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型演唱会
icon
搜索文档
广州南沙举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证券时报· 2025-09-30 02:14
大会核心成果 - 广州南沙举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签约超50个重点项目及企业,首次对8个区级文化产业园授牌,发布7个文体娱消费新空间项目并成立1个产教联合体 [1] - 大会以“政策效应—产业能级—人才吸附—生态反哺”为底层逻辑,从政策、项目、人才、场景四大方面塑造南沙文化产业生态链 [1] 重点项目与企业签约 - 累计签约超50个重点项目与企业,聚焦“文旅融合、科技赋能、文体联动”等方向,涵盖滨海度假、数字电商、演艺赛事等多个领域 [1] - 港澳企业深度参与是签约突出亮点,澳门青旅集团、亚太文化创意产业总会、文化公所(澳门)、香港东方文体4家港澳机构集体与南沙签约 [1] - 现场超10家文化及相关领域企业同步落户南沙,推动数字经济与文旅项目融合发展 [2] 政策与金融支持 - 广州市文旅局推介《广州市促进电视和网络剧片创作生产实施办法》,从资金扶持、人才培育、平台搭建等方面支持影视产业发展 [2] - 南沙区税务局同步解读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文旅企业推出“减税降费+精准辅导”服务 [2] - 依托南沙区“金融三十条”等政策优势,聚焦企业上市、跨境金融、港澳联通等关键环节,为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2] - 针对网络文化企业准入难题优化文网文证照准入门槛,企业演出场地由300平方米降至100平方米且可共享使用,从业人员人数由11人降至5人,打造大湾区最优审批条件 [2] 产业园区与业态布局 - 大会首次对8个区级文化产业园进行授牌,包括南沙越秀IFC、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越秀iPARK粤港云谷、中铁AI汇、蒲洲广场、南沙数字电商直播基地、优创快链直播电商基地、COCO Park [3] - 支持园区打造共享舞台、直播间、技术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降低企业初期运营成本 [3] - 八大园区各具特色,涵盖文创、科技、影视、动漫、文旅体融合等多类业态,形成“孵化—创作—传播—消费”全产业链支撑体系 [3] 多方合作与生态构建 - 联动区属国企、优质民企乃至央企、外资企业等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协同机制,推动产业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南沙 [3] - 南沙区文广旅体局、南沙资产经营集团与腾讯互娱三方共同发布广州南沙×腾讯互娱品牌与数字生态合作计划,未来将在电竞游戏、赛事活动、灯会合作、产业运作等数字互娱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3]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广州南沙海洋文旅市域产教联合体正式成立,由南沙区文广旅体局、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牵头,涵盖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80多家头部文旅企业、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 [3] - 联合体首次以“海洋文旅”为核心,精准锚定滨海旅游、邮轮经济、海洋体验等特色领域,打造南沙海洋文旅新产品及项目,引领海洋文旅创新技术商业转化,为湾区文旅企业“出海”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 [4]
长沙风采 “破圈”全球 “十大文旅工程”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沙晚报· 2025-09-26 07:37
入境旅游表现 - 2024年1-8月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95,269人次,口岸入境人次居中部省会第一 [8] - 其中免签入境外籍游客同比增长62.43% [8] - 将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并制定《关于促进长沙市入境旅游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促进入境旅游 [20] 消费扩容举措 - 首家市内免税店于9月26日亮相,是全国8家市内免税店之一,采用“免税+有税+跨境”多元模式 [10] - 各级政府将投入5000万元促消费,同时撬动商家发放10亿元消费券 [11] - 围绕旅游旺季创新举办新春灯会、四季消费活动等不少于500场次 [10] 演艺经济发展 - 全年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会80场以上,吸引全国观众 [13] - 计划用3至5年时间打造100个特色演艺新空间 [12] - 长沙国际会展中心E4馆改造升级为长沙国际会展演艺中心,填补万人级室内演艺场地空白 [12] 红色文旅资源 - 统筹全市269处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 [14] - 今年是《沁园春·长沙》创作100周年,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旅游、演出等产品 [16] - 第五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长沙成功举办 [14] 产业升级与项目投资 - 全市共有在建文旅项目155个,总投资达983.1亿元,预计2025年完成投资132.87亿元 [18] - 积极开发新业态,如《恰同学少年》等沉浸式演艺,不断培育大IP [18] - 奥体中心开建,全国最大球幕影院奇幻海洋馆落地长沙 [18]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 2025年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落地长沙 [22] - 长沙以超过全国一半的简牍出土量成为中国简牍第一城 [22] - 着力建设“博物馆之城”,全年举办高质量文物特展5个以上、文博活动200场次以上 [23] 融合发展策略 - 推动建设马栏山文化和科技融合试验区,园区集聚186家规上企业和165家高新技术企业 [17] - 园区6万余名员工平均年龄26.7岁,青年创客占近90% [17] - 构建“超级IP+衍生矩阵”,推动文化符号产业化 [17] 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将于11月中旬在长沙举办 [20] -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擦亮“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 [21] - 发挥长沙“四小时航空圈”优势,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二次引流” [20]
四川演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今年已有十五市(州)落地大型演出 大型演出下沉 拓展城市消费新空间
四川日报· 2025-09-07 09:10
大型演出通常指观众超过5000人的演出活动,主要有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类型,是演艺市场中最受关注的 一类演出。 第八届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现场。 遂宁"金曲传奇"巡回演唱会现场。 记者9月5日从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以来,四川已实现15个市(州)有大型演出落地,大型演出覆盖地域 创下新高。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乐山、遂宁等省内二三线城市演艺观演人次同比增长21%,大型演出在全省 的占比从8%提升至17%。 当前,大型演出正逐步下沉拓展,更加频繁地走进非省会城市,让不同城市的观众领略现场演出的魅力。这 一趋势背后,既有市场主体挖掘市场需求的积极行动,也有政策创新服务的有力引导。 "一核多极"演艺产业结构明显 "跨城观演"成演艺经济重要发力点 4月成都举办韩红演唱会等多场大型演出、5月成都草莓音乐节延续人气、6月遂宁迎来"金曲传奇"巡回演唱 会、7月德阳蓝鲸音乐嘉年华激情上演、8月第八届红原大草原雅克音乐季尽显川西风情……梳理今年以来四川举 办的大型演出,可以直观感受到举办地点的多元性。从省会城市到周边城市,再到县级地区的旅游景区,大型演 出的热潮在不同时空延续。 往年,大型演出的举办地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城 ...
支持大型演唱会、音乐节在京举办,北京最高给予500万元支持
新京报· 2025-06-19 18:27
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支持政策 - 对在京举办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提供分梯次支持 单个项目全年累计售票达2万人次可获最高300万元支持 [1][2] - 在京首演和巡演首站落地北京的项目支持金额适当上浮 [2] - 全年售票超20万人次且境外观众比例超10%的国际影响力项目可获500万元支持 [2] 演艺新空间发展措施 - 鼓励商业综合体剧场影院等空间活化利用 推出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演艺项目 [3] - 对演出场次多观众吸引力强的创新性演艺新空间项目 经评定可获最高100万元支持 [3] 精品剧目扶持计划 - 鼓励国内外精品剧目在京首演或驻场演出 优秀剧目可获最高50万元支持 [4] - 社会反响好效益突出的驻场演出剧目可获最高100万元支持 [4] - 年度营收2000万元以上且行业引领作用突出的演艺企业可获最高100万元支持 [4] 项目申报安排 - 首批大型营业性演出和精品演出类项目申报截止日期为6月30日 [5] - 演艺新空间和演艺企业类项目征集将于6月底启动 [5]
三亚出台更新22条促文体旅商展消费激励措施
央广网· 2025-05-24 06:44
三亚市文体旅商展联动促进消费政策 - 三亚市修订《加强文体旅商展联动进一步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对符合标准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给予最高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1] - 奖励标准根据举办场地和观演规模分级:户外场地累计售票超1万人次奖励100万元,每增加2000人次奖励递增10万元,上限150万元;室内场馆累计售票超5000人次奖励100万元,每增加1000人次奖励递增10万元,上限150万元 [1] - 实施上浮奖励机制,满足岛外观众比例≥50%、4-9月举办、境外团队为主或国际影响力、新建场馆首年运营等条件,每项标准奖励上浮10%,总额不超过200万元 [2] - 对符合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战略目标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专项奖励,金额最高可达活动总支出的50% [2] 文艺演出及市场主体扶持政策 - 优秀剧目演出奖励标准:引进国际/国内一流院团演出,观众3000-5000人次奖励20万元,5000人次以上且岛外观众超40%奖励50万元 [2] - 支持文化演艺市场主体落地:对具有大型演艺活动经验的主办单位,在三亚设立公司并举办万人规模演艺活动的,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 [2]
“竞逐升级多元发展”-2024年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4-23 16:34
市场规模与票房 - 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296.36亿元,场次0.27万场,观众人数3651.82万人次,在演出票房中占比提升至51.1% [1][8][9] - 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观众人数超29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0% [1][8][13] - 万人以上演唱会场次同比增长84.4%,单场3000万以上演唱会占比达11.8%,同比提升3.4% [13][24][25] 演出地域分布 - 大型演唱会向二线城市集中,票房和场次占比均超60% [1][12][16] -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票房产出占全国63.5%,其中长三角地区票房占比达31.4% [1][15][16] - 大型音乐节在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达29.1%,场次占比34.9%,同比分别增长3.8%和2.7% [30] 内容创新与类型发展 - 音乐节IP数量同比减少40.5%,但国际化进程加快,垂类音乐节增多 [62][64][65] - 剧院及演艺新空间举办450多场中小型演唱会,观演人次近50万 [48][55] - 虚拟偶像演出采用全息影像技术,初音未来巡演11场全部售罄,吸引1.6万观众 [50][51] 观众特征与行为 - 女性观众在演唱会和音乐节中占比分别为66.1%和67.1% [2][72][74] - 35岁以上观众占比增加,演唱会35岁以上观众占比21.6%,同比增长2.0% [72][73][75] - 国民歌手巡演吸引中老年观众,刀郎演唱会50岁以上观众占比达44.5% [76][77] 跨城观演与消费 - 跨城观演比例超60%,二线城市跨省观演、四线城市省内跨城观演占比最高 [2] - 跨城观众通常在演出地停留1-3天,消费集中在500-2000元 [2] - 跨城观众购票花费更高,演出类型、内容、阵容是主要驱动因素 [2] 头部项目与区域表现 - 头部演唱会规模扩大,4万人以上观演场次占比达7.9%,同比提升3.5% [24][25] - 广东、上海、浙江等八省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10亿元,上海持续领跑城市票房 [17][20][21] - 常州领跑音乐节城市票房,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四省音乐节票房占全国43.9% [32][33][35] 政策与文旅融合 - 多地出台阶梯式奖补政策,推动大型演出落地 [67][69] - 音乐节与文旅深度融合,落地旅游景区并打造特色活动场景 [67][71] - 太原、上海、海南等地推出具体扶持措施,包括景区免票等歌迷福利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