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罗志恒:“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十二大看点
搜狐财经· 2025-10-29 12:05
总体定调与谋篇布局 - 规划建议务实坦率、行文简练,对形势研判既看到机遇又充分估计挑战的严峻性 [1][5] - 主要目标更侧重发展质量、科技自立自强、内需尤其是消费的重要作用,并鲜明提出“国家软实力持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1][2][5] - 12大任务可归结为优化供给、扩大需求和安全发展三个层次,推动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循环 [1][5] - 布局谋篇分为三大板块,结构与“十四五”规划建议基本一致 [1][6] “十四五”成就回顾与“十五五”环境研判 - 高度肯定“十四五”时期在极不寻常环境下的重大成就,彰显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 [10] - 对“十四五”成就的评价以定性为主,体现从注重“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的转变 [11] - 将“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作为独立成就单独阐述,凸显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地位 [11] - 研判“十五五”时期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2][5] - 外部环境面临大国博弈复杂激烈、遏制打压系统化长期化等挑战 [12][13] - 国内优势条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和丰富人才资源优势 [14] “十五五”时期核心发展目标 - 发展目标体系共七个方面,较“十四五”增加一项 [2][6][16] - 目标一: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 [16] -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五五”期间名义GDP年均增速需达到5% [17] - 目标二: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 [16][18] - 目标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16] - 目标四: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软实力持续提高 [16][19] - 目标五: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高质量充分就业取得新进展 [16] - 目标六: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16][19] - 目标七: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化解 [16][20]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十五五”时期首要战略任务,排序从“十四五”的第二位提升至第一位 [3][7][21] - 明确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1][23] - 建设路径包括优化制造业梯队、促进服务业发展、夯实基础设施、优化市场环境四个方向 [24][25] - 制造业梯队涉及传统产业8个、新兴产业4个、未来产业6个 [24] 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 -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需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 [28] - 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 [28]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 [29] 扩大内需与消费投资 - 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30] - 根本前提是让民众“能消费”和“敢消费”,需增加可支配收入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0][31] - 优化供给体系和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愿消费”与“乐于消费” [31] - 扩大有效投资需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32] - 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33]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34] - 拓展政策空间,盘活规模巨大的存量资产,政策资源精准引导至关键领域 [35] - 创新治理工具,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 [36] -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37] 财政政策与体制改革 - 财政政策需实现四个转型,从关注赤字率转向支出增速,优化支出结构 [39] -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需稳定宏观税负,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40] -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上移事权和支出责任,缓解地方财政困境 [40][41] - 健全直接税体系,优化增值税职能定位,研究适应数字经济的税收制度 [42] - 构建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全口径债务监测体系和风险预警体系 [43][44] 金融强国建设与服务国家战略 - 金融要服务于宏观调控,坚持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 [45] - 提高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服务科技创新和科创企业发展 [46] -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强化分红导向和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47] -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构建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保障金融稳健运行 [48]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 从“市场调控”和“风险防范”转向“模式重构”和“高质量发展” [49] -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构建“保障+市场”双轨格局 [50] - 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重塑市场运行逻辑 [51] - 改革完善覆盖开发、融资、销售全流程的行业基础性制度 [52] - 全面提升居住品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53] 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性 - 更加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性问题,健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 [54] - 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55] - 优化药品集采、医保支付和结余资金使用政策,提升管理效率 [55] - 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参保率 [56] 高水平对外开放 - 从“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变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部署更加主动 [57]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单边开放领域 [58]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优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 [59] - 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营商环境从“准入”深化到“准营” [59]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形成“硬、软、心”三位一体的立体互联互通新格局 [60]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金融时报· 2025-09-29 09:07
社会保障基金运营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达到2.6万亿元,较“十三五”期末翻一番 [2]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2016年底启动投资运营以来,连续8年实现正收益,年均投资收益率达5.15% [2] - 企业(职业)年金基金规模达到7.56万亿元,较“十三五”期末增加4.02万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收益额超过7560亿元 [2] - “十四五”以来,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总规模69.27万亿元,基金累计结余9.81万亿元 [3] 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与完善 -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2亿人,较“十三五”期末增加7300多万人,参保率从91%提升至95%以上 [3] -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46亿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3.02亿人,较“十三五”期末分别增加2900多万人和3400多万人 [3] -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并建立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2] 就业促进与人才发展 - 截至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5921万人,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 [4] - “十四五”期间城镇调查失业率前4年均值为5.3%,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 [4] - “十四五”期间累计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过4700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389亿元 [4] - 累计面向9200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发布72个新职业、颁布328个国家职业标准 [4] - 当前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 [4]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 新建2300多家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 [5] - 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从7个省份扩围至17个省份,覆盖出行、外卖等4个行业及多家大型平台企业 [6] - 试点地区累计有超过2000万新就业形态人员缴费参保,实现制度内应保尽保 [6] - 职业伤害保障制度采取按日参保、按单计费等创新方式,不以劳动关系为参保前提 [6] - “十四五”以来公布和处置重大欠薪违法行为1万多件,移送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超过1.4万件 [6]
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截至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
经济日报· 2025-09-28 07:44
就业局势与政策支持 - 截至今年8月底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5921万人 超额完成5500万人的目标任务 [1] - 城镇调查失业率前四年均值为5.3% 低于5.5%的预期控制目标 [1] - 年均创业担保贷款余额3000亿元 年均支出就业补助资金超1000亿元 [1] 社会保障体系发展 -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 较"十三五"末增加7300多万人 参保率从91%提高到95%以上 [2] -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6亿人 3.02亿人 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2900多万人 3400多万人 [2] - 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总规模69.27万亿元 基金累计结余9.81万亿元 [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规模2.6万亿元 比"十三五"期末翻了一番 [2]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2016年底启动投资运营以来连续8年实现正收益 年均投资收益率5.15% [2] 人才发展与职业技能提升 - 过去5年累计面向9200万人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 [3] - 发布72个新职业 颁布328个国家职业标准 [3] - 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 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 [3]
社保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超十三万亿元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社会保障体系总体成就 -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79亿人增至2022年6月104亿人 [1][2] - 基本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15亿人增至2022年6月23亿人 [1] - 基本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从2012年19亿人增至2022年6月29亿人 [1] - 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9万亿元 [1] - 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超过13万亿元 [1] - 市场化投资运营基金规模超过8万亿元 [1]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建设 - 开展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并出台改革总体方案 [2] - 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平台 [2] - 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与企业制度并轨 [2] - 建立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并实现省级统筹 [2] - 正在抓紧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2] - 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并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填补多支柱养老保险空白 [2] 覆盖范围与基础设施 -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精准推进重点群体参保 [2] -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6亿人 [2] - 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超过575亿人 [2] 待遇水平与调整机制 - 连续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2] - 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待遇确定和合理调整机制 [2] - 四次统一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国基础养老金标准 [2] 纾困政策与未来方向 - 2020年三项社会保险"减免缓降返补"政策为企业减负154万亿元 [3] - 2022年出台助企纾困政策阶段性缓缴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 [3] - 未来将适应人口老龄化等形势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重大改革 [3] -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尤其是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保障 [3]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份重磅文件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京报· 2025-06-09 21:25
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 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的户籍限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 [1][2] - 202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接近3亿人,2023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8400万人 [2] - 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办法,合理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 基本公共服务优化 - 推行由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 [3] - 在人口集中流入地城市推动"一城一策",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 [3] -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公共服务 [3] 教育医疗资源扩容 - 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1000所以上优质普通高中 [4] - 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4] -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逐步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 [4] "一老一小"普惠服务 - 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发展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 [5] - 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大城市嵌入式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 [5] - 提升儿童福利服务机构能力,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 [6] 社区服务与老年政策 - 支持养老、托育、家政等普惠社会服务进社区,允许经营主体租赁普通住宅设置服务网点 [6] - 清理取消限制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合理政策规定,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6] - 推动公共设施、居民住宅多层建筑加装电梯,发展老年用户友好的智能技术产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