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套现

搜索文档
28年的家业说不要就不要了!江西富豪套现7.7亿,烂摊子留给股民
搜狐财经· 2025-08-13 00:58
近日,上市公司又出现一个金融大瓜,引起股市动荡,股民议论纷纷。 上市公司世名科技的第一大股东吕仕铭,被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冻结其股票,冻结时间长达3年之久。 令人意外的是,世名科技竟然没有受到这起恶劣事件的影响,其股票价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上涨了。 只能说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1991年,吕仕铭平静的人生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他如愿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毕业后南下香港,顺利进入香港大中集团工作。 从江西到香港,吕仕铭完成了从人民教师到尖端技术人员的蜕变。 1996年,志向远大的吕仕铭放弃了稳定工作,来到昆山创办了世名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通过多年打拼,世名科技逐渐做大做强,发展成握有20项发明专利,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大奖的企业航母。 2016年,是世名科技创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世名科技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世名科技的董事长,吕仕铭也因此功成名就,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吕仕铭虽然用新技术打开全世界的销路,成为行业中领头羊,但也因为无限投入技术研发,陷入了严重的资金困境。 原来,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大量长期巨额资金投入,可不管任何一 ...
普爱医疗港股IPO:业绩亏损与股权或存隐忧
搜狐财经· 2025-05-28 23:58
上市背景与历史 - 公司近期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四年前曾冲刺深交所创业板但失败 [2] - 相比A股IPO时期 公司港股IPO时业绩持续亏损且营收下滑 [2] - 公司成立初期存在29名自然人股东 因人数分散采用6人代持 2009年才完成全部工商登记 [3] 股权结构与代持问题 - 2010年改制为中外合资公司时 董事长妻子通过境外代持方式间接持股 2013年才解除代持并免费获得股权 [4] - 2010-2011年员工持股计划中因中外合资企业限制再次出现代持 2020年才完成清理 [5] - 当前董事长刘金虎通过直接持股及一致行动人协议控制公司52.5%表决权 涉及13个自然人和公司 [6] 股东减持与对赌协议 - 上市前共进行六轮融资 估值达20亿元 但多轮股东提前套现 包括华龙金城累计减持套现707万元 [7] - 华龙金城与董事长签订年化15%收益的对赌协议 约定1837万元保底回购金额 超额收益五五分成 [8] - 其他自然人股东如刘达铭、凌震生分别套现1300万元和450万元后退出 [8] 财务表现与经营压力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77亿、5.01亿、4.84亿元 2024年同比下滑3.47% [9] - 核心产品移动式C形臂X射线机和DR设备2024年销量分别减少10件和53件 收入同比下降3.72%和6.42% [9] - 客户数量减少117家至1281家 其中公立医院减少111家 [9] 亏损与成本结构 - 2022-2024年净利润累计亏损1.04亿元 而2018-2020年A股IPO期间累计盈利1.3亿元 [9] - 销售开支占比居高不下 三年分别为36.9%、33.4%、36.2% 其中员工福利占销售开支80% 三年共支出3.88亿元 [10] - 2024年销售人员达914人 占总员工70% 公司计划优化销售团队减少招聘 [10] 现金流与债务风险 - 经营活动现金流2023-2024年持续为负 分别为-3891万元和-2137万元 [12] - 2024年末现金及等价物仅3585万元 无法覆盖5253万元即期债务 短债缺口达3146万元 [12] - 2025年3月末现金进一步降至1107万元 即期债务4254万元 [12] 行业地位与前景 - 2023年公司为中国第二大医用X射线成像系统供应商 市场份额7.6% [13] - 骨科影像领域具备先发优势 但当前面临盈利难题与市场挑战 [13]
Goheal:“割韭菜”与“股东套现”有什么不同?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揭秘
搜狐财经· 2025-04-27 17:40
核心观点 - 资本市场中存在"割韭菜"和"股东套现"两种现象,虽然表面相似但本质不同 [1][4] - 这两种行为通过不同手段影响市场生态和投资者决策,背后隐藏复杂的资本运作逻辑 [4][5][6] -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强调合规透明原则,致力于提供公正稳定的资本运作环境 [11][13] "割韭菜"与"股东套现"的基本定义 - "割韭菜"指通过操纵股价、虚假信息或规则漏洞使散户高位接盘的行为,常见手段包括短期炒作、量化收割和财务造假 [5] - 游资联合媒体制造热点概念(如"元宇宙"、"固态电池")拉高股价后迅速出货 [5] - 量化机构利用高频交易和期现联动精准狙击散户止损线 [5] - "股东套现"是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合法或灰色手段减持股份变现,可能伴随虚假业绩预告或回购计划诱导散户跟风 [6] - 典型操作包括以"改善生活"等理由高位减持,扭曲市场价格机制 [6] 两者行为差异的深度对比 - 行为主体: - "割韭菜"主体为庄家、游资、量化机构等短期资本力量 [7] - "股东套现"主体为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7] - 合法性: - "割韭菜"涉及市场操纵等非法行为但隐蔽性强 [7] - "股东套现"表面合规但可能利用灰色手段影响中小投资者 [7] - 受害者: - "割韭菜"主要损害散户群体 [7] - "股东套现"损害中小股东及公司长期价值 [7] - 时间周期: - "割韭菜"通常在数天至数月内完成 [8] - "股东套现"可能持续数年分阶段进行 [8] 资本运作中的"复合型收割术" - 市值管理掩护套现:通过虚假回购公告拉高股价后减持,例如某车企宣称回购9亿元仅完成2.93% [9] - 并购重组双杀机制:高溢价收购关联资产后计提商誉减值,形成双重套利 [9] - 制度套利设计:利用T+0量化工具、融券做空机制配合减持,或通过VIE架构规避披露 [9] 监管与投资者应对策略 - 监管漏洞包括"大宗交易转竞价"、"可转债变相减持"等手段 [10] - 投资者需警惕股东减持与业绩预告/高送转同步发布信号 [10] - 特别关注商誉占净资产超30%且行业下行的公司 [10] - 验证股东增持资金真实来源及履约记录 [10] 公司背景 - 美国更好并购集团(Goheal)专注于全球并购控股,核心业务包括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并购重组及资本运作 [13] - 提供从并购到资本运作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目标为企业价值最大化 [13]
“不差钱”却赴港二度上市,东鹏特饮的反常之处不止于此
凤凰网财经· 2025-03-29 22:11
核心观点 - 东鹏饮料作为A股功能性饮料龙头,上市三年营收和净利润翻倍增长,但股东频繁套现与巨额分红引发市场关注 [2][3] - 公司赴港二次上市计划引发质疑,市场担忧其国际化战略的真实性及是否为股东套现提供新渠道 [3][22][26] 业绩增长与股东套现 - 2021-2024年营收从69.78亿元增至158.39亿元,净利润从11.93亿元增至33.27亿元,复合增速分别为31.4%和39.0% [5] - 上市后市值突破1200亿元,创始人林木勤身家超510亿元 [4] - 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累计减持套现超41亿元,持股比例从9%降至不足4% [10] - 2023年11位董监高及股东减持套现13.69亿元 [10] 巨额分红 - 上市三年累计分红超50亿元,创始人家族持股超60%,获得分红超35亿元 [12][15] - 2021年分红12亿元,2022年8亿元(占净利润55%),2023年10亿元(占49%),2024年23亿元(股利支付率69%) [12][13][14] - 创始人林木勤个人获得分红超25亿元 [15] 资金运作争议 - 2024年末持有现金类资产142.23亿元(货币资金56.53亿元+理财产品48.97亿元+债券投资36.73亿元) [18] - 2022-2024年理财发生额分别为56.14亿元、63.2亿元、139.07亿元,投资收益合计3.08亿元 [17] - 2024年短期借款激增118.69%至65.51亿元,流动比率0.85低于行业平均1.2 [19] - 利息收入2.6亿元+投资收益9531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3294万元,合计收益率约2.66%,利息支出1.03亿元 [20] 赴港上市动机 - 公司称赴港上市为提升国际业务竞争力,已在印尼、越南设子公司但未披露具体数据 [24] - 市场质疑可能为股东提供新套现渠道,且港股估值或摊薄A股投资者收益 [25] - 财务专家指出可能存在通过"大存大贷"模式转移经营风险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