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市场机制
icon
搜索文档
绿色金融支持哪些项目?国家详细目录即将施行
经济日报· 2025-09-02 17:39
绿色金融政策发展 - 绿色金融被纳入国家战略并形成多层次政策体系 自2015年起政策框架逐步清晰 [1] - 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以支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1] - 2024年10月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强化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政策指引 [1] 市场规模与表现 - 截至2024年底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1.68% 远超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2] - 2024年新发行绿色债券589只 发行金额6544.92亿元人民币 累计余额达5.73万亿元人民币 [2] - 2023年绿色保险保费收入2298亿元人民币 累计提供保险保障709万亿元人民币 较2020年增长14.74倍 [2] 资金投向领域 - 绿色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经济结构转型领域 [2] - 绿色保险保障规模显著增长 体现对绿色项目风险覆盖能力的提升 [2] 行业发展挑战 - 地方与行业标准差异导致"漂绿"风险 信息披露率低且数据真实性不足 [3] - 绿色金融资源集中于传统高耗能行业改造 对新能源和碳捕集等前沿领域支持不足 [3] - 中小微企业绿色融资困境突出 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且创新工具尚处试点阶段 [3] - 碳定价机制不成熟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不足抑制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3] 标准体系建设方向 - 需加快制定完善绿色金融标准 特别针对农村和中小企业领域细化认定标准 [4] - 推动标准与国际接轨 整合地方行业标准 建立新能源和碳汇等领域技术参数动态调整机制 [4] - 强化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要求 确保资金流向和环境效益公开透明 [4] 产品创新措施 - 设立国家绿色产业基金 重点投向储能 氢能 碳捕集等技术研发 [4] - 对中小微绿色企业实施贷款贴息与担保补贴 创新绿色结构性存款和资产证券化产品 [4] - 推出碳期货期权和气候保险等工具 试点"绿色信贷+碳资产质押"融资模式 [4] - 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 数字金融融合发展以提升服务精准性 [4] 市场机制完善 - 建立全国统一碳定价体系以提升碳交易市场活跃度并吸引社会资本 [4] - 加强地方政府绿色项目配套资金支持 通过专项基金和政策倾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4]
绿氢消纳现状:化工领域领跑,电力储能迎来积极信号
势银能链· 2025-06-12 11:25
绿氢行业前景与政策驱动 - 到2030年国内绿氢下游消纳规模将超980万吨 主要集中于化工、交通、电力及钢铁四大领域 [2] - 化工领域将成为最大绿氢消纳场景 重点应用于合成氨、合成甲醇及石油炼化 其规模受碳市场绿色溢价、认证标准及地缘政治影响 [2] - 国家能源局2024年8月明确将可再生甲醇、氨等纳入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 并推动其进入CCER机制 [2] 交通领域绿氢应用 - 氢燃料电池汽车(FCV)和航空是交通领域主要场景 2030年FCV绿氢消纳规模呈现地域差异 绿氢资源丰富地区增量显著 [3] -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发展受国内外碳政策及航司决策影响 [3] 电力与钢铁领域绿氢潜力 - 电力领域绿氢应用包括氢发电、热电联供及氢储能 2024年11月工信部提出超前布局氢储能技术 国家能源局文件将氢能发展聚焦绿色电力和绿色化工两大领域 [5] - 钢铁领域绿氢通过氢冶金替代焦炭 2030年增量集中于新增产能 2024年8月工信部暂停钢铁产能置换 氢冶金技术或成获取产能指标的有效方式 [5] 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 - 2024年氨/醇/SAF关注度提升反映市场对大规模消纳场景需求 经济性问题与碳市场进程紧密相关 [6] - 工信部2023年11月提出优先制定氢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目标2027年出台100项标准 [6] - 碳市场机制完善、绿色溢价扩大及标准体系构建是绿氢商业化核心推手 [7] 行业发展趋势 - 化工行业因成熟用氢需求及低碳压力成为绿氢主力 交通与钢铁通过场景创新释放潜力 电力领域需突破技术经济性瓶颈 [6] - 产业链协同与政策红利将持续推动绿氢在深度脱碳中的作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