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城市
icon
搜索文档
“绿色城市”如何建?上合城市探寻实践之道
中国新闻网· 2025-07-09 17:53
共识:绿色是城市发展"必选项" - 多国城市治理者达成共识,绿色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选项而非选择题 [1] - 莫斯科积极借鉴中国城市在交通、医疗、建筑、数字技术等领域的绿色经验,并与中国城市深化低碳技术合作 [2] - 乌兹别克斯坦专家强调绿色城市建设需理念更新,城市间需形成共同发展语言以落实合作机制 [2] - 吉尔吉斯斯坦专家称赞天津智能技术与绿色理念的融合,展现超大型城市的可持续治理能力 [2] 实践:天津构筑绿色智慧"新生态" - 天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 [3] - 滨海新区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大宗散货清洁运输比例超80% [3] - 中新天津生态城分布式能源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3] - 天津通过"口袋公园""无废细胞"等工程打造绿色生活空间,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即景" [5] - 2024年天津煤炭消费较2020年下降3.9%,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35%,绿电交易量72.89亿千瓦时(同比+298%) [5] 路径:"绿色+数字"驱动未来 - 专家提出未来城市治理应从"人适应城市"转向"城市适配人",AI成为绿色城市建设重要推手 [6] - 绿色城市底层逻辑转向"绿色+数字"双轮驱动,数字化赋能绿色转型,绿色理念优化数字基础设施 [7] - 绿色城市需被视为动态演进"活的机体",而非静态模板,应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7] - 上合组织国家城市间可探索设立绿色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治理融合 [7]
深圳光明中心区,进阶!
人民网· 2025-06-19 20:36
深圳科学技术馆与光明站 - 深圳科学技术馆周末单日门票达13000多张,提前5天售罄,市民多乘地铁抵达[1] - 光明站为地铁6号线及支线换乘站,曾两次更名(荔林站→翠湖站→光明站),最终以区级行政区划命名凸显核心位置[3] 光明中心区发展历程 - 1.0版(农场时代):保留2平方公里城市中央公园生态本底[5] - 2.0版(工业化时代):形成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2007年提出"绿色城市"理念[5] - 3.0版(科学城时代):2020年地铁6号线开通,光明大街改造为双向六车道[6] 光明中心区规划与建设 - 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以科学公园为核心,串联总部办公、科技服务等区域,定位湾区知识交往中心[8] - 2023年"三横两纵"道路通车,支撑深圳科学技术馆、科学公园等重大项目[8] - 2024年科学公园北翼开园,2025年深圳科学技术馆开馆("五一"接待游客15万人次)[10][14] 核心配套设施进展 - 科学公园南翼完成90%进度,将作为全运会马术越野赛道[14] - 科学城体育中心规划为深圳第4个万座以上体育馆,可承办国际赛事[16][17] - 深圳国际美术馆已封顶,2024年重点推进室内装修[17] 城市配套与人口增长 - 教育医疗:建成深圳教科院实验学校等4所学校,在建3所,布局中山七院等高端医疗资源[19] - 住宅交通:8个住宅项目建成,地铁6号线及支线覆盖,"三横两纵"路网完善[19] - 2024年1-5月光明区新房及二手房成交2918套,同比增127%,人口从2013年49.64万增至2023年115.9万[27] 未来规划定位 - 被列为深圳市12个城市功能中心之一,承担科技创新与产业使命[20] - 生态优先:科学公园构建"五分钟进公园"绿芯,优化农田与生态廊道[21] - 科学要素:科学环廊串联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空间[23] - 人文底蕴:活化传统村落,科学环廊融入骑楼街等"新中式"元素[25]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助推“绿色城市”建设
齐鲁晚报· 2025-04-30 05:29
济南市建筑垃圾治理进展 - 济南市通过开放日活动向市民展示渣土治理成果 市民对城市环境改善信心提升 [2] - 建筑垃圾处置涉及多重服务对象和十几个市直部门 需要综合协调形成合力 [2] - 城管部门通过公开透明方式推进工作规范化 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2] 渣土管理改进方向 - 对比全国专项整治要求 济南建筑垃圾处置仍存在薄弱环节 需社会各界建言献策 [3] - 正在构建"源头严防 过程严管 后果严惩"的渣土治理新格局 [3] - 城市建设工地逐步实现从"尘土飞扬"到"清洁有序"的转变 [3]
智慧监管 绿色前行,济南“城管开放日”聚焦渣土全链条管理
齐鲁晚报网· 2025-04-29 18:26
新能源渣土车技术应用 - 常青树新能源科技实现100%新能源车辆覆盖 采用快速换电技术 单次换电仅需1.5分钟 [4] - 纯电动渣土车实现零排放和低噪音 每台车年减排36吨二氧化碳 相当于2亩阔叶林固碳量 [4] - 智能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超载、篷布覆盖等问题 有效减少扬尘污染和道路遗撒 [4] 智慧监管平台建设 - 济南建筑垃圾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四大场景应用:源头监控、途中抓拍、末端数据锁定、事件闭环处置 [5] - AI算法可识别14种违规行为 平台上线后渣土违规运输比例显著下降 [5] - 无人机巡查与地面检查协同 破解"覆盖难、取证难"问题 推动管理进入科技智能化阶段 [5] 全链条监管体系 - 源头实施三级治理体系 工地开工前需接受"渣土处置第一课"宣讲 [6] - 运输环节实行电子联单管理 通过GPS定位确保运输轨迹可追溯 [6] - 末端建立消纳场和装修垃圾处理厂 实现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 [7] 政企协同创新实践 - 轨道交通千佛山站TOD项目严格执行湿法作业、车辆密闭等措施 确保渣土运输全流程合规 [8] - 马头山生态修复工程采用"生态修复+资源处置+渣土消纳"模式 每日报送消纳台账实现全链条追溯 [8] - 交警部门实施运输路线审批制度 驾驶员违法超3次将取消运输资格 [7] 社会共治机制 - 市民巡访团认可智慧绿色治理模式 对城市环境改善信心提升 [10] - 城管部门通过开放日活动推动工作透明化 促进"无废城市"建设 [10] - 建立多方意见反馈机制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渣土管理优化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