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脑科学与脑机接口
icon
搜索文档
广州构建“6+X”赛道体系 加强未来产业上市培育
上海证券报· 2025-10-22 02:22
产业发展目标与体系 - 构建“6+X”未来产业赛道体系,聚焦智能无人系统、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六大方向,并动态跟踪X个潜力方向如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绿色氢能等 [1] - 计划建成10个未来产业高能级创新平台,50个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100个首试首用应用场景 [1][2] - 规划建设5个以上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打造南沙全空间无人体系、琶洲具身智能创新谷等特色集聚区 [1][3] 产业发展现状与基础 - 未来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2000家,科研机构超18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超40个 [2] - 全球独角兽企业达到24家,位居全国第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7000家,较上一年增长7.3%,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51% [2] 企业培育与金融支撑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实现产业规模倍数级增长 [3] - 优化整合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打造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基金群生态,并加快制定实施科技保险政策 [3] - 实施“领头羊”助力产业领跑行动计划,加强未来产业上市培育,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和专业服务机构库 [3] 创新机制与场景应用 - 提出“动态监测—技术策源—场景牵引—生态培育—开放协同—治理创新”六维发展框架,部署八大重点行动 [1] - 构建“场景挖掘—场景策划—场景发布—场景对接”全流程机制,发布国企、龙头企业场景需求清单,推动国有企业开展首购首用 [2] - 探索“公共空间+市场化运营”孵化机制 [3]
北京昌平发力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
证券时报· 2025-09-30 02:14
产业园区与空间布局 - 北京市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及产业园正式揭牌启用 [1] - 产业集聚区着力构建“一核一城”格局 “一核”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一城”指国际医疗器械城 [2] - 重点利用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24万平方米建成空间打造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园 [2] - 区内拥有超过百万平方米高标准产业空间 [6]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2025年7月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5年1月北京市印发《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 [3] - 昌平区出台全市首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措施 [3] - 计划到2027年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到2030年全面建成并力争形成新的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4] - 昌平区从支持技术创新突破 支持企业集群发展 支持产业生态构建三大方面提出政策措施 [4] 金融与生态体系建设 - 昌发展集团与道远资本联合发布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合作基金战略 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2] - 区内设立了规模超200亿元的医药健康产业基金 [6] - 构建“园区+投资+孵化+临床”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及生态圈 [4][6] 科研创新与临床基础 - 昌平汇聚昌平实验室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及领军科学家团队 形成完整产学研生态 [5] - 区内拥有高博国际研究型医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顶级医疗机构 为技术提供丰富临床试验场景 [5][6] - 2025中关村论坛发布的10项脑机接口重大科技成果中 昌平入选2项 包括实现就地转化的“北脑一号”和填补我国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空白的“北脑二号” [6] 产业集聚现状 - 全区已集聚芯智达 未名脑脑 核桃医疗等22家脑机接口重点企业落户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6] - 北京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的政策布局 创新研发 人才汇聚上三重优势叠加 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3]
北京市首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挂牌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9:20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赵方园)9月28日,北京市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昌平 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举办。会上,北京市首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在昌平挂牌、首个脑 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园正式揭牌启用。 昌平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供图) 2025年8月,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外发布,2025年1月,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印发了《加快北京市 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对加快发展脑机接口产业均作出系列重要部署。北京在脑 科学与脑机接口的政策布局、创新研发、人才汇聚上三重优势叠加,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昌平区将加紧推进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尽快做大做强脑科 学与脑机接口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创新策源地与产业引领区。 (完) 中新网记者现场了解到,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将着力构建"一核一城"的产业格 局:"一核"即发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引领作用,依托其创新资源与要素集聚优势,加快企业孵化和成 ...
北京昌平提速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 瞄准百亿级产业集群
中国青年报· 2025-09-29 12:23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敏)9月28日,北京市首个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 口产业集聚区和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园正式揭牌启用。昌平区也推出北京市首个脑科 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措施。 2025年7月,国家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年1月北京市科 委、经信局联合印发《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对加快发展脑机接 口产业均作出系列重要部署。北京在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的政策布局、创新研发、人才汇聚上三重优势叠 加,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按照本次昌平区出台的配套政策,计划到2027年,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推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 模式在多场景落地应用。到2030年,产业集聚区全面建成,产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迈入国际一流行 列,力争形成一个新的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为推动计划有序实施,昌平区从支持技术创新突破、支持企业集群发展、支持产业生态构建等三大方面 提出政策措施,将综合采取项目征集、招投联动、拨投结合等方式,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快落地,构 建"园区+投资+孵化+临床"四位一体服务体系,营造"拎 ...
中关村(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园揭牌启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8 15:20
行业发展趋势 -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加速发展 成为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1] - 北京市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启用 构建"一核一城"产业格局[1][3] - 计划到2027年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2030年全面建成并迈入国际一流行列[4] 产业布局规划 - "一核"指中关村生命科学园 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全面提速企业孵化与成果转化[3] - "一城"指国际医疗器械城 承接产业化落地 打造高端制造基地[3] - 重点利用生命谷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24万平方米建成空间打造专业产业园[3] 创新生态建设 - 开启昌平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创新伙伴计划 联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加强基础研究[3] - 昌发展与道远资本联合发布产业发展合作基金战略 注入金融支持[3] - 市科委启动北京脑机接口创新集聚发展生态工程 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生态[3] 产业发展现状 - 已集聚22家脑机接口重点企业落户 包括芯智达未名脑脑核桃医疗等[6] - 2025中关村论坛发布的10项脑机接口重大科技成果中昌平入选2项[6] - "北脑一号"实现就地转化 "北脑二号"填补我国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空白[6] 区域发展目标 - 昌平区作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具有发展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的独特优势[4] - 出台全市首个脑科学与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措施[4] - 力争形成一个新的百亿级未来产业集群[4]
宏观观察2025年第32期(总第604期):我国脑科学与脑机接口行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中国银行· 2025-09-12 14:45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3年全球脑机接口核心产业市场规模达19.8亿美元,预计2028年突破60亿美元,五年复合年增长率25%[20] - 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32.0亿元,预计2027年达55.8亿元,2040年综合市场规模超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6%[20] - 全球BCI企业超800家,美国占比34%(近300家),中国占比22%(近200家)[30] 产业链结构 - 上游核心零部件(如电极、芯片)国产化水平低,主要依赖进口,企业数量不足100家(全球占比<10%)[30][31] - 中游企业数量近200家(全球占比20%),国内企业参与度较高,尤其在非侵入式路径[33] - 下游应用企业超500家(全球占比70%),医疗方向企业占比56%,非医疗(消费、工业等)占比44%[35] 技术发展现状 - 侵入式技术通过手术植入电极(如Neuralink),信号质量高但风险大;半侵入式平衡信号与安全性(如Synchron);非侵入式操作简便但信号易受干扰(如EEG脑电帽)[6] - 行业研发投入高,平均研发费用率达18%,上游企业净利润率超20%,下游企业净利率不足10%[37] - 多模态融合、高分辨率设备及AI算法深度融合是未来技术创新趋势[41] 政策支持 - 中国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国家战略,2024年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设定脑机接口为未来产业[12] - 美国2017年通过DARPA项目进入脑机接口领域,计划耗资6501万美元;欧盟2013年启动人类大脑计划[11][13] - 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专项方案,目标2030年培育3-5家全球领军企业及1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 金融支持与挑战 - 全球BCI领域投融资总金额近100亿美元,美国超50亿美元,中国近20亿美元;2024年国内融资超15亿元,80%流向侵入式技术[47] - 行业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占比超60%,但研发周期8-10年与贷款期限3-5年错配;股权融资规模年均仅10亿元,不足生物医药行业1/5[53] - 缺乏风险分散工具,临床试验成功率不足15%,且无专门研发保险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评估周期长(6个月)、质押率低(仅30%)[54][55] 区域发展布局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形成产业集群,北京聚焦科研与临床转化,上海启动全国首个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深圳聚集近百家相关企业[23] - 成都依托医疗场景和电子信息链形成"上游器件-中游集成-下游应用"闭环生态,杭州通过校地合作推动临床转化(如首例闭环脊髓植入手术)[23] 应用场景 - 医疗领域为主要方向(占比56%),用于疾病治疗(如帕金森、癫痫)、康复(如瘫痪患者辅助设备)及功能增强[35][36] - 非医疗应用包括工业安全监测、教育(个性化学习)、娱乐(VR游戏)、智能家居与交通(脑控设备)[35][42] - 当前技术仍以实验室和医疗康复为主,消费级产品渗透率不足3%,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较远[36][55] 伦理与监管挑战 - 行业面临严格伦理审查,需保障受试者知情权、隐私权及长期安全性;大脑数据隐私保护和技术滥用风险受关注[19] - 中国需完善伦理监管框架和数据管理条例,明确脑电数据归属权及跨境流动规则,并参与国际标准制定[64][65] 上市公司表现 - 2024年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33.89%,平均市净率5.32;上游企业如迈普医学毛利率达79.3%,净利率28.3%[37][39] - 部分下游企业估值泡沫风险高(如汤姆猫市净率近10倍),但脑机接口业务营收占比不足10%[37] 发展建议 - 设立国家级专项研发基金和长线基金,配套研发保险机制,优化科创板上市通道吸引耐心资本[58][61][62] - 加强产学研融合(如"揭榜挂帅制"),支持高校开设交叉学科,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59][60] - 拓展应用场景(如智能家居、军事国防),开展示范项目促进技术市场对接;参与国际科研与产业合作提升竞争力[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