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改造升级

搜索文档
这里的菜市场,吸引年轻人(体验·民生一线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8-12 06:01
菜市场改造升级趋势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并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3] - 各地菜市场改造升级回应百姓对优质产品和多样化服务的需求[3] - 改造后的菜市场吸引年轻消费者并激发消费活力[3] 上海书房市集案例 - 原爱博市场改造为书房市集后日均客流稳定在5000人左右高峰时突破万人[5][6] - 引入Manner咖啡和肯德基等品牌开业不到一个月咖啡店外卖稳定线下表现良好[4][5] - 设置200多平方米直送蔬菜供应区一斤生菜仅1.2元同时提供毛菜和净菜满足不同需求[5][6] - 摊位从70个精减至52个单户营业额提升20%-30%[6][7] 北京崇文门菜市场案例 - 新崇文门菜市场开业后购物中心客流量增长约50%销售额增长约40%[9] - 引入六必居稻香村等老字号和来一葫等新品牌满足不同客群需求[8][9] - 电烤串商铺传承30多年老味道同时吸引中年人和年轻顾客[9] 杭州古荡菜市案例 - 古荡菜市改造后营业额比原来增加30%-35%日均销售额达35万-40万元[12] - 配备"数字驾驶舱"实时显示营业摊位数菜价交易总额等信息[11][12] - 约20%摊主为90后年轻经营户为菜市增添新活力[12] - 设置共享厨房提供自炒或厨师代炒服务烟火气十足[10][11]
当菜场不止于菜场
新华日报· 2025-08-11 19:06
在一则关于"为什么有人旅游时逛当地菜市场?"的提问下,一位网友答道:"名胜古迹都是'西装革履 的',装扮得很好。但是菜市场想装都装不了。"这一观察可谓道出了菜市场的真实与鲜活。如今,南 京、苏州等地的传统菜场正悄然蜕变,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被赋予了盘活资源、服务民生、拉动消 费、创新发展的新内涵。 变身社区商业综合体,唤醒传统菜场存量资源。随着年轻消费者生鲜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 生活区内的传统菜市场逐渐被多元化的新型购菜渠道分流,菜场空间出现冗余。相关各方积极响应商务 部等部门关于"支持菜市场标准化改造,丰富便民服务"的号召。而改造并未选择大拆大建,而是在原址 基础上留下老味道、熟面孔,守护老街坊的生活记忆,又化身城市新载体,呵护新业态生根发芽。 此外,菜场"蝶变"的背后,最动人的莫过于为普通劳动者搭建了凭手艺出彩的舞台。曾经辗转街头的手 艺人,在入驻市集后,获得了稳定的经营环境、规范的管理要求以及被市场广泛认知与认可的机会。让 普通人能靠奋斗赢得尊重、改善生活、开创个人事业,甚至惠及乡邻、带动就业创业,在热气腾腾中实 现"民生"最深刻的升华。 生生不息,温暖坚韧。真正的民生关怀,始于对"一餐一饭" ...
菜市场焕新聚人气暖人心
经济日报· 2025-07-08 08:20
菜市场升级改造趋势 - 近年来多个城市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拓展了服务功能,如北京崇文门菜市场融入轻食、文创等多元业态,浙江台州月湖农贸市场通过智慧大屏展示商品种类、菜价、客流量等信息,江苏苏州双塔市集结合评弹等文化体验 [1] - 菜市场环境从传统湿漉漉、混杂腥味的形象转变为干净整洁、特色鲜明的经营模式,服务更加人性化,回应了年轻一代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需求 [1] - 菜市场功能从单一买菜场所转变为集购物、餐饮、社交、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社区生活综合体",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如Market Walk兴起 [1] 菜市场改造的挑战与定位 - 并非所有菜市场都适合改造升级,部分市场规模有限难以形成地标效应,重金改造可能昙花一现,需结合城市地理区位、消费习惯和文化底蕴找准发展模式 [2] - 改造后需关注物价是否上涨,平衡吸引年轻客群与服务老年顾客、本地居民的需求,商品品质、种类多元性和价格实惠仍是检验经营内功的关键 [2] - 菜市场改造应坚守"亲民、便民、惠民、利民"初衷,结合周边社区人口结构和消费水平,避免脱离实际需求 [2] 政策支持与未来发展方向 - 2023年3月《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鼓励加强服务供给能力建设 [3] - 建议发挥菜市场便民属性,与社区嵌入式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共同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实现"食"与"市"的交融 [3]
焦点访谈|因地制宜 各地菜市场如何焕新?
央视网· 2025-06-16 21:29
菜市场升级改造的核心趋势 - 传统菜市场从单一农副产品交易场所转型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消费空间[21][27] - 改造重点包括硬件环境优化(如地面防滑、科学分区)和软件升级(如品质提升、服务多样化)[7][9] - 国家政策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地方通过惠民行动激发市场活力[5][21] 宁波城里厢菜市场案例 - 引入戏曲表演(越剧、宁波走书)提升人气,吸引年轻消费者并增强老街坊黏性[3][4] - 设置自产自销区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惠及周边农民商户[9] - 智能化改造实现食材溯源、销售数据实时分析,优化运营效率[11][13] 昆明篆新市场特色路径 - 依托云南民族美食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文旅融合型市场,日均客流量达数万[15][17] - 保留民生功能前提下引入文创、文旅项目,联合高校提供文化赋能课程[19][23] - 特色农产品店串联助农链条,吸引海归等年轻创业者加入[25] 行业创新方向 - 数字化成为消费催生剂,通过消费行为数据分析动态调整业态[13] - 需因地制宜挖掘本地特色,避免盲目复制网红模式[27] - 新业态(如书吧、有机蔬菜)带动客单价提升,创造就业机会[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