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出市场
icon
搜索文档
【猫眼娱乐(1896.HK)】业绩受自制影片拖累,关注演出业务进展——2025H1业绩前瞻(付天姿/杨朋沛)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8-09 08:04
25H1业绩前瞻 - 预计1H25公司实现总收入2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14.3%,主要受《哪吒之魔童闹海》带动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回暖及自制影片数量增加影响 [4] - 预计1H25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7亿元,同比下降41.9%,主要因自制影片亏损及演出业务投入加大 [4] 在线娱乐票务收入 - 预计25H1公司在线娱乐票务收入为11.9亿元,同比提升13.4% [5] - 25H1中国电影票房(含服务费)达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1%,观影人次为6.41亿,同比增长16.89% [5] - 截至25年8月6日,暑期档总票房(含预售)超75亿元,《南京照相馆》等影片表现突出 [5] - 25H1大型演出票房收入达12.12亿元,同比增长5.12%,公司演出票务收入同比基本持平 [5] 娱乐内容服务收入 - 预计25H1公司娱乐内容服务收入为11.9亿元,同比提升16.5% [6] - 1H25公司参与主发春节档《唐探1900》(票房36.12亿元)、《水饺皇后》(票房4.19亿元)等影片 [6] - 自制影片《时间之子》《人生会议》《平原上的火焰》票房分别为1.89亿元/551.3万元/1908.2万元,大多按总额法确认收入导致亏损 [6] - 2025年暑期档主发及参与出品《酱园弄》《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等已上映影片均实现盈利 [6] - 公司储备影片包括《刺杀小说家2》、《熊猫计划2》、《浪浪人生》等 [6] 毛利率表现 - 预计1H25公司毛利率达39.2%,同比下降14.1pct,主要因自制电影ROI较低及演出业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 [7]
猫眼娱乐(01896):2025H1 业绩前瞻:业绩受自制影片拖累,关注演出业务进展
光大证券· 2025-08-08 15:51
投资评级 - 下调至"增持"评级,因短期业绩承压 [4][5] 核心业绩预测 - 预计1H25总收入24.8亿元人民币,同比+14.3%,归母净利润1.7亿元,同比-41.9%,主因自制影片亏损及演出业务投入加大 [1] - 下调2025-2026年营收预测至44/48亿元(较前次-4%/-4%),新增2027年预测51亿元 [4] - 下调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至3.2/5.2亿元(较前次-56%/-42%),新增2027年预测7.5亿元 [4] 业务分项表现 在线娱乐票务 - 预计1H25收入11.9亿元,同比+13.4%,其中电影票务增速与观影人次增速(+16.89%)趋同 [2] - 1H25全国票房292.31亿元(+22.91%),观影人次6.41亿(+16.89%),暑期档(截至8月6日)票房超75亿元 [2] - 演出票务收入持平,因公司主动降低费率以提升市场份额 [2] 娱乐内容服务 - 预计1H25收入11.9亿元,同比+16.5%,主发影片《唐探1900》(票房36.12亿元)、《水饺皇后》(4.19亿元)表现突出 [3] - 自制影片《时间之子》(1.89亿元)、《人生会议》(551.3万元)等亏损拖累利润 [3] - 暑期档主发《酱园弄》《长安的荔枝》等已上映项目均盈利,储备影片包括《刺杀小说家2》《熊猫计划2》等 [3] 财务指标 - 1H25毛利率39.2%,同比-14.1pct,因低ROI自制影片及演出业务云服务成本上升 [3] - 2025E-2027E预测EPS分别为0.28/0.45/0.65元,对应P/E 24/15/10倍 [5] - 当前股价7.45港元,总市值85.78亿港元,近3月换手率61.5% [6] 市场数据 - 1H25大型演出票房12.12亿元(+5.12%),"五一"假期表现亮眼 [2] - 公司近1年股价绝对收益+8%,但相对收益-40.6% [8]
猫眼娱乐(01896):业绩受自制影片拖累,关注演出业务进展
光大证券· 2025-08-08 14:19
投资评级 - 下调至"增持"评级,考虑短期业绩承压 [4][5] 核心观点 - 预计1H25总收入24.8亿元(同比+14.3%),归母净利润1.7亿元(同比-41.9%),主因自制影片亏损及演出业务投入加大 [1] - 下调2025-2026年营收预测至44/48亿元(较前次-4%/-4%),归母净利润预测至3.2/5.2亿元(较前次-56%/-42%),新增2027年收入51亿元、净利润7.5亿元 [4] 业务分项分析 在线娱乐票务 - 预计1H25收入11.9亿元(同比+13.4%),电影票务增速与观影人次增速(16.89%)趋同,演出票务因市场份额策略收入持平 [2] - 1H25中国电影票房292.31亿元(同比+22.91%),暑期档(截至8月6日)票房超75亿元,《南京照相馆》等影片表现突出 [2] 娱乐内容服务 - 预计1H25收入11.9亿元(同比+16.5%),主发影片《唐探1900》(票房36.12亿元)、《水饺皇后》(4.19亿元)贡献显著 [3] - 自制影片《时间之子》《人生会议》《平原上的火焰》票房不佳(1.89亿元/551.3万元/1908.2万元),导致亏损 [3] - 暑期档主发《酱园弄》《长安的荔枝》等已实现盈利,储备项目包括《刺杀小说家2》《熊猫计划2》等 [3] 盈利能力 - 1H25毛利率39.2%(同比-14.1pct),受低ROI自制影片及演出业务基础设施投入拖累 [3] 财务数据 - 2025E-2027E营收预测:44/48/51亿元,归母净利润预测:3.2/5.2/7.5亿元 [5][9] - 2025E每股收益0.28元,对应PE 24倍,当前股价7.45港元 [5] - 总市值85.78亿港元,近3月换手率61.5% [6]
演出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经济日报· 2025-07-31 05:59
市场总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演出市场在文化消费复苏和政策支持下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量价齐升态势显著[1] - 大型营业性演出成为核心驱动力 五一假期大型演出票房收入达12.12亿元 同比增长5.12%[2] - 演出市场成为塑造城市文化新名片的重要力量 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能[1] 大型演唱会表现 - 头部演出项目对市场拉动作用显著 35岁及以上观众占比达21.6% 同比增长2%[2] - 青少年观众比例提升至3.6% 观众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2] - 一线城市演唱会场次环比增长27.4% 北京鸟巢周边商业设施客流量同比增长50% 营业额提升30%[2] - 二三线城市消费潜力释放 频现"开票即售罄"现象 演出资源分布趋于均衡[2] 音乐节市场发展 - 中小型音乐节成为市场主流 注重垂类特色和场地服务创新[3] - 音乐节呈现"高线主导、地域下沉、辐射扩大"趋势 一季度三线城市举办音乐节11场占比25.6%[3] - 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举办音乐节18场占比41.9% 广东和江苏各举办7场并列全国第一[3] - 浙江在杭州绍兴温州舟山等地共举办5场音乐节[3] 文旅联动效应 - 多地推出创新营销策略 安徽滁州推出"音乐节+景区"联票 青岛上海推出"票根优惠"政策[3] - 95后用户搜索音乐节产品同比提高107% 提前8天以上预订酒店景点门票的游客同比增加11%[5] - 与演唱会音乐节关联的酒旅订单同比上涨近1倍 形成"3小时演出撬动72小时消费"联动效应[5][6] - 演唱会从本地娱乐消费变为跨地域跨城市消费现象 有力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6] 政策支持与行业展望 - 政府扶持政策积极推动"音乐+旅游""演出+旅游"等新业态发展 促进产业深度融合[4] - 许多城市出台政策鼓励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 进一步释放市场动能[6] - 行业需要继续创新"演艺+文创""演艺+旅游"等多元模式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6]
“竞逐升级多元发展”-2024年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4-23 16:34
市场规模与票房 - 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场次0.27万场,观众人数3651.82万人次,在演出票房中占比提升至51.1% [1][8][9] - 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观众人数超29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0% [1][8][13] - 万人以上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84.4%,单场3000万以上演唱会占比达11.8%,同比提升3.4% [13][24][25] 演出地域分布 - 大型演唱会向二线城市集中,票房和场次占比均超60% [1][12][16] -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票房产出占全国63.5%,其中长三角地区票房占比达31.4% [1][15][16] - 大型音乐节在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达29.1%,场次占比34.9%,同比分别增长3.8%和2.7% [30] 内容创新与类型发展 - 音乐节IP数量同比减少40.5%,但国际化进程加快,垂类音乐节增多 [62][64][65] - 剧院及演艺新空间举办450多场中小型演唱会,观演人次近50万 [48][55] - 虚拟偶像演出采用全息影像技术,初音未来巡演11场全部售罄,吸引1.6万观众 [50][51] 观众特征与行为 - 女性观众在演唱会和音乐节中占比分别为66.1%和67.1% [2][72][74] - 35岁以上观众占比增加,演唱会35岁以上观众占比21.6%,同比增长2.0% [72][73][75] - 国民歌手巡演吸引中老年观众,刀郎演唱会50岁以上观众占比达44.5% [76][77] 跨城观演与消费 - 跨城观演比例超60%,二线城市跨省观演、四线城市省内跨城观演占比最高 [2] - 跨城观众通常在演出地停留1-3天,消费集中在500-2000元 [2] - 跨城观众购票花费更高,演出类型、内容、阵容是主要驱动因素 [2] 头部项目与区域表现 - 头部演唱会规模扩大,4万人以上观演场次占比达7.9%,同比提升3.5% [24][25] - 广东、上海、浙江等八省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10亿元,上海持续领跑城市票房 [17][20][21] - 常州领跑音乐节城市票房,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四省音乐节票房占全国43.9% [32][33][35] 政策与文旅融合 - 多地出台阶梯式奖补政策,推动大型演出落地 [67][69] - 音乐节与文旅深度融合,落地旅游景区并打造特色活动场景 [67][71] - 太原、上海、海南等地推出具体扶持措施,包括景区免票等歌迷福利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