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桐庐如何“跑”出加速度
杭州日报· 2025-08-28 10:50
无人配送运营效率 - 无人配送车实现食材从食品厂到门店的自动化运输 全程仅需两分钟完成单站取货流程[5] - 配送时效提升20%-30% 单票成本下降30%-50% 上午送货完成时间从10点提前至9点[6] - 企业投放30余台无人车 计划扩展至100余台 并新增冷链无人车开展乡镇配送业务[6] 技术支撑体系 - 采用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 依托2000万公里路测数据实现窄巷与主干道自主切换行驶[6] - 安全员通过办公室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操控 配备应急方向盘和激光雷达360度路况扫描[2][6] - 系统支持远程改道和一键接管功能 触发紧急避障程序的响应速度优于人工驾驶[6] 多场景应用落地 - 桐庐县已部署8类应用场景 包括无人公交 清洁车 巡逻车和无人机山区送餐等[7] - 智能网联车辆累计运行里程达247万公里 覆盖餐饮 商超 医院等多领域配送[6][7] - 招引10余家相关企业 形成从物流配送到低空经济的多元化智能驾驶生态[7][9] 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 - 建成10个智慧路口 改造130辆公交与公务车 构建285辆车的统一监管调度网络[8] - 全省首创全域测试区政策 智能网联项目最高可获得50%财政专项补助[8] - 超额完成1.0阶段目标:无人配送车从28辆增至45辆 自动停车场扩展至40个车位[8] 产业投资与规划 - 新石器无人车投资20亿元建设研发生产基地 通通达等项目加速推进[4][9] - 三年行动方案将智能网联和低空经济列为重点 推动从智慧物流向具身智能领域延伸[9] - 通过技术适配与场景反哺的良性循环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持续发展动能[9]
停车后自动转向!特斯拉Robotaxi发生首起碰撞事故 监管部门启动调查 “纯视觉”技术受质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9 19:12
特斯拉Robotaxi首起碰撞事故 - 特斯拉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启动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试运营项目曝出首起公开碰撞事故,一辆Robotaxi在结束行程后突然自行加速并偏转方向,擦碰到一辆静止车辆 [2] - 事故发生在6月22日启动试运营后,由博主"DirtyTesla"拍摄并发布于6月24日,视频显示车辆在无人操作情况下自行转动方向盘擦碰丰田凯美瑞车门 [4] - 尽管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且损失轻微,但因发生在Robotaxi测试期间且被公众清晰记录,象征意义重大 [4] 事故暴露的技术问题 - 试乘用户记录了多起运行异常事件:包括左转驶入对向车道逆行数秒、多起"幽灵刹车"事件、错误识别下客位置、在30英里限速区以近40英里/时行驶 [5] - 涉事车辆在光线不佳、空间狭窄的停车场内未能识别贴近车身的静止障碍物,也未触发紧急制动或预警行为 [9] - 公司始终未披露运营数据,也未主动公布FSD的接管频率或具体故障日志 [6] 监管部门反应 -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已向公司发出正式信息要求函,要求提交事发车辆的感知逻辑、控制决策链、异常响应机制等 [8] - NHTSA表示正在"基于潜在系统性缺陷"的评估框架下进行信息收集,将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监管行动 [8] "纯视觉"技术路线争议 - 公司长期坚持"纯视觉"自动驾驶技术路线,马斯克认为道路和交通规则基于人类视觉设计,纯视觉方案能最贴近人类驾驶习惯 [8] - 业内专家指出事故是纯视觉感知系统在"近距离、低对比度、弱光环境"下的典型失效场景,弱光条件会严重影响视觉传感器性能 [9] - 公司使用8个500万像素摄像头作为主要传感器,分辨率远低于智能手机摄像头,在强光和弱光条件下表现不佳 [10] 行业技术路线对比 - 与公司不同,Waymo和Zoox采用"双管齐下"策略,配备全套传感器包括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 [10] - 激光雷达可在摄像头难以应对的环境下工作,如黑暗或强光直射,提供冗余安全保障 [9] - 业内高管评价公司当前技术水平相当于Waymo 3年前的水平 [11]
福特CEO:特斯拉很好,我选别人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2 07:03
自动驾驶技术路径分歧 - 福特CEO吉姆·法利公开支持Waymo基于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认为激光雷达在摄像头失效时仍能提供精确探测能力 [2][4] - Waymo第六代系统配备13个摄像头、4个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及音频接收器,特斯拉则仅依赖8个摄像头实现360度视野 [3][5] - 马斯克坚持纯视觉路线,称激光雷达"很蠢",认为其成本过高且人类驾驶仅需视觉,特斯拉通过优化摄像头与AI简化制造并降低成本 [4][7] 技术路线对比与成本差异 - Waymo系统成本高昂,激光雷达单件成本达数万美元,特斯拉FSD系统因摄像头集成设计使整车售价维持在4万-6万美元区间 [7] - 马斯克估算特斯拉汽车成本仅为Waymo的20%-25%,主要因后者产量低且传感器昂贵 [7] - 激光雷达在暴雨、低光照等极端场景提供冗余安全,纯视觉路线依赖AI模拟人类驾驶但被质疑安全性不足 [4][5] 商业化进展与竞争动态 - Waymo当前运营1500辆无人车,覆盖旧金山等4城,计划2025年扩展至2000辆并新增亚特兰大等3城 [16] - 特斯拉Robotaxi在奥斯汀试点10-20辆Model Y,运行时段为6点至午夜,避开复杂路况,Cybercab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 [9][14] - Waymo早期聚焦自动驾驶叫车服务,现与丰田/现代合作进军消费级车型;特斯拉从量产车转向Robotaxi服务,两者路径趋近 [9] 福特战略调整 - 终止Argo AI项目(与大众联合投资10亿美元),放弃自研L4转向外部合作,重点开发BlueCruise系统(支持13万英里高速公路脱手驾驶) [18][19] - 未来或集成激光雷达以提升城市自动驾驶安全性,可能增加成本但强化电动车安全保障 [19] - 法利强调福特品牌需谨慎对待新技术,激光雷达被视作安全关键组件 [17][18] 行业分化趋势 - 技术路线分歧体现安全性与成本的权衡:Waymo/福特选择多传感器冗余,特斯拉押注纯视觉降本 [4][5][19] - 监管复杂度影响扩张速度,特斯拉需应对加州严格审查,Waymo已通过多城市运营积累数据 [14][16] - 早期试乘反馈显示特斯拉Robotaxi操控性获分析师满分评价,但NHTSA正审查其异常驾驶事件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