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种田
搜索文档
实探吉林商品粮基地: 黑土粮仓 秋收正酣
证券时报· 2025-10-14 02:08
文章核心观点 - 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通过秋粮丰收、科技种田、盐碱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重举措,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关键作用 [1][7][9] 粮食生产现状与成就 - 吉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2024年达到853.2亿斤(同比增加15.9亿斤),首次跨上850亿斤台阶,全国排名第4位 [7] - 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8780.7万亩(同比增加42.3万亩,增量全国第2,增幅主产省第1),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和“19连增” [7] - 粮食商品率高,调出率超60%,全国每10斤商品粮中有1斤来自吉林 [1] - 在2024年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7] 区域生产案例与增产表现 - 梨树县(全国粮食生产十强县)2025年预计粮食产量44亿斤(比上年增加0.73亿斤),玉米播种面积340.1万亩,占粮食产量94%以上 [2][3] - 凤凰山合作社玉米产量超3万斤/公顷,同比增加1000斤/公顷,示范田单产提升明显 [2][4] - 大安市通过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硅谷农业2025年种植面积达5万亩,预计亩产突破550公斤(2024年为500公斤/亩) [3][5] - 白城市大安市累计实施盐碱地项目27个,新增耕地19.57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 [9] 科技与创新驱动因素 - 推广科学种田方法,包括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一喷多促等 [4] - 应用智能监测系统与农机远程监测,实现肥料精准施用、农机精准作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4][6] - 加强种业创新,建设寒地育种中心和6个省级育种创新平台,培育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耐盐碱水稻等品种 [5] - 利用有机硅功能肥改良盐碱地,改造后稻田达到高产田标准 [5]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2025年目标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新增200万亩,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新增100万亩 [7] - 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目标2035年粮食产能跨上千亿斤台阶(增产200亿斤可供全国居民食用半个月) [8] - 争取国家资金16.26亿元,对5类智能农机给予购置补贴、25类机具纳入报废更新补贴,加快农机迭代更新 [6] - 规划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2035年目标新增耕地365万亩(白城市可开发盐碱地347万亩) [8][9]
追梦科学种田路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11
科学种田技术应用 - 采用现代农业科技设备如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站、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无人机等实现精准农业管理[6] - 全程机械化种植使小麦每亩成本从1500元降至六七百元,节省50%成本[6] - 选育"太丰3号""太丰8号"小麦新品系平均亩产超600公斤,推广至黄淮地区[6] 高产纪录与品种创新 - 小麦高产田块亩产达820.5公斤,创安徽省单产纪录[3] - 选育"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在皖西北推广200多万亩[6] - 引进20多种小麦良种并推广给周边农户[6] 合作社模式与农户增收 - 成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凭土地入股,代管耕种并与企业签订产销合同[7] - 带动农户小麦亩产从400多公斤提升至600多公斤[7] - 种粮大户协会模式覆盖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8] 技术推广与培训 - 通过谚语总结栽培技术如"两米宽打畦田"等提升农民接受度[8] - 田间地头培训关键期技术,开展观摩会及视频连线指导[8] - 成立科学种粮理事会推动大户带小户、小田变大田改革[8]
粮豆搭配 收入翻倍——陕西宝鸡夏季农业生产见闻
新华社· 2025-07-11 15:54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 陕西宝鸡农民帖宏科将传统小麦玉米循环耕种模式改为小麦大豆倒茬轮作[1][2] - 2022年试种100亩"宝豆10号"大豆新品种获得亩产超500斤的成绩[1] - 2023年起扩大"宝豆10号"种植规模并实现供不应求每斤收购价超2元[2] 新品种技术推广 - "宝豆10号"具有高产粒大高蛋白特性抗炭疽病灰斑病等关键技术[1] - 西原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1200亩"宝豆10号"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2] - 新品种使大豆亩产量较老品种翻倍合作社实现粮豆搭配收入翻倍[2] 区域农业政策支持 - 宝鸡市挖掘耕地潜力调整种植结构扩大大豆油菜等作物面积[3] - 通过优化品种布局推广关键技术强化指导服务提升种植面积[3] - 政府重点推动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保障粮油安全[3]
农机收麦显身手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1
小麦丰收情况 - 河南省开封市杞县97.38万亩小麦迎来收获季,预计平均每亩单产473.04公斤,总产46.06万吨,单产和总产均好于往年[1] - 杞县城郊乡豆贵寨村农民李明仓4亩小麦亩产900斤到1000斤,得益于科学种田技术指导[1] - 通过选用优良品种、规范化播种、精准水肥调控和"一喷三防"技术,全县小麦抗逆性显著增强,群体结构和穗粒结构持续优化[1] 农业生产管理 - 项城市高标准农田小麦单产保持稳定,尽管春夏连旱导致株高降低和收获期提前[2] - 沈丘县刘湾镇陈洼村通过增加人力物力投入确保丰收,并严格控制机收损失[2] - 南阳市组织2万多台联合收割机投入麦收,实行跨区机收"网格化"管理,并在高速路口建立64个"三夏"服务站[2] 政府支持措施 - 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夏粮生产作为"三农"工作头等大事,开展抗旱浇灌和"一喷三防"工作[3] - 河南省公安厅加强"三夏"期间道路管控,保障机收车辆高效通行[3] - 全省实行党政同责考核,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大豆570万亩以上[4] 农机装备保障 - 河南省"三夏"期间预计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以上,其中6.8万余台接入"河南农机云"平台实现精准调度[4] - 依托信息化调度系统可实现作业需求与机械分布的精准匹配[4]
麦收时节丨金色的青春
央广网· 2025-05-31 09:39
夏粮收获进度 - 全国已收获夏粮小麦面积1.29亿亩 收获进度超过30% [1] - 湖北 四川及华南地区麦收已结束 安徽完成80% 河南完成60% 陕西完成20% 江苏完成15% [1] 科技小院试验田成果 - 乐陵市科技小院试验田预估亩产达1200斤 显著高于传统种植方式 [1] - 锌肥应用延长作物灌浆时间 提升产量 [1] 农业技术推广成效 - 科技小院11年引进农业技术50余项 举办农技培训超290场 [2] - 技术覆盖面积约20万亩 直接惠及农民约3万人次 [2] - 测土配方与水肥一体化技术使部分地块产量从800斤/亩提升至1100-1200斤/亩 [2] 科研与生产结合模式 - 科技小院通过田间指导将农业技术落实到小农户 [2] - 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驻点研究 课题包括锌肥对作物生长影响等 [1]
坚决打赢“三夏”攻坚战丨麦穗沉甸甸 粮安稳当当——省委一号文件系列解读①
河南日报· 2025-05-24 07:19
农业现代化转型 - 90后新农人刘记森通过科学种田实现小麦亩产提升,采用周麦系列品种使穗大粒满且分蘖能力出众,配合智能设备监测病虫害并实施绿色防控,每亩小麦比传统种植多收100多斤 [2] - 合作社引入测土配方技术,根据土壤氮磷钾数据精准配肥,每亩肥料用量减少8%-10%的同时提升地力,并通过物联网控制中心实现3.7万亩农田水肥精准灌溉 [2] - 滴灌系统在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精准供水,配合作物调节剂抵御干热风灾害,预计6月1日开镰时亩产达1300多斤,强筋小麦直供烘焙企业使溢价达12% [2] 政策驱动与产能升级 - 河南省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00万亩以上,采用"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模式提升耕地综合效益 [3][4] - 推动"五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融合,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智能化灌溉系统,实现节水增产并提升单产 [4] -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畜牧业升级、生态渔业及油料作物扩种,丰富粮食产品结构以增强竞争力 [4] 技术应用与效益提升 - 智能农机跨区作业规模达300多台,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使合作社实现分级分选设备全覆盖,差异化销售策略提升收益 [2][3] - 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流程监管工程质量,农民全过程参与确保可持续利用,科技赋能下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