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氢规模化应用

搜索文档
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年内投产
央视网· 2025-09-11 14:10
原标题: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年内投产,助力吉林"中国北方氢谷"建设 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总投资 296亿元。作为国家发改委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国家能源局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 化试点项目,项目规划分期建设3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置,以及年产8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装 置,成为吉林省构建"中国北方氢谷"战略的核心引擎。项目一期总投资69.46亿元,建设80万千瓦新能 源发电及其配套年产2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装置,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 项目采用"新能源发电直供化工用电"模式,应用了源网荷储精准匹配、新能源直供电、新型储氢、 多稳态柔性合成氨等技术,着力解决新能源波动与化工稳定生产的协调问题,探索"电—氢—氨 (醇)"跨行业联动,为绿氢规模化应用提供实践参考。此外,中国能建与北京大学合作成立氢能技术 联合研发中心,通过校企协作推动相关技术落地。 "从全球范围来看,采用绿电直连制绿氢,进而合成绿氨,这样的工艺路线,松原项目的规模是最 大的。新能源波动性与化工合成稳定性之间的耦合,松原项目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形成了具有中国能 建自 ...
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年内投产,助力吉林“中国北方氢谷”建设
央视网· 2025-09-02 23:36
项目概况 - 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是全球体量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 总投资296亿元[1] - 项目为国家发改委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和国家能源局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1] - 规划分期建设3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置及年产8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装置[1] 技术路线 - 采用新能源发电直供化工用电模式 应用源网荷储精准匹配和新能源直供电技术[3] - 采用新型储氢和多稳态柔性合成氨技术 解决新能源波动与化工稳定生产的协调问题[3] - 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合成氨工艺包和智能生产运行管理系统[3] 建设进度 - 一期项目总投资69.46亿元 建设8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置[1] - 配套建设年产20万吨绿色合成氨和绿色甲醇装置[1] - 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 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含风电端)[3] 战略意义 - 项目是吉林省构建"中国北方氢谷"战略的核心引擎[1] - 探索电-氢-氨(醇)跨行业联动 为绿氢规模化应用提供实践参考[3] - 中国能建与北京大学合作成立氢能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推动技术落地[3] 社会效益 - 项目投产后将为当地新增300个就业岗位[3] - 项目采用绿电直连制绿氢合成绿氨工艺 规模全球最大[3]
青昀材料陈博屹:新材料是颠覆性降碳的支点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7:41
论坛活动 - 第三届21世纪"活力·ESG"创新论坛于8月16日在上海举办,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东方证券主办,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支持 [1] 公司介绍 - 青昀材料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闪蒸法超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兼顾产品端和生产端的ESG管理 [1] - 公司核心产品为自主研发的"鲲纶Hypak"材料,兼具防水透气、轻质高强等特性,可100%循环再利用,替代传统高污染材料 [1] - 产品广泛应用于医疗、半导体、工业、防护等近百个领域 [1] 绿色生产实践 - 公司产业园目前70%的能源依赖光伏发电 [1] - 热能和水在系统内进行梯级利用并回收循环,大幅度降低能耗 [1] - 化学品循环回收利用率达到99.9% [1] 技术创新理念 - 公司认为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是创造效益的必经之路 [2] - 通过技术进步使产品或生产方式创造额外利润和价值 [2] - 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环境保护上,更重要的是带来长期价值收益 [2] ESG与盈利关系 - 公司践行ESG同样看重盈利逻辑 [2] - 通过运营周期拉长转化为成本优势 [2] - 减少资源消耗即降低长期成本,环保与盈利本质同向 [2] 氢能领域合作 - 公司与一家氢能头部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2] - 基于新材料技术使AEM电解槽效率提升50%、成本降低90% [2] - 推动绿氢规模化应用 [2] 技术发展观点 - 一切进步源于技术,新材料是颠覆性降碳的支点之一 [3]
绿氢消纳现状:化工领域领跑,电力储能迎来积极信号
势银能链· 2025-06-12 11:25
绿氢行业前景与政策驱动 - 到2030年国内绿氢下游消纳规模将超980万吨 主要集中于化工、交通、电力及钢铁四大领域 [2] - 化工领域将成为最大绿氢消纳场景 重点应用于合成氨、合成甲醇及石油炼化 其规模受碳市场绿色溢价、认证标准及地缘政治影响 [2] - 国家能源局2024年8月明确将可再生甲醇、氨等纳入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 并推动其进入CCER机制 [2] 交通领域绿氢应用 - 氢燃料电池汽车(FCV)和航空是交通领域主要场景 2030年FCV绿氢消纳规模呈现地域差异 绿氢资源丰富地区增量显著 [3] -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发展受国内外碳政策及航司决策影响 [3] 电力与钢铁领域绿氢潜力 - 电力领域绿氢应用包括氢发电、热电联供及氢储能 2024年11月工信部提出超前布局氢储能技术 国家能源局文件将氢能发展聚焦绿色电力和绿色化工两大领域 [5] - 钢铁领域绿氢通过氢冶金替代焦炭 2030年增量集中于新增产能 2024年8月工信部暂停钢铁产能置换 氢冶金技术或成获取产能指标的有效方式 [5] 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 - 2024年氨/醇/SAF关注度提升反映市场对大规模消纳场景需求 经济性问题与碳市场进程紧密相关 [6] - 工信部2023年11月提出优先制定氢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目标2027年出台100项标准 [6] - 碳市场机制完善、绿色溢价扩大及标准体系构建是绿氢商业化核心推手 [7] 行业发展趋势 - 化工行业因成熟用氢需求及低碳压力成为绿氢主力 交通与钢铁通过场景创新释放潜力 电力领域需突破技术经济性瓶颈 [6] - 产业链协同与政策红利将持续推动绿氢在深度脱碳中的作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