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国际化

搜索文档
瞭望 | 美元能否造出新需求
搜狐财经· 2025-07-01 14:24
美元国际化历史演变 - 美元国际化最初建立在金本位基础上,以充裕黄金储备为发行基础[5] - 1922年金汇兑本位制确立,美元成为其他货币事实上的"锚"[7] -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成为国际货币,黄金储备和工业产能共同支撑美元价值[8][9] 美元锚定物变迁 - 19世纪英镑以黄金储备为支撑,全球贸易结算份额达60%[6] - 一战导致英国黄金储备转移至美国,美国黄金储备5年内增长50%[6] -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工业产能发挥重要"锚"功能,1968年后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导致锚定危机[9][10] - 1970年代"石油美元"模式建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形成新锚定[11] 当前美元锚定危机 - 美元指数自2025年1月高点持续走低,机构开始撤离美元资产[1] - 石油美元模式面临挑战:能源转型导致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达峰,多国推进非美元结算[14] - 美国尝试以芯片/AI为新技术锚,但中国在成熟制程和AI应用领域形成竞争[15] - 关键矿产资源领域难以形成垄断,美国缺乏产能优势[16] 稳定币发展现状 - 泰达币(USDT)和美元币(USDC)锚定美元资产,2023年硅谷银行危机中USDC价格暴跌[18] - 2025年USDT场外价格一度跌至0.97美元,保值功能受质疑[18] - 稳定币发行抑制美元资产流动性,实际需求存疑[19] 国际货币格局变化 - 俄罗斯、伊朗、印度推进人民币/欧元/本币石油结算[14] - 沙特通过mBridge平台进行石油交易,降低美元依赖[14] - 全球对使用欧元、人民币甚至虚拟货币结算的需求增长[12]
美参议院通过稳定币法案,将如何影响全球货币
第一财经· 2025-06-26 11:03
稳定币定义与特征 - 稳定币是通过锚定法定货币等资产维持币值稳定的加密资产,主要用于支付、结算和投资,核心特征是通过1:1储备机制标定美元现金、美国国债等资产确保价格稳定 [1] - 稳定币的快速崛起源于其低成本、实时结算的特点,在跨境支付领域具有优势,并具备避险属性,尤其在新兴市场高通胀或资本管制环境下成为替代本币的重要工具 [1] - 2024年稳定币交易量已超过Visa与万事达卡总和,达28万亿美元,支撑全球三分之一的加密交易 [1] 美国GENIUS法案核心内容 - 法案仅允许"获批支付稳定币发行商"包括受保险的存款机构子公司、联邦或州级合规实体及符合美国监管标准的外国发行商运营,禁止科技巨头直接发行稳定币 [2] - 稳定币发行商必须持有1:1的高流动性资产如美元现金、剩余期限≤93天的美国国债、银行存款,并每月发布经审计的储备报告,禁止质押或挪用储备资产 [2] - 市值超500亿美元的发行商需提交年度财务审计,确保资产隔离和风险可控 [2] 法案对美国国债市场的影响 - 法案要求稳定币储备必须投资于短期美债、现金等资产,为美国国债创造新增流动性,Tether持有超1200亿美元美债,Circle约92%的储备为短期国债 [3] - 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可能持有1.2万亿美元美债,超过单一国家持有量,这种"稳定币—美债"闭环机制可缓解美国财政赤字压力,降低政府融资成本 [3] 法案对美元国际地位的影响 - 全球超95%的稳定币锚定美元,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离岸结算和数字资产交易,相当于在传统美元体系外构建"影子美元网络" [3] - 东南亚、非洲等地的中小企业常通过USDT进行跨境汇款,绕过银行和SWIFT系统,这种"非正式美元化"加速了美元在发展中国家的渗透 [3] -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约58%,但在稳定币市场占比近100% [3] 美元稳定币的系统性风险 - 若稳定币遭遇大规模挤兑,发行商被迫抛售美债,可能引发"美债价格下跌→稳定币信用崩溃→进一步抛售"的恶性循环 [4] - USDT在2022年曾因市场恐慌出现短暂脱锚,未来类似事件可能因规模扩大而冲击美债市场 [4] - 美元稳定币对于黄金和衍生品市场产生复杂影响,为资本市场提供新机会但也带来更大不确定性 [4] 法案对欧元稳定币的影响 - 欧盟MiCA法案限制非欧元稳定币的日常支付功能,并对大规模稳定币实施发行禁令,抑制了欧元稳定币的创新 [4] - 欧洲央行计划通过央行数字货币与美元稳定币竞争,但进展相对缓慢 [4] 法案对主权货币的影响 - 高通胀国家的民众将稳定币作为"避险资产"用于日常消费,削弱了本币的流通和央行货币政策效力 [4] - 部分国家可能通过发行本土稳定币或参与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但可能面临更大的贸易挑战 [4]
关于货币的迷思与是非
经济观察报· 2025-06-18 17:23
货币的本质与功能 - 货币在现代经济中既是交易媒介又是财富象征 从微观角度看代表购买力和应对不确定性的底气 从宏观角度看关乎国家经济健康和金融体系稳定 [1] - 现代货币本质上是"社会建构" 依赖社会普遍接受的约定俗成 法定货币(Fiat Money)的价值基础是政府信用而非实物支持 [5] - 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构成现代经济的两个维度 前者是后者的金融镜像 两者紧密交织 货币被比喻为实体经济的血液 [4] 货币创造机制 - 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体系注入基础货币 采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 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购买资产增加银行准备金 [7] - 商业银行存在"存款决定贷款"和"贷款创造存款"双重机制 前者具有实践合理性 后者具有理论合理性 [8] - 政府预算赤字在特定条件下可创造货币 需中央银行与财政部门协同配合 但多数国家对此保持严格约束 [8] 政府债务特性 - 政府债务规模可达数万亿级别 其信用强度和存续期限远超企业或个人 债务可持续性评估不能简单套用微观主体标准 [10] - 政府债务可通过无限展期维持 新发债券偿还到期债券是通行做法 展期周期可达数十年 [12] - 政府债券作为优质资产具有高流动性和低风险特征 国际化货币国家的政府债券更受国际投资者青睐 [12] 货币的破坏性效应 - 金融体系创造的流动性具有不稳定性 可能突然消失并引发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中流动性冻结导致危机蔓延 [16] - 流动性包含三层含义:资产货币化程度 银行准备金规模 以及资产变现能力 危机期间市场流动性可能全面冻结 [16] - 金融机构救助需区分流动性危机与偿付能力危机 前者适用"白芝浩原则" 后者应有序退出市场 [17]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 - 美元当前占据国际结算货币主导地位 但"武器化"使用引发替代需求 2022-2024年美元对新兴市场贷款规模下降10% [22] - 国际化货币需具备贸易基础 发行国信誉 价值稳定性和金融市场支撑等要素 美元地位面临多重挑战 [22] - 加密货币虽不具备计价单位 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存三大货币职能 但迫使各国央行探索数字货币(CBDC)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