战,农业无人机行业「老二」冲击港股|IPO观察
36氪· 2025-10-21 08:10
行业市场概况 - 中国农业无人机行业高度成熟,2024年销售额接近30亿元,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4] - 以植保无人机为例,去年全国保有量达25.1万架,防治作业面积26.7亿亩次,两项指标均较去年增长近25%,稳居全球首位[4] - 行业格局多年前已明晰,基本由大疆和极飞科技两家公司瓜分市场[6] 极飞科技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核心为农业无人机,该业务占营收比例持续上涨,从2022年的78.6%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89.0%[20] - 农业无人机销售收入显著增长,从2022年的4.75亿元增至2024年的9.35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6.63亿元[20] - 公司实现扭亏为盈,2024年净利润达7040万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为1.3亿元[10] - 公司于2024年营收达到10.65亿元,同比增长73.4%[22] 产品策略与价格趋势 - 农业无人机平均售价不断降低,从2022年的4.6万元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3.75万元[21] - 其他产品线亦大幅降价,2025年上半年农业无人车、农机自驾仪、智能农场物联网产品的平均售价较2022年累计下降6.7%、58.09%、84.27%[22] - 公司采取以价换量策略,2024年农业无人飞机销量同比增长107.81%,但2025年上半年增速放缓至13.67%[20] - 降价策略得益于车规级芯片和储能产业链成本的整体降低,公司享受到新能源车产业链的红利[22] 竞争格局与行业动态 - 大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植保无人机全国农机购置补贴中,大疆占比80.54%,极飞科技占比15.8%[9] - 自2016年起,大疆和极飞展开“军备竞赛”,产品性能不断提升,载荷从2017年的5公斤升级至2024年的超过85公斤,价格从最初的20万元下降至5万元[25] - B端市场存在高壁垒,产品从实验室原型到现场部署的开发周期为3-5年[26] 国际化战略与市场潜力 - 海外市场成为公司发力的重点方向,境外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1.4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71亿元[28] - 全球耕地面积约为中国的10倍以上,市场潜力巨大,例如美国在2017年拥有9000多架农用飞机,占全球拥有量28%[27] - 公司计划针对海外市场推出本地化产品,如在东南亚推出经济性更突出的版本,在美洲推出更大载重、更长续航的产品[28] - 大疆在海外市场优势显著,其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其消费级无人机的全球声誉对农业领域有加持作用[29][30] 公司发展历程与资本路径 - 极飞科技成立于2012年,比大疆更早涉足农业无人机行业,早年探索过多种无人机应用场景[8] - 公司共完成过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百度资本、软银、创新工场等知名基金[16] - 公司于2023年10月完成C++轮融资,估值约为62.2亿元[17] - 公司于2024年9月底在港股提交招股书,此为第二次冲刺IPO[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