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贝塔机会
搜索文档
电力行业2025Q3季报综述及基金持仓分析
2025-11-05 09:29
行业与公司 * 电力行业及其子板块(火电、水电、新能源发电、核电)[1][2][12] * 提及的公司包括华能、华润、长江电力、川投股份、三峡能源、龙源电力、中核漳州等[3][7][8][9][11]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整体业绩 * 电力板块整体利润同比增长3.3%[1][2] * 行业收入同比下降接近4个百分点[2] * 各子板块表现分化:火电利润增速领先,水电稳定,新能源和核电表现疲软[1][2] 火电板块 * 火电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2%[3] * 竞争优势在于成本控制,煤价平均值约674元,同比下降近200元[1][3] * 部分企业(如华能、华润)度电利润总额达到1/5[3] * 营业收入下降接近6%[3] * 从2026年起煤电容量价格将提升,投资框架向周期红利切换[1][6][12] * 港股火电股息率具吸引力,普遍超过6%,甚至接近7%[6] 水电板块 * 竞争优势在于稳定性,但受流域来水影响[1][4] * 发电量存在区域差异:长江流域基本持平,澜沧江流域增长12%,雅砻江流域下降16%[1][4][7] * 长江三季度发电量同比下降约6%[7] * 市场对低估值水电资产关注度提升,短期业绩波动非核心矛盾[3][8] * 水电资产息差具吸引力,长江电力等公司预期股息率与十年期国债息差达到2023年以来94%左右的分位数[3][8] 新能源发电板块 * 利润同比降幅约2%[5] * 受资源、电价及折旧成本上升影响[1][5] * 系统性的贝塔机会需等待补贴持续发放后才能延续[1][10] * 市场更多挑选具备阿尔法特征的标的进行投资[10] 核电板块 * 利润同比降幅达15%[5] * 受税费及新能源补贴减少影响[1][5] * 第三季度持仓占比约为2.7%,环比大幅降低近一个百分点[11] * 长期价值较高,预计2026年中核漳州2号机组投产将开启新一轮产量投放周期,权益规模口径在"十五"期间预计超过9%[11][12] 其他重要内容 基金持仓与市场情绪 * 三季度公募基金在公共事业持仓比例创历史新低,仅为0.3%,环比下降0.78个百分点[5] * 当前公募基金在整个电力板块中的持仓比例极低,仅为1.6%[12] * 基金集中增持火电,大幅减仓水电和新能源[1][5] * 港股市场由长期资本(如保险、社保)主导定价,看重高股息[6] 特定事件与项目影响 * 三季度长江航运扩能项目耗资226亿元,对水利板块产生负反馈[1][7] * 在低估值背景下,川投股份占比开始边际回升[7] 投资建议 * 当前电力板块是良好的配置窗口期[12] * 建议优先布局核电,关注港股火电和具备阿尔法特征的新能源运营标的[12]
774只,翻倍!
中国基金报· 2025-09-24 10:15
市场表现 - A股市场自2024年9月24日开启牛市行情 主要股指显著上涨 北证50指数上涨158.01% 科创50指数上涨118.85% 创业板指上涨103.50% 全市场日均成交额从不足5000亿元跃升至2万亿元以上 [1] - 公募基金业绩全面回暖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上涨57.88% 13只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200% 774只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100% [1][2] - 通信 电子 综合等行业表现较强 区间涨幅均超过100% 计算机 机械设备 传媒 电力设备等行业表现较好 [2] 基金业绩 - 德邦鑫星价值混合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280.31% 位居榜首 另有12只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200% [2] - 774只净值增长率超100%的基金中 448只为主动型基金 326只为被动型基金 包括红土创新新兴产业 中航趋势领航 财通集成电路产业等产品 [2] - 权益基金赚钱效应强势回归 受益于市场强劲上涨和结构性行情 [2][4] 上涨驱动因素 - 市场上涨本质是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 推动因素包括股票市场改革持续推进 政策前置带来的预期改善 细分领域里程碑事件和场景爆发(如创新药 CPO 机器人) [3] - 核心推动因素包括政策面积极助力 科技产业快速突破 市场风险偏好显著回升 居民储蓄向股市迁移 [3] - 流动性宽松 全球AI产业持续进步 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超预期 国内反内卷政策托底企业盈利 [3] 主动管理贡献 - 基金业绩回暖既得益于市场贝塔收益 也反映基金经理的阿尔法选股能力 结构性行情源于宏观环境改善和产业趋势明朗化 [4][5] - 主动基金经理通过行业和个股选择显著提升超额收益 尤其在国产AI 机器人等产业机会涌现阶段 [5] - 新发主动权益基金规模自6月持续回升 反映市场转向对真实产业趋势和基金管理能力的认可 [5] 市场生态改善 - A股市场生态显著改善 估值中枢提升 全A估值(PE-TTM)由15.63倍上行至22.16倍 流动性增强 日均成交额大幅提升至2万亿元以上 [6] - 投资者结构改善 6月起新入市个人投资者增多 社保基金 保险资金增配资金量较大 公募基金发行回暖 [6] - 中国产业链加速出海 反内卷政策优化行业竞争生态 企业盈利有望进一步修复 [6] 未来市场展望 - 系统性慢牛趋势有望持续 政策支持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稳定宏观环境 存款利率下行推动居民资产向权益市场转移 长期资金入市注入流动性 [6][7] - 科技成长风格预计占优 中大盘成长仍是主线 顺周期补涨与港股价值修复形成有效补充 [7] - 市场整体不再处于低估值洼地 继续上涨需更强盈利增长驱动 国家战略支持领域(人工智能 半导体 高端装备制造)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10] 投资机会 - 机构看好AI产业链 创新药 电新等科技成长方向 创新药领域有BD交易常态化 核心产品商业化兑现等场景爆发点 [8][9] - 重点关注AI算力(受益于AI需求增长和国产替代) 电新行业(反内卷政策和技术突破推动新成长周期) 创新药企(商业化成熟 出海预期升温) 港股互联网(流动性改善和AI叙事重启) [9] - 科技成长与周期类行业或相对占优 电力设备 计算机 传媒和汽车等细分赛道具备高成长潜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