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溢价
icon
搜索文档
绿氢消纳现状:化工领域领跑,电力储能迎来积极信号
势银能链· 2025-06-12 11:25
绿氢行业前景与政策驱动 - 到2030年国内绿氢下游消纳规模将超980万吨 主要集中于化工、交通、电力及钢铁四大领域 [2] - 化工领域将成为最大绿氢消纳场景 重点应用于合成氨、合成甲醇及石油炼化 其规模受碳市场绿色溢价、认证标准及地缘政治影响 [2] - 国家能源局2024年8月明确将可再生甲醇、氨等纳入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 并推动其进入CCER机制 [2] 交通领域绿氢应用 - 氢燃料电池汽车(FCV)和航空是交通领域主要场景 2030年FCV绿氢消纳规模呈现地域差异 绿氢资源丰富地区增量显著 [3] -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发展受国内外碳政策及航司决策影响 [3] 电力与钢铁领域绿氢潜力 - 电力领域绿氢应用包括氢发电、热电联供及氢储能 2024年11月工信部提出超前布局氢储能技术 国家能源局文件将氢能发展聚焦绿色电力和绿色化工两大领域 [5] - 钢铁领域绿氢通过氢冶金替代焦炭 2030年增量集中于新增产能 2024年8月工信部暂停钢铁产能置换 氢冶金技术或成获取产能指标的有效方式 [5] 政策与技术双重驱动 - 2024年氨/醇/SAF关注度提升反映市场对大规模消纳场景需求 经济性问题与碳市场进程紧密相关 [6] - 工信部2023年11月提出优先制定氢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目标2027年出台100项标准 [6] - 碳市场机制完善、绿色溢价扩大及标准体系构建是绿氢商业化核心推手 [7] 行业发展趋势 - 化工行业因成熟用氢需求及低碳压力成为绿氢主力 交通与钢铁通过场景创新释放潜力 电力领域需突破技术经济性瓶颈 [6] - 产业链协同与政策红利将持续推动绿氢在深度脱碳中的作用 [7]
新能源项目将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交易,如何定价合适?
南方都市报· 2025-05-22 01:26
新能源入市政策与影响 - 新能源项目将全面进入电力市场交易,上网电价实行市场化定价,自6月1日起实施 [1][4] - 政策推动新能源由"保障性收购+市场交易"转向"机制电量+市场交易",项目收益受多重因素影响 [6][7] - 存量项目机制电量规模参照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的剩余小时数执行,电价参照当地煤电基准电价 [7] - 增量项目机制电量规模和电价水平逐步退坡,但设置上下限,执行期约12年 [7] - 部分省份绿电价格高于煤电基准电价,未来绿色价值将愈发凸显 [7] 价格机制与市场改革 - 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对新能源全面入市及未来电力系统运行至关重要 [1] - 136号文是电力市场改革关键性步骤,代表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 [5] - 需要建立体现容量支撑价值的电力容量市场机制,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交易机制 [5] - 初期会有保护性机制设计,后期机制电量和机制电价会逐步走低,双边合约将成为主流 [5] - 价格合理体现是新能源入市后的焦点问题,关乎新能源能否持续大规模增长 [8] 行业影响与挑战 - 政策对新能源企业产生两方面影响:稳定预期和提高市场适应能力要求 [4] - 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电力系统平衡挑战,全量消纳目标需要付出巨大经济代价 [5] - 新能源入市面临"价格自我蚕食"、价格信号不完整和分布式新能源入市机制等问题 [5] - 新能源全部入市仍面临诸多困难,反映市场竞争力不足现状 [8] - 绿证、绿电、碳交易市场有待进一步推动和完善 [8] 储能与灵活性资源 - 取消前置配储要求,但现货峰谷差拉大将提升短时储能盈利水平 [4] - 长时储能因利用率较低,现阶段需要容量补偿等机制补位 [4] - 新能源入市为虚拟电厂带来更多应用场景 [4] - 需要加快完善辅助服务、容量补偿机制,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7] - 新能源自主支撑能力及新型调节资源建设需要通过辅助服务、容量机制激励 [7] 区域发展与转型路径 - 东部地区在理想条件下,可再生能源可满足约80%本地能源需求 [1] - 能源绿色转型核心在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替代传统能源 [1] - 西班牙停电事件反映出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引导调节与应急资源建设 [7] - 常规电源受新能源入市影响,电能量规模和价格走低 [7] - 分布式能源余电上网参与电力现货有利于绿电消纳,提高项目收益 [4]
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2025):融合化、转型化、市场化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15 13: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加速键,在政策体系、市场运行、产品服务、机构发展、区域建设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25年绿色金融发展或呈现六大特征,包括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融合,转型金融发展,被动产品发展,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价格信号强化,加强国际合作等[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加速键 - 转型金融成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的发力点:顶层设计完善,国家级文件加速出台,标准体系更新突出转型金融,监管制定相关标准,地方机制落地实施[9][10] - 全国碳市场扩容预期推动价格提升: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扩容预期带动价格提升、交易量略微下降,交易额上涨,地方碳市场量跌价升,试点间量价差异明显[13][14][21] - 传统绿色金融产品呈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产品种类丰富,ESG体系完善,国际化进程加快,绿色信贷和债券多元化、精细化发展,国际化服务跨境项目[25][26] - 金融机构积极推动“首创”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落地:银行业“首创”服务方案助力多行业转型,保险行业开展绿色保险实操创新[28][29] - 绿色信息披露标准不断完善,披露要求不断提升:中国迈入ESG信息强制披露阶段,金融机构以身作则,披露主体范围扩大[30][32][33] - 部分地区加速探索转型金融,形成宝贵的“地方经验”:多地出台地方性转型金融目录,实践应用涵盖多方面,区域协同效应显现[35][37][38] - 不断提升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的领导力:国际话语权与领导力提升,合作成果推进,金融机构发挥主体作用支持跨境合作[41][42][43] 2025:绿色金融六大趋势展望 - 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将加速融合发展:实体经济转型推动三者融合,科技金融提升精准性,数字金融优化服务模式,绿色金融推动二者发展[46][47][49] - 转型金融仍将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完善,加速工具创新,产品将扩容[50][51] - 以ESG指数ETF为代表的被动产品将迎来大发展:资本市场改革带来机遇,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完善,衍生品或有发展机遇[54][55] - 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将呈现多层次化发展:完善两大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平台,加速绿色金融信息化平台建设[59][60][61] - 价格信号作用将得到强化,推动形成绿色溢价:资本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解决碳核算问题,推动企业成本内部化,培养支付意愿[63][64][67] - 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多重挑战,将主动加强国际合作:美国“退群”、欧盟强化壁垒带来挑战,我国将制定NDC,应对壁垒,加强合作[68][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