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和碳中和

搜索文档
广东阳江乘风而动向绿而行
经济日报· 2025-07-08 06:18
风电产业发展现状 - 阳江海上风电累计投资1126亿元 建成投产14个项目 装机容量601 66万千瓦 居广东省首位 全国第二 [2] - 在建和前期工作项目共700万千瓦 规模居全国首位 [2] - 2023年前5个月上网电量31 76亿千瓦时 产值19 56亿元 [2] - 已引进明阳智能 金风科技等整机厂商及3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总投资近400亿元 [2] 产业链布局 - 建成全国最完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涵盖整机集成 齿轮箱 轴承 电气等关键环节 [2] - 形成"立足阳江 面向全国 辐射全球"的全产业链基地 [2] - 广东(阳江)绿能示范产业园挂牌 为省内首个高比例绿电直供示范园区 [3] 技术创新 - 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投资3亿元 引入9支创新团队和6个科研平台 聚焦深远海关键技术 [3] - 广东电网在阳江建设世界首个远海风电海陆一体直流输电工程 含8项"世界首创"技术 [5] - 海上风电单位造价从2万元/千瓦降至1-1 3万元/千瓦 [4] 发展规划 - 目标2025年风电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2035年超2000亿元 [3] - 规划2030年总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 [6] - 打造"风光储氢"协同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系 [6] 国际合作 - 建成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 累计发电超16亿千瓦时 [6] - 形成"全球风电看中国 海上风电看阳江"的行业共识 [7] - 计划建设海上风电母港和人才培训基地 输出设备和技术 [7] 政策支持 - 海上风电首次写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6] - 国家能源局支持聚焦深远海漂浮基础及柔直输电技术研发 [8]
“地沟油”正在成为飞机燃料,但数倍于航空煤油的成本困扰航司
第一财经· 2025-06-07 22:32
SAF产量与需求 - 2025年SAF产量预计增长至200万吨,较2024年的100万吨翻倍,但仅占航空燃料总使用量的0.7% [1] - 2050年实现航空业净零碳排放需SAF产量呈指数级增长 [1] - 欧盟要求2025年SAF混合比例为2%(约100万吨),2030年提升至6%,2050年达70% [2] - 中国目标2025年SAF消费量达2万吨以上,累计消费5万吨(占国内航空煤油消费量0.2%) [2] 政策与试点进展 - 欧盟及英国自2025年1月1日起实施SAF强制配额政策,推动欧洲成为SAF主要流向地区 [2] - 中国2024年9月启动SAF应用试点,12个航班加注SAF,2025年3月起北京大兴等机场国内航班常态化加注1% SAF混合燃料 [3] - 美国对SAF生产商实施税收抵免,新加坡计划2026年征收离境航班可持续燃料税 [6] 生产与技术发展 - 中国已建成35万吨SAF产能,包括镇海炼化10万吨/年装置、海新能科5万吨产能及君恒生物20万吨/年产能(计划2025年底扩建至60万吨/年) [4] - 中国石化与道达尔能源合作利用废弃油脂生产SAF,年产能23万吨 [4] - 当前SAF原料80%来自HEFA(氢化脂肪酸),未来需多元化开发农业/林业残留物及城市垃圾以扩大产能 [5] 成本与市场挑战 - 2024年SAF平均成本为传统航空燃料的3.1倍,2025年预计升至4.2倍,主因欧盟合规费推升成本 [6] - 2025年传统航空燃油价格预计同比下降13%至86美元/桶,加剧SAF成本压力 [6] - 2050年实现净零碳需累计支付4.7万亿美元成本,需政府政策刺激规模化生产以降本 [6] 行业动态与趋势 - 国内航司如国航、东航、南航已完成SAF验证飞行,中国商飞国产飞机首次使用"地沟油"原料SAF演示飞行 [5] - 民航业碳减排依赖SAF量产与成本优化,需类似风能太阳能的产业政策扶持 [7]
我国地热直接利用世界第一,仍需进一步提升利用效率与经济价值
新京报· 2025-05-23 22:37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表示,我们国家地热资源丰富,资源量也占全球地热资源的1/6,地热直接利 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地热能在居民住宅、公共建筑以及工业、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均展现出巨大潜 力。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的发展,地热供暖成本将逐步降低,地热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将进一 步提升。面向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地热能的勘探和开发利用技术,进一步提升地热能的利用效率与 经济价值,使这一清洁能源更有效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副会长李功成表示,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引擎。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从热泵推 广应用、产业提质升级、完善支撑保障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部署,为热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 向,对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住 建部推出了城市更新的文件,提出建设好房子,未来城市更新,建筑设计等应在地热能可再生能源创新 支撑下,满足生态绿色低碳和居住舒适的使用要求。 与此同时,地热能开发利用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桂小阳呼吁,一是大家要充分认识地热对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