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终局思维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蜂巢能源杨红新:中国电池出海,已越过“卖货”的浅滩
南方都市报· 2025-06-09 20:49
行业现状与核心矛盾 - 动力电池行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万亿级市场空间正在展开,涵盖电动汽车和储能电站等领域 [2] - 产业链面临激烈价格战,电池包价格大幅下降,利润被极限压缩,行业从"现金牛"转为盈亏平衡状态 [2] - 技术参数出现"通货膨胀",充电倍率竞赛从6C飙升至12C,而用户实际需求如里程焦虑尚未解决 [2] - 未来技术被提前透支,"准固态""半固态"等概念涌现,但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面临重大技术挑战 [2] 技术战略与制造平台 - 企业应回归第一性原理,技术价值取决于能否以合理成本规模化解决产业痛点,而非营销噱头 [4] - 叠片工艺被视为下一代电池制造的必然选择,因其能解决全固态电池陶瓷电解质脆性和超充电池结构稳定性问题 [4][5] - 蜂巢能源重点投入第三代热复合叠片技术,通过隔膜裁断、单片检测等工艺打造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制造平台 [5] - 先进制造平台是技术产业化的关键,能快速将实验室样品转化为规模化、成本可控的商品 [5] 新兴市场与增长机会 - "越野新能源"成为万亿级细分市场,满足消费者对"情绪价值"和城市使用经济性的双重需求 [7] - 全球化背景下HEV(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是中国车企拓展东南亚、南美等充电设施不足市场的关键武器 [7] - 商用车新能源化趋势明显,新能源商用车一季度同比增长170%,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推动市场切换 [8] 前沿技术商业化路径 - 固态电池面临工程和商业挑战,2030年成本可能仍是液态电池数倍,难以直接竞争主流家用车市场 [9] - 固态电池商业化应优先切入对成本不敏感但对重量、体积或安全性有极致要求的特殊领域,如低空飞行器和高端医疗设备 [9][10] - AI和人形机器人电池需求存在但产业规模小,需要柔性化生产模式匹配,传统电池厂面临转型挑战 [10] 企业战略与全球化竞争 - 企业需平衡"矛"(独门技术)与"盾"(平台化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客户或产品导致风险 [11][12] - 蜂巢能源采用模块化组合策略,通过平台化开发实现标准化与差异化的平衡,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 [12] - 全球化下半场考验"体系输出"和"价值输出"能力,需建立包含研发、制造、服务在内的完整海外体系并融入当地文化 [13]
创业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搜狐财经· 2025-05-27 12:56
创业成功要素 - 创业者需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天时指顺应外部趋势如科技发展、政策变化和消费者需求转变,地利涉及选址和资源利用,人和强调团队协作与外部关系建立 [1] - 进入市场时机至关重要,过早需承担教育市场的高成本,过晚则面临激烈竞争和份额被瓜分的困境 [1] 创业风口特征 - 风口行业因技术、政策或需求等因素短期内聚集资本、人才和技术,形成快速增长,但需警惕过度乐观忽视商业规律 [2] - 中国创新生态以政治驱动为核心,通过战略定力、资源聚集、制度弹性和动态平衡四维机制实现技术赶超和成本优化 [2] - 风口演变从商品经济、房地产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人工智能时代,均依托改革开放和定向政策引导 [2] 创业战略选择 - 选择优于努力,需形成终局思维,避开过度依赖资本或政策监管的赛道,聚焦可控因素提升成功率 [3] - 城市选择需匹配产业方向,如杭州(数字经济)、深圳(高端制造)、广州(直播电商)、合肥(科技创新)、上海(高端服务)、成都(电子信息) [4] 团队与资源管理 - 成功团队需技能互补、共同愿景、执行力强、适应性强,并合理分配股权和资源 [4] - 创业者认知水平决定成败,涵盖市场、技术、商业模式、管理、风险及自我认知等多维度 [5] - 中国商业环境重视人情网络,高端圈层可提供资本、信息和市场机会,精英创业者多具高学历或技术背景 [5] 行业门槛与周期 - 高门槛赛道(如认知、资金、技术门槛)竞争压力较小,成功概率更高 [6] - 创业者需理解行业周期和创业周期,把握进入时机和决策节奏 [6]
【有本好书送给你】穿越时间周期的智慧:终局思维
重阳投资· 2025-02-26 15:20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终局思维》一书探讨了如何通过"未来自我"的概念建立终局思维模式 从而优化当下决策并平衡现在与未来的需求 [8][12][21] - 人类具有心理时间旅行能力 但常将未来自我视为陌生人 导致决策短视 需通过特定方法强化与未来自我的连接 [11][12][14] - 提升终局思维的4种实践策略包括:诱惑捆绑 离题沉浸 化大为小 适度让步 可降低当下牺牲感 [17][19] 书籍内容分析 终局思维理论基础 - 心理学实验显示 人们描述未来自我时倾向使用第三人称 表明将未来自我"他者化" 导致对远期利益的忽视 [13] - 普林斯顿大学测试中 学生愿意为下学期饮用的恶心饮料量(半杯)显著高于当下(3汤匙) 证实未来自我被当作他人对待 [13][14] -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默认网络支持心理时间旅行 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核心能力 [11][12] 强化未来自我连接的方法 - 虚拟现实试验:与年老自我对话的参与者更倾向长期储蓄 墨西哥银行5万客户测试中 见到未来自我者储蓄金额增加 [15] - 时间计量方式影响行为:以天(10950天)替代年(30年)计算退休时间 使储蓄计划启动时间提前4倍 [16] - 未来通信干预:高中生与3年后自我写信后 职业规划动力和考试复习意愿显著提升 [16] 降低当下牺牲感的策略 - 诱惑捆绑:健身房结合有声书使锻炼频率提升51% [19] - 离题沉浸:刷牙时同步听播客等可延长任务坚持时间 企业利用浴室镜面新闻促进员工洗手 [19] - 化大为小:将8000元床垫分摊为每日2元 降低消费心理门槛 [19] - 适度让步:FIRE运动案例显示 完全牺牲当下幸福感可能导致计划失败 需寻找平衡点 [19][20] 书籍及作者背景 - 《终局思维》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哈尔·赫什菲尔德撰写 聚焦行为决策心理学 获《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刊载 [21][22][23] - 书中结合大量心理学实验 提出未来自我连接强弱是终局思维差异的核心 提供实用决策工具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