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循环
搜索文档
5600万年前北极海洋加剧全球变暖谜底揭开
科技日报· 2025-09-27 16:06
研究核心发现 - 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像一个“化学开关”,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1] - 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时期,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到现代的三分之一 [1] - 硫酸盐不足导致甲烷无法被高效转化,转而由喜氧细菌快速燃烧,此过程在PETM事件后期达到高峰 [2] 甲烷氧化机制对比 - 现代海洋中约90%的甲烷由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利用硫酸盐高效转化,类似“慢燃发电厂”,并产生碱性物质缓解海洋酸化 [1] - 当硫酸盐严重不足时,甲烷进入海水,由喜氧细菌进行“快速燃烧”,类似高温燃烧释放大量废气 [2] - 研究通过检测特殊的分子痕迹(古代细菌的“身份证”)成功复原了5600万年前的甲烷氧化过程 [2] 对北极碳循环的影响 - PETM时期,北极海水中CO2的浓度水平比全球平均值高200—700ppm [2] - 北极海洋从吸收二氧化碳的“海绵”转变为排放二氧化碳的“烟囱”,从根本上改变了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角色 [2] 地质活动与气候联系 - 地壳运动、大陆风化、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会直接影响海洋硫酸盐含量,进而决定甲烷分解方式 [3] - 数亿年前的中生代至数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早期,远古海洋硫酸盐含量长期较低,此特征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3] 对现代气候的启示 - 随着现代北极海洋快速变暖和淡化,类似的甲烷氧化机制可能被再次激活 [3] - 当北极海水变淡、化学环境改变时,可能重演5600万年前甲烷从高效利用转向快速燃烧的过程 [3]
【科技日报】海水硫酸盐含量揭开5600万年前北极海洋加剧全球变暖谜底
科技日报· 2025-09-26 09:25
研究核心发现 - 海洋硫酸盐浓度变化作为"化学开关" 通过改变甲烷消耗方式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1] -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时期北极海水硫酸盐浓度不到现代的三分之一 [1] - 硫酸盐不足导致甲烷氧化路径从"慢燃发电"转变为"快速燃烧"模式 [2] 甲烷氧化机制 - 现代海洋中约90%甲烷通过硫酸盐还原作用被微生物消耗 产生碱性物质缓解海洋酸化 [1] - PETM时期硫酸盐短缺促使喜氧细菌快速分解甲烷 类似高温燃烧释放大量废气 [2] - 通过特殊分子痕迹检测显示PETM事件后期快速燃烧式甲烷分解活动达高峰 [2] 北极碳循环变化 - PETM时期北极海水CO2浓度比全球平均值高200-700ppm [4] - 北极海洋从吸收二氧化碳的"海绵"转变为排放二氧化碳的"烟囱" [4] - 该区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改变 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源 [4] 地质与气候关联 - 地壳运动 岩石形成 大陆风化和火山喷发等地壳活动直接影响海洋硫酸盐含量 [4] - 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远古海洋硫酸盐含量长期较低 对全球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4] - 地球系统过程控制海洋"燃料供应系统" 影响甲烷利用方式和气候系统 [4] 现代警示意义 - 现代北极快速变暖和淡化可能激活类似甲烷氧化机制 [4] - 需要密切关注海水变淡和化学环境变化导致的甲烷消耗方式转变风险 [4] - 研究对认识地质历史碳循环突变及现代北极温室气体排放风险具预警意义 [4]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1.5℃温控目标下 气候变化加快行业格局重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9 14:34
文章核心观点 - 极端天气已成为重要经济变量,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加大减排力度以实现温控目标 [1][6] - 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发展相辅相成,绿色能源是减缓气候变暖的关键路径 [7] - 准确的气候预测技术能帮助各行业将气候风险转化为发展机遇 [10][12] 气候变化科学依据 - 近百年内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出现快速显著上升,这种几十年到百年尺度的增温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 [3] - 自然系统因素如火山活动和年代际气候振荡也会影响气候,准确区分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双碳”决策至关重要 [5]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首次突破《巴黎协定》的1.5℃温控目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在加强 [1][6] 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行业 - 能源行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其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80%以上,向清洁能源转型是必然趋势 [8] - 交通运输业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且自身排放加剧气候变化,行业转型需求迫切 [8] - 零售业和制造业受极端天气影响,例如欧洲市场因极端高温频发导致对空调的需求大幅增长 [9] 企业应对策略与机遇 - 能源企业核心应对策略是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以减少自身排放和对气候的负面影响 [10] - 零售和制造业可通过精准气候预测提前规划生产与运输,将气候风险转化为市场机遇,如提前布局制冷或保暖设备 [10] - 提升天气气候预测预报水平对各行业应对风险、把握机遇至关重要 [10][12] 赋能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发展 - 监测技术的发展需能准确掌握大气、海洋中碳含量等关键数据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 [12] - 预报预测技术的提升包括提高天气预报水平、碳变化预报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影响的预报 [12] - 对太阳辐射和风力的精准预报对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的调度与利用意义重大 [13]
21专访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1.5℃温控目标下 气候变化加快行业格局重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07:21
气候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 - 近百年内二氧化碳浓度出现显著上升,这种几十年到百年内的快速增温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3] - 历史上二氧化碳浓度的类似变化需要百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尺度,当前变化的成因和时间尺度与历史不同[3] - 自然系统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火山活动和年代际气候震荡,如大规模火山爆发可导致全球气温短期下降0.5℃[5] 全球温控目标的现状与挑战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曾超过1.5℃,是有观测记录以来首次突破该阈值[1][6] - 单一年份气温超过1.5℃不具备完全代表性,需通过多年平均气温判断,但全球变暖趋势在不断加强[6] - 按照目前的减排力度,实现将升温控制在2℃以内、力争1.5℃的目标存在较大困难[6] 绿色能源与气候变化的协同关系 - 绿色能源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气候变化催生,旨在减缓因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全球变暖[7] - 气候变化与绿色能源相辅相成,发展绿色能源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减缓气候变暖及其不利影响[7] - 大气中的碳会进入海洋和陆地并返回大气,形成碳循环,认识此过程对掌握大气碳含量至关重要[7] 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重点行业 - 能源行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80%以上[8] - 交通运输业因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而受显著影响,同时其自身排放也加剧气候变化[8] - 零售业和制造业受较大影响,极端高温会推动空调、电风扇等制冷产品的需求[9] 企业应对气候风险的策略 - 能源企业的核心是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以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并减少自身排放[10] - 零售业和制造业可通过精准预判极端天气来规划生产与运输,将气候风险转化为机遇[10] - 提升天气气候变化的预测预报水平对各行业应对风险、把握机遇至关重要[10] 赋能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 - 监测技术需能准确掌握大气、区域和海洋中的碳含量等关键数据,反映其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12] - 预报预测技术需提升对天气、碳本身变化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的预报能力[12] - 对太阳辐射和风力的精准预报对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行业的调度与利用意义重大[13]
中外青年团队获得2025年全球“青年发明家奖”——创新固碳方案 助力可持续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6-30 05:48
奖项与创新技术 - 温柔嘉与阿利莎·弗雷德里克松团队凭借创新的船舶碳捕捉技术获得欧洲专利局2025年"青年发明家奖"全球十佳创新者称号 [1] - 该奖项面向全球30岁及以下创新者或团队,表彰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的优秀青年 [1] - 获奖项目涉及电子垃圾、稀有元素回收、航空、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碳捕获、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1] 船舶碳捕捉技术 - 团队开发的可改装碳捕捉系统能从大型船舶废气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固态石灰石储存 [1] - 系统可将二氧化碳固化储存并用集装箱运输,无需复杂港口设施,大幅简化卸载和处理流程 [2] - 模块化设计便于安装在现有船只上,避免高昂换船成本,提供稳定、可规模化、现实可行的海上减排方案 [2] 技术性能与应用 - 系统已在一艘商用货船测试,成功捕获78%二氧化碳和90%硫排放 [2] - 转化后的固态石灰石可用于建材市场或运至专门处理工厂进行二氧化碳回收,用于合成燃料,实现碳循环 [2] - 技术吸引多家国际航运企业关注 [2] 行业背景与挑战 - 航运业是全球主要碳排放源之一 [1] - 大量现有船舶面临无法有效改造、运行效率不高、经济成本高昂等困境 [1] 中欧科技合作 - 中国具备世界领先制造能力、产业基础和创新活力 [2] - 欧洲拥有完善科技生态系统,双方优势互补 [2] - 中欧合作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空间广阔,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实质性贡献 [2]
浙江大学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07 14:00
碳氮综合管理研究 - 人类活动显著扰乱了地球的碳循环和氮循环,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影响,需通过有效管理来最小化这些影响以维护环境网络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 [2] - 浙江大学谷保静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研究,开发了综合模型量化碳氮通量及其相互作用,通过协同管理可实现更低成本的碳氮减排并带来更大社会效益 [3][4] - 1980-2020年间中国氮素流失量增加2.3倍,碳排放量飙升6.5倍,预计到2060年综合管理可使氮流失减少74%,碳排放减少91% [6] - 与单独控制相比,综合管理到2060年可额外减少180万吨氮流失和2650万吨碳排放,单位减排成本降低37%,带来13840亿美元社会净效益 [6] 研究模型与成果 - 研究团队开发的综合模型可量化16个人类和自然子系统中碳氮的通量及相互作用 [6] - 该模型为制定中国具有成本效益的环境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