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种业科技自立自强
icon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分子育种行业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市场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受益于政策、技术等多重利好因素,市场规模大幅增长,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1-07 09:13
行业战略重要性 -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源安全被视为关系到国家安全,需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 [1][8] - 逆全球化思潮促使全球产业链布局由效率至上转向安全至上,分子育种技术成为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的关键力量 [1][8] - 当前全球种业市场高度集中,中国种业主权面临严峻挑战,在关键种质创新、核心育种技术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7]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分子育种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3.9% [1][11] - 行业预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1][15] - 分子育种检测领域市场规模从2020年约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6.5% [13] 技术结构与应用 - 2024年分子育种市场结构中,分子辅助标记育种技术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达70%,主要应用于大宗作物的基因型筛选与品种改良 [1][11] - 转基因技术市场份额为20%,广泛用于抗虫、抗病、高产性状培育 [1][11] - 基因编辑技术市场份额约为10%,发展迅猛,截至2024年末农业农村部共公布4批农业基因编辑生物安全证书,总计8张安全证书 [1][13] 政策支持环境 -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等文件密集出台,将分子育种列为重点支持技术 [1][9] - 政策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性科研和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产研深度融合,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9]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更精准高效的育种,部分头部企业已利用AI模型预测作物性状并寻找基因组靶点 [15] - 分子育种体系正从单点式技术服务向模块化、一体化平台体系转型,多个服务环节通过标准化流程和统一平台进行集成部署 [15] - 随着基因编辑等技术监管的完善和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中国分子育种产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1][15]
2025中原农谷种业大会在郑州开幕 刘宁杨振海崔野韩致辞 王凯出席并揭牌
河南日报· 2025-11-06 19:00
11月6日,2025中原农谷种业大会在郑州开幕。来自国内外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种业创新发展。省委书记刘宁、中国农业科学院 党组书记杨振海、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理事会原主席崔野韩出席并致辞。省长王凯出席并为"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农业领域育种方向)"揭牌。 刘宁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就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赋予 河南沉甸甸的责任,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河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推进种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良种技术攻 关,努力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展现河南担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种业创新 发展进一步吹响了号角。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把种业创新和发展摆在建设农业强省、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位置,以高水平推进中原农谷建设为主要载体,着力构建一流种业创新平台,汇聚一流种业创新资源,营造一流种业创新生态, 更好助力我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期待以本次大会为契 ...
一粒种子的“芯动能”
金融时报· 2025-10-10 10:12
文章核心观点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通过构建集科研、政策、土地、金融于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全力打造“南繁硅谷”,以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2][5][7] 科研力量与人才集聚 - 汇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5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及中种集团等种业龙头,形成多层次创新组织体系 [2] - 2019年以来联合培养“海南专项”研究生401名,建设47个“科技小院”,组建27个“博士村长”团队及4个“院士村长”团队 [2] 土地与基础设施保障 - 划定10万亩保护区、1.5万亩核心区,为南繁发展提供高质量储备用地 [3] - 建成全国第一个生物育种专区,面积达5040亩,累计建成南繁基地高标准农田11.52万亩 [3] - 支持智慧南繁基地改造升级,引领南繁基地向智慧管理跨越式发展 [3] 政策支持与协同创新 - 推动“企业出题、院校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馈”的运行模式,通过“揭榜挂帅”项目部署关键技术攻关 [5] - 截至2024年末,科研单位承担国家级、省级及园区南繁科研项目累计627项,科研经费总额12.9亿元 [5] - 海南自贸港政策便利全球资源链接,海关等部门健全联合审批和检验检疫机制,实现常态化境外引种 [5] - 实施隔离苗圃考核互认制度创新,推动隔离检疫场所共建共用,并建立多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联盟 [6] 金融支持与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优化信贷支持政策,建立政银企需求对接长效机制 [7] - 2025年3月印发建设方案,细化12项支持举措,为金融支持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引 [7] - 针对科技种企“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点,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融资贷款” [8] - 2024年7月首笔“园区担保贷”落地,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累计发放8000余万元,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达30.18亿元,同比增长1.37% [8] 产业成效与影响 - 在我国新育成农作物品种中,超70%经过南繁选育,南繁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8]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为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和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央广网· 2025-08-24 11:27
国家种业振兴战略 - 国家将种源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高度 强调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 [1][2] - 通过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平台开展育种科研攻关 推动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 [1][2] - 实施"以种适地"战略转变 由治理盐碱地转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 [3] 种业技术突破与成果 - 东北地区建立"6+16"农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网络 实现良种覆盖率100% [3][4] - 水稻良种推广应用实现每亩增产50斤以上 产能和品质同步提升 [4] - 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占比超95% 白羽肉鸡实现100%国产化突破 [5] 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 天津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种子银行) 配套设立种质创制与基因挖掘实验室 [5] - 国家持续夯实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基础 强化种源供应保障能力 [6] -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种联合创新体系 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3][6]
财经观察:中国南北方多维度破解大豆难题
环球时报· 2025-06-04 06:53
中国大豆产业现状与技术进步 - 中国大豆年产量从1500万吨增至206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达133公斤/亩,食用大豆完全自给自足,高蛋白品种出口美国 [5] - 南方高蛋白大豆年增产500万吨,7月抢先上市形成市场竞争力,企业田间抢购现象普遍 [2][5] - 国内大豆消费分食用(1300万吨自给)和饲用/油用(超1亿吨依赖进口)两大市场 [4] 育种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发展 - 南方团队通过温室实现大豆年杂交4代,培育出"中豆63"等高产高蛋白品种,推动全产业链良性循环 [2][4][5] - 北大荒采用气吸式播种机、北斗导航等技术,机械化率超90%,局部单产达250公斤/亩,接近美国54%水平 [7][8][9] - 国内育种从经验式(1.0)跃升至生物技术结合(3.0),AI和大数据应用成追赶美国4.0时代关键 [8][9] 贸易战背景下的产业应对策略 - 关税战促使国内种植意愿提升,企业加大良种投入,育种单位加速新品种研发 [5] - 多元化进口(巴西、阿根廷)、开发盐碱地/海外种植、推广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成为扩产核心手段 [10][11] - 发展植物工厂、研发豆粕替代品(高蛋白玉米)及高效农机以减少收割损失(南方收割损耗率达15%) [11] 区域产业特色与竞争力 - 黑龙江占全国大豆产能近半,北大荒单产200公斤/亩,但积温与降雨量仅为美国主产区一半 [8][9] - 南方团队专注高蛋白食用大豆育种,提前收获抢占市场,形成"科研-企业-农户"闭环推广模式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