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

搜索文档
媒体报道丨国家能源局发布:上半年中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1.5万亿元
国家能源局· 2025-08-01 17:11
能源投资总体情况 - 上半年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1.6% [2] - 东、中、西部地区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20% [2] 新能源发电投资 - 广西、新疆陆上风电完成投资额较去年同期翻番 [2] - 广东、福建、上海海上风电投资集中释放 [2] - 集中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5% [2] - 分布式光伏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70% 东中部地区保持快速增长 [2] - 光热发电完成投资额较去年同期接近翻番 [2] 能源新业态投资 - 氢能重点项目投资额实现翻番 吉林省多个在建绿氢项目加快推进 [2] - 充换电基础设施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近70% [2] - 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9个试点城市加快推进智能化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2] - 新型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均超过30% [2] 民营企业投资 - 能源领域民营企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7.8% [3] - 民营企业在分布式光伏、陆上风电等领域投资加快释放 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都在40%以上 [3] - 民营企业在充换电基础设施、集中式光伏等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15%左右 [3]
深圳能源79亿建海上风电粤多地规模化错位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0:24
广东海上风电发展 - 广东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达125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年发电量超360亿千瓦时,等效节省标煤超1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700万吨 [3][8] - 广东计划到2025年海上风电投产规模达1500万千瓦,并推动汕头、汕尾等产业基地错位发展 [3][8] - 近期成立广东省北部湾海上风电发展有限公司,由广东省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持股50%,布局北部湾海域开发 [2][9] 深圳能源海上风电项目 - 拟投建汕尾红海湾六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78.97亿元,规划容量500兆瓦,安装36台14兆瓦风机,年等效满发小时数约3203小时 [2][4] - 项目自有资金15.80亿元,其余通过融资解决,位于汕尾市南侧海域,离岸33公里,水深40.7~46.6米 [4] - 项目将提升公司绿色能源装机占比,助力深圳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4] 深圳能源新能源布局 - 2024年新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35%,非煤能源装机占比达74.63%,目标"十四五"末超70% [6][7] - 2024年新增核准/备案新能源项目27个,容量219.67万千瓦,涵盖海上风电、风电制氢、光伏等 [6] - 截至2024年底,可控装机2372.90万千瓦,其中风电382.95万千瓦(16.14%)、光伏265.31万千瓦(11.18%) [7] 广东海上风电产业生态 - 全省27个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粤西占18个(装机超700万千瓦),粤东占9个(装机450万千瓦) [9] -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明确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探索深远海漂浮式项目 [8] - 产业链覆盖风机整机制造、海缆、安装及运维,初步形成完整生态 [9] 深圳能源业务结构 - 电力资产多元化,涵盖煤电、气电、风电、光伏、水电及氢能,分散区域风险 [4][5] - 2024年省外收入占比28%,主要来自西北风电项目,新投产装机459.64万千瓦中天然气发电占383.74万千瓦 [6][7] - 垃圾焚烧发电由深圳能源环保股份运营,分布于深圳、湖北等地,装机116.30万千瓦(4.90%) [5][7]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摘登
海南日报· 2025-07-24 10:48
封关运作政策落地 - 封关运作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将采取政策项目化、任务清单式、效果可评估的方式落实 [4] - 从增强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角度抓落实,确保企业和老百姓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4] - 从制度集成创新角度抓落实,推动封关运作政策与已落地自贸港政策贯通,发挥"1+1>2"叠加效应 [4] - 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交汇点角度抓落实,建设"两个基地""两个枢纽""两个网络" [5] 与阿拉伯国家合作 - 海南与阿拉伯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长超30%,2024年超过240亿元 [6] - 已开通洋浦港与阿布扎比港海上航线、海口与迪拜空中航线 [6] - 阿布扎比哈利法经济区、迪拜国际自由区、迪拜杰贝阿里自由区是海南自贸港全球自贸区(港)伙伴 [6] 现代化产业体系 - 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比重67%,5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7] - "五向图强"打造新质生产力: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 [8] - 做好离岛免税、医疗、教育"三篇消费文章" [9] - 建设人才荟萃之岛、技术创新之岛 [9]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 2024年全省接待中外游客9720万人次,同比增长8%,其中入境游客增加1倍多 [10] - 环岛旅游公路全长988公里,见海率50%以上;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全长466公里 [10] - 连续5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成为亚洲最大全球消费精品展示交易平台 [10] 制度集成创新 - 已培育形成20批166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40余项在全国推广 [12] - 创新案例包括全省信用修复"一口申请、一网办理"、"土地超市"平台等 [12] - 探索建立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中心、创新"零关税"进口商品全流程监管模式等 [13] 货物税收政策 - "零关税"商品范围由1900个税目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占比从21%提升至74% [20] - 享惠主体范围扩大至全岛有实际进口需求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21] - 进口"零关税"商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可在享惠主体间自由流通 [21] 加工增值政策 - 取消企业鼓励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60%以上的限制 [27] - 将"零关税"进口货物纳入政策适用范围 [28] - 允许保税货物经过上下游不同企业加工制造产生的增值部分累计计算 [28] 海关监管 - 除需检验检疫或实行许可证件管理的货物外,对进口"零关税"货物等实施径予放行 [29] - "二线"出岛申报项目从105项压缩至42项 [30] - 创新实施"分批出岛、集中申报"通关模式 [30]
海洋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中国海油胡森林谈能源转型新路径
中国经济网· 2025-07-18 19:58
能源转型趋势 -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成为油气行业转型大势[2] - 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达16.5亿千瓦 首次超过火电[2] - 中国构建全球最大且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 中国海油转型战略 - 采取"稳油、增气、拓新"策略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与清洁能源规模化[2][4] - 传统能源领域大幅提高天然气占比 新能源领域布局海上风电/CCUS/地热/氢能[2] - "十五五"期间计划扩大海上风电产业规模 首个海上CCUS项目已在恩平油田投用[2] 技术创新进展 - "深海一号""海葵一号"项目推动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突破[3] - 形成300米至1500米水深自主创新体系 采用"项目牵引+前瞻布局"双轮驱动模式[3] - 2024年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同比双降 实现"十四五"持续下降[3] 国际合作布局 - 作为全球第二大LNG进口商 构建覆盖30多国的资源网络[3] - 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协同全球能源市场格局[3][4] 行业转型路径 - 传统能源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2] - 典型案例:传统业务低碳化与新能源布局并重 依托海洋产业优势探索转型[4] - 炼油结构调整方向:降低炼油占比 发展精细化工[2]
专访中海油胡森林:“一带一路”倡议对全球能源治理的三重意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18:33
链博会与清洁能源展示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设置6大链条和供应链服务展区 包括先进制造 绿色农业 数字科技 健康生活 智能汽车 清洁能源 [1] - 清洁能源链展区以"源网荷储"逻辑展示全周期产业链 吸引行业领军企业参展 [1] 中国海油一带一路能源合作 - 公司在11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有油气资产 产量占比达65% 形成亚太俄罗斯 中东 非洲 拉美四大油气合作区 [1][4] - 圭亚那项目获超百亿桶石油发现 使该国六年内成为拉美第四大产油国 2030年产量计划翻番至130万桶/天 [2][4] - 建成圭亚那Stabreok 伊拉克米桑油田 尼日利亚OML130等标志性项目 [4] 技术竞争力与创新成果 - "深海一号"能源站实现1500米深水油气田开发 填补300米级水深开发能力空白 [8] - 全球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日均发电6万千瓦时 为油田群供电 [2][10] - 珠江口盆地海上CCUS项目未来10年将回注超百万吨CO2 驱动原油增产20万吨 [2][10] 国际化战略与风险管理 - 坚持"危地不往 乱地不投"原则 优化全球资产组合 推进圭亚那 巴西等低成本项目 [3][11] - 海外桶油成本保持较低水平 资产结构优化使净利润和现金流持续"双正" [11][12] - 总结海外投资四大经验:立足长远 保持战略定力 把握行业趋势 紧跟时代要求 [12] 一带一路对全球能源治理影响 - 倡议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从单边向多边合作迈进 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绿色投资原则 [6] - 通过技术输出和项目合作促进共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如巴基斯坦 缅甸 柬埔寨 [6] - 公司计划深化油气资源合作 加强LNG及低碳技术布局 构建可持续发展资产组合 [7] 未来国际能源合作趋势 - 区域性合作增强 美国-欧洲能源关系强化 俄罗斯转向亚洲 中东成为全球调节器 [13] - 资源民族主义抬头 非洲 拉美 亚太国家强化资源主权和控制 [13] - 能源转型领域合作持续 但可能面临贸易壁垒和法律条款限制 [14]
专题:国内海风项目建设进展如何?
长江证券· 2025-07-17 22: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 年海风装机有望高增,Q2 海风开工提速,行业将迎来全面业绩拐点 [7][41] - 国内深远海海风审批加速推进,打开中长期成长空间 [7][41] - 2026 年海外海风装机有望爆发性增长,国内海风企业出海订单加速开拓,释放业绩成长弹性 [7][41] - 继续重点推荐国内海风 + 出海相关的管桩、海缆、风机环节 [7][4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5 年海风建设进展情况 - 2025 年国内海风项目预计新增并网约 10 - 12GW,广东、江苏、浙江、海南、福建、山东为主要构成部分 [2][4][16] - 区域分布:广东 4.4GW、江苏 2.7GW、浙江 1.4GW、海南 1.2GW、福建 1.1GW、山东 0.9GW、辽宁 0.3GW、上海 0.3GW、天津 0.2GW [4][16] - 项目建设节奏:已招标、已开工、已并网(含部分并网)约 1.60GW、7.05GW、3.80GW [4][16] - 具体项目进展:如广东大唐集团南澳勒门 I 扩建项目已全容量并网,江苏国信大丰 850MW 海风项目已开始打桩且 6 月首批风机建成并网等 [16] 海风项目储备情况 - 已招标、已核准、已竞配项目容量分别为 17.4GW、24.3GW、49.4GW,合计约 91.15GW,未来装机成长空间广阔 [5][24] - 区域潜在项目容量:广东 28.9GW、浙江 10.5GW、海南 10.5GW、山东 10.2GW、江苏 8.1GW、福建 7.5GW、上海 6.6GW、河北 3.3GW、辽宁 3.3GW、广西 2.3GW [5][24] - 各省市累计已招标项目容量:广东 6.1GW、山东 2.8GW、浙江 2.8GW、海南 2.1GW、河北 1.6GW、辽宁 1.0GW、福建 0.8GW、广西 0.3GW [5][32] - 各省市累计已核准项目容量:浙江 7.7GW、广东 5.8GW、福建 5.0GW、海南 3.0GW、河北 1.7GW、广西 0.9GW、辽宁 0.2GW、上海 0.03GW [5][32] - 各省市累计已竞配项目容量:广东 17.0GW、江苏 8.1GW、山东 7.4GW、上海 6.6GW、海南 5.4GW、辽宁 2.1GW、福建 1.8GW、广西 1.1GW [6][35]
洞悉十五五系列报告之一:战略资源、海洋、城市更新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7-17 19:11
规划背景与时间进度 - 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五五座谈会,十五五规划研究成资本市场下半年政策研究重点[2][9] - 2024 - 2025年国家发改委面向社会征集两批研究课题,启动编制规划基本思路和纲要[10] 三条思路洞悉十五五 - 战略资源管理将更严格,自然资源部明确提出研究稀土、锂矿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2][20] - 海洋经济发展政策倾斜,涉及海上风电、生物医药等产业,多部门开展相关规划编制[2][63] - 城市更新政策受关注,提出建立健全可持续模式和投融资机制,2025年相关政策持续推出[2][32][36] 增量政策思考 - 创新驱动关注未来产业细分培育和独角兽企业生态政策[24][26] - 国内消费刺激注重劳动薪酬分配,关注医疗、文旅领域资源配置[29][30]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聚焦投融资协调和并购高质量发展[32][33] 其他关注领域 - 国内总量政策关注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建立和逆周期调节机制[37][38] - 国际领域课题关注各国经贸投资政策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影响[40][41] - 人口高质量发展受重视,涉及养老、教育等资源布局政策研究[42] - 绿色发展关注国际碳排放规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45] - 新兴产业政策储备和海洋经济政策布局受关注[46][48]
兴业证券:布局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 推进海洋经济区域协同
智通财经· 2025-07-17 11:59
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将海洋经济提升至战略高度 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1] - 政策层面继《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后 再次强化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1] 海洋经济总量与增速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05438亿元 同比+5.9%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8% [2] - 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电力增速均超14% 主要系海上风电装机加速及航运市场景气度上行推动 [2] 海洋新兴产业 - 2024年新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4.4% 近五年CAGR为9.0% [1][4] - 海洋电力 海洋船舶与工程装备近五年CAGR分别为19.7% 12.8% 增速位列新兴产业前二 [4] - 2024年海上风电装机70.2GW 同比+13.6% 克拉克森预测2035年海上风电装机量将达到389.3GW [4] 海洋产业细分领域 - 海洋船舶制造行业景气度回落 关注高附加值船舶与绿色船舶结构性机遇 [4] - 海洋工程装备订单以海上生产装置(MOPU)为主 2024年全球海工船手持订单价值831亿美元 MOPU订单占比52% [4] 区域发展格局 - 我国已形成环渤海地区 长三角地区和中国南海地区三大海洋经济圈 [1][5] - 环渤海地区以天津 青岛等大型港口为枢纽 长三角地区推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南海地区与"一带一路"协同发展 [5] 政策支持方向 - 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出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将"深海科技"列为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3] - "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特色化海洋产业集群 地方政府如上海 广东发布规划推动协同发展 [3]
北部湾再落一子!广东何以频繁押注“海上风电”这一赛道
南方都市报· 2025-07-15 12:34
公司成立与股权结构 - 广东省北部湾海上风电发展有限公司由广东省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持股50%)、湛江市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运达股份(300772)、广州工控产业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 [1] - 广东省国资委通过股权穿透持有该公司20.0977%股份 [1][2] - 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位于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营范围涵盖发电技术、风电/太阳能技术服务及储能技术 [2] 北部湾海上风电优势 - 北部湾海域风能资源丰富、水深适中、台风影响较小,具备建设和运维成本优势 [3] - 湛江作为粤西核心城市,已建成及规划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160万千瓦 [5] - 2024年底湛江三个新开工海上风电项目总投资140亿元,总装机110万千瓦,年发电量37亿千瓦时,减排278万吨二氧化碳 [5] 广东海上风电发展格局 - 截至2025年6月,广东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251万千瓦(全国第一),年发电量超360亿千瓦时,等效节省标煤1000万吨/减排2700万吨二氧化碳 [6] - 粤西(阳江/湛江/珠海)占全省并网项目的70%(18个项目/700万千瓦),粤东(惠州/揭阳/汕头/汕尾)占30%(9个项目/450万千瓦) [6] - 2025年广东计划投产海上风电1500万千瓦,26个省级重点项目总装机140万千瓦 [7] 产业链与海洋经济 - 广东已形成从风机整机制造到海缆、安装船及运维服务的完整海上风电产业生态 [7]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超2万亿元(占全国20%、全省GDP14%),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 [9] - 海洋装备领域,广东设计制造国内及东南亚60%深远海养殖装备,"海基二号"平台高度达428米/重量超5万吨 [8][9]
海南发布降碳“路线图”:2045年前全面建成低碳岛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00:20
碳中和路线图 - 海南计划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45年前全面建成低碳岛(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比峰值期下降70%),2060年前达成碳中和目标 [1] - 构建以电力零碳化、热力零碳化、终端电气化为核心的新型零碳能源体系 [1] - 同步建设产业降碳、城乡减碳、交通脱碳、生态固碳、智慧管碳、长效治碳六大体系 [1] 能源领域 - 确保昌江核电站二期建成投产,启动建设洋浦绿能项目 [1] - 发展建筑光伏电站和海上风电 [1] - 适时退出燃煤机组 [1] - 构建核电余热供热、高温气冷堆供热、垃圾焚烧及工业空气源热泵等零碳热力系统 [1] 交通领域 - 推动汽车、铁路、船舶、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替代及空港陆电改造 [1] - 建设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车网互动系统及光储充换一体站 [1] - 到2030年,全省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营领域新增清洁能源汽车占比100%,私人用车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占比100% [1] 产业方面 - 攻关高效太阳能电池、电化学储能、绿氢制甲醇及CCUS技术 [2] - 培育"风光氢储"高端装备制造链、"绿氢氨醇"特色产品链及"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航天产业体系 [2] - 加快园区低碳化与零碳园区建设 [2] - 目标是204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较峰值期下降65% [2] 城乡低碳转型 - 在农村推广"自发自用、余电互济、农机储能"的能源系统,实现2045年全覆盖 [2] - 建筑领域提升新建建筑本体节能率,推动既有建筑改造及设施设备全面电气化 [2] 生态固碳 - 开展林业、海洋、农业、地质四大领域固碳增汇行动 [2] - 聚焦碳汇技术支撑、国土造林绿化、生态保护修复、蓝碳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 [2] - 推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2] 长效机制 - 建立新型电力系统系列配套政策 [2] - 建立以碳排放统计核算、碳足迹追踪、ESG评价为核心的低碳标准体系 [2] - 打造标准互通互认的绿色低碳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