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民用化
搜索文档
熊琳:我被“忽悠”离职创业,钱却最终没到账,从航天到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终“破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10-17 17:37
公司背景与技术起源 - 公司创始人拥有14年航天六维力传感器研发经验,曾参与红旗9导弹、战略导弹等空气动力学测试项目[4] - 2018年北京亦庄机器人大会观察到德国宇航中心自研机器人传感器,触发航天技术民用化创业思路[5] - 创始团队4人均来自航天11院,2018年10月离职创业,2019年4月在常州正式落地项目[6] 技术优势与性能指标 - 航天级技术可实现千分之一串扰指标,远优于国际品牌1%水平,民用改造后仍保持千分之二到三精度[5] - 航天领域50年技术沉淀带来材料抗疲劳、结构解耦、测试算法等成熟体系优势[8] - 采用六维联合加载标定方法,确保三个力与三个力矩同时正交加载,避免一维指标误导[11][12] 产能建设与交付能力 - 当前配备8套全自动标定检测设备,日交付能力达240台,年产能3万台[15] - 通过工艺设备创新实现日产500台目标,较航天时代单台标定耗时2天的效率提升显著[15][16] - 2026年1月规划年产能提升至6万台,目前国内尚无第二家企业具备同等规模产能[1][15] 行业标准制定贡献 - 2023年联合遨博牵头制定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国家标准,耗时3年解决市场乱象[10] - 将航天领域六维联合加载理念写入国标,规范串扰、响应频率等核心指标检测方法[11] - 国标实施后实现产品分级管理,医疗手术机器人需千分之三串扰,人形机器人可放宽至百分之一[13] 产品战略与市场定位 - 建立四级产品矩阵:入门级(搬运打磨)、标准级(协作机器人)、高精度级(工业装配)、超高精度级(医疗科研)[18] - 为人形机器人提供安全性(过载保护)与经济性(成本控制)平衡方案,单传感器价格从航天级4-5万元大幅降低[7][14] - 除机器人领域外,已拓展至食品药品加工、苹果手机装配、国家体育总局生物力学等多元场景[21] 产业资本与资源整合 - 获得小米领投,汇川产投(持股超10%)、三花智控等产业资本支持,提供供应链与试错场景[2][19] - 产业股东带来汽车机器人供应链资源(三花)、工业自动化量产经验(汇川)等战略协同[19] - 公司定位力学传感解决方案提供商,未来计划向材料、芯片、工艺等核心技术环节延伸投入[21]
航天智造:公司重组后形成汽车内外饰件设计制造、油气装备与工程、高性能材料研发应用三大主营业务
证券日报网· 2025-09-30 17:11
公司业务结构 - 公司重组后形成三大主营业务:汽车内外饰件设计制造、油气装备与工程、高性能材料研发应用 [1] - 汽车零部件板块收入占比提升,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支柱 [1] - 公司将集中资源推动油气装备、高性能功能材料业务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1] 汽车零部件业务表现 - 汽车零部件业务发展良好,得益于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 [1] - 业务优势包括规模优势、客户资源、技术积累和成本控制能力 [1] 公司战略与技术应用 - 公司控股股东为航天七院,隶属于航天科技集团 [1] - 公司秉承航天优良基因,致力于推动航天技术在民用产业的应用 [1] - 公司广泛应用智能技术对现有主业升级改造,推动智能化、无人化生产 [1]
航天智造:公司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航天技术在民用产业的应用
证券日报· 2025-09-10 21:46
公司战略 - 公司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航天技术在民用产业的应用[2] - 公司以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为中长期战略总目标[2] 业务与技术能力 - 航天能源以航天火工技术为源泉形成特种能源、精密机械和智能控制三位一体技术能力[2] - 航天能源开发出射孔和完井全系列产品[2] - 航天模塑由成都塑胶分厂和成都航天模具中心股份制改造而来[2] - 航天模塑是航天模具技术在民品领域的应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