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普惠机制

搜索文档
全运会首次导入碳普惠机制 打造“无废赛事”样板
南方都市报· 2025-07-23 19:03
生态建设成果 - 广州建成1516个各类公园、542.8公里森林步道及近4000公里绿道,形成"一万公里慢行游憩空间" [2][6] - 累计建设碧道1456公里,11条"绿美碧带"完成市级评估,串联文旅资源提升亲水体验 [2][6] - 2025年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92.3%,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优 [1][5] 环境治理进展 - 地表水20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优良,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 [5] - 推进"无废城市"五大行动,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符合国家要求 [5] - 美丽河湖项目获全国第3名,将获不超过16亿元中央及省级资金支持(中央12亿+省4亿) [1][5] 战略转型方向 - 工作重点从污染防治攻坚转向"美丽广州"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 [3][7] - 以全运会为契机推进碳中和(首推碳普惠机制)、"无废全运"行动,强化赛事环境动态监测 [4][9] - 编制《美丽广州建设规划纲要》,推动南沙等地美丽单元投融资项目落地 [7] 全运会绿色实践 - 出台生态环境保障"1+12"方案,排查场馆周边污染源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9] - 实施《广州赛区碳中和工作方案》,融入零碳场景理念及低碳城市游活动 [9] - 开展"无废全运"行动,上线《广州低碳24小时》宣传视频倡导绿色生活 [9] 未来工作重点 - 强化PM2.5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珠江水系整治及跨界联防联治 [8] - 推广无人机/无人船技术应用,构建"天空地海"立体监测网络 [8] - 开展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探索大湾区环境健康合作路径 [8]
全国碳市场四年累计成交462亿 湖北47家企业纳入市场引领绿色转型
长江商报· 2025-07-17 07:49
全国碳市场四周年发展概况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6.73亿吨,累计成交额462.46亿元[1][5] - 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高耗能行业后,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新增约30亿吨,叠加电力行业覆盖的50多亿吨,总规模超80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六成[5] - 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规模最大的碳市场[5] 中碳登的核心职能与活动 - 中碳登作为全国碳市场"碳资产大脑"和"碳交易枢纽",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职能[3][5] - 举办开放日活动展示碳普惠机制,将市民低碳行为量化为碳积分并兑换激励[2][3] - 通过模拟交易系统让公众体验碳配额买卖流程,提升市场认知度[3] 湖北碳市场领先地位 - 湖北碳市场主体超2万个,包括343家控排企业和959家投资机构,配额总量1.82亿吨,覆盖16个工业行业[5] - 湖北碳市场交易量和日交易额长期占全国总量50%以上[5] - 2025年新增47家重点排放企业从区域试点纳入全国碳市场,包括武汉钢铁等7家钢铁企业[6] 碳市场基础设施与历史沿革 - 中碳登大厦为全国唯一以"碳"为特色的33层地标建筑[2] -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3.3亿元,管理环境资源交易和矿业权交易平台[4] -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启动,中碳登落户武汉武昌区[5]
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如何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中国环境报· 2025-05-28 15:15
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对气候变化职责 -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重要职责 需围绕国家战略推动地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1] - 需协同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构建地方规划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1] 工作现状与成果 - 地市级部门已在机构设置、规划政策、资金安排等8个方面进行探索 初步形成治理体系 [2] - 部分地方设立单独气候变化科室 开展风险评估和减排路径研究 [2] - 部分地区推动碳普惠机制 创建近零碳排放区 引导企业园区打造低碳场景 [2] 现存问题与挑战 - 省级以下细化工作要求少 "重减缓轻适应"倾向明显 [3] - 跨部门协调难度大 管理人员兼职化流动性问题突出 [3] - 系统性培训不足 传统治理惯性严重 市场化工具应用能力弱 [3] - 专项资金投入不足 多被污染防治攻坚占用 [3] 能力提升建议 职责细化 - 省级层面需制定工作指南 明确地市级工作重点 [4] - 地市级应优化内设机构 细化气候变化职责 牵头非二氧化碳控排工作 [4] 工作体系构建 - 需加强本地风险评估 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清单 [5] - 提升碳市场监管能力 推进重点行业核算核查 [5] - 创建气候友好型园区 推行碳普惠和活动碳中和 [5] 治理协同 - 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增加温室气体监测功能 [6] - 编制污染物与温室气体融合清单 纳入生态环境公报 [6] - 推动气候变化目标融入环保规划 实现减污降碳协同 [6] 基础能力建设 - 加强科室人员配备 建立工作交接制度 [7] - 引入专业技术机构支撑 组织常态化培训 [7] - 保障专项资金需求 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 [7]
北京亮出去年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下一步怎么干
新京报· 2025-05-09 15:09
空气质量改善 - 2024年北京市PM2 5年均浓度降至30 5微克/立方米 较2013年下降65 9% [2] - 优良天数达到290天 历年最多 重污染天2天 历年最少 [2] - 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从"一微克"行动提级到"0 1微克"攻坚行动 [2] - 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共30项108条措施 以降低PM2 5浓度为主线 [2] - 加快公交 环卫 出租 物流 快递等重点行业车辆新能源化 力争新注册登记汽车中新能源车比例达到50% [2] - 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及重点行业企业绿色升级 实现绿色企业比率不低于30% [2] - 开展扬尘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 推广基坑气膜等先进技术 [3] 水生态环境质量 - 2024年监测五大水系河流共计105条段 长2551 6公里 优良水质河长占比87 2% 同比增加15 9个百分点 [4] - 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 5% [4] - 实施永定河 坝河 清河 凉水河等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4] - 清河从"臭水河"变成美丽家园 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5] 碳市场发展 - 北京碳市场2013年开市以来形成完备的市场体系 [6] - 配额线上成交均价由2013年50元/吨提高到2024年底的111元/吨 [7] - 2024年140多家重点碳排放单位参与绿电交易 购买了近70%的市场化交易绿电份额 [7] - 已发布碳普惠方法学3个 5个碳普惠项目在运行 近500万用户参与 审定碳减排量超过40万吨 [8] - 下一步将研究优化收紧免费配额分配方法 完善碳普惠工作机制 [8] 环境监测技术 - 运用传感器 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智能感知体系 [9] - 遥感智能监测技术体系解译效率较人工解译提升1倍以上 [9] - "边走航边溯源"技术体系精准定位并消除80%的排放高值点位 [9] - 自主研发20余类问题线索挖掘算法 精准锁定污染源违规问题 [10] - 研发大气环境监测垂直领域的"三监"联动大模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