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禁即入

搜索文档
国家发改委:保障对民营企业非禁即入
快讯· 2025-05-08 10:57
民营经济促进法核心内容 - 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保障民营企业"非禁即入" [1] - 法律规定国家保障民营经济组织依法平等使用资金 技术 人力资源 数据 土地等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 [1] - 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身权利 财产权利以及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强调不得侵犯 [1] 民营企业权益保障 - 法律针对民营企业关切做出针对性制度安排 包括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三方面 [1] - 在公平竞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非禁即入"原则 消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 [1] - 生产要素使用方面强调对资金 技术 土地等资源实行一视同仁政策 [1]
新业态活力迸发 “非禁即入”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中国证券报· 2025-05-06 04:41
市场准入放宽与商业航天发展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工位首次发射成功 标志着该发射场已具备"双工位"发射能力 [1]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从无到有 得益于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有力保障 总投资约40亿元 占地2500多亩 仅用878天建设完成并成功首发 [2]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项目已启动 总投资约45亿元 将再建两个发射工位 预计2026年建设完成 [2] - 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火箭总装总测复用工厂项目预计7月底满足使用条件 计划年底完成首次火箭发射任务 预计投入达10亿元 [6] - 海南九丰能源有限公司一期特燃特气配套项目已产出合格液氢 为发射任务提供燃料保障 并与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签订二期投资合作协议 [6] 文旅新业态与市场活力释放 - 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星光夜市旅拍业态蓬勃发展 旅拍经营户达290户 比2021年底增长90.79% [3][4] - 西双版纳简化旅拍行业登记审批流程 推行"证照分离"改革 实现"即申即办" 经营者办理营业执照获批速度不到半小时 [4] - 西双版纳建立"准入-监管-退出"全链条闭环管理 2024年新增旅行社26家 同时对48家违规旅行社启动强制整改程序 [5]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改革成效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2018年版的151项缩减至106项 [1] - "非禁即入"管理模式推动民营企业参与重点行业竞争 如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绍台铁路开通运营 民间资本参股核电项目落地开工 [5]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自2018年实施以来 养老、医疗、交通、能源等多个领域准入限制放宽 激发民营企业市场活力 [7]
【新华解读】“剑”指15种重点情形 三部委力破“准入壁垒”
新华财经· 2025-05-01 22:17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开展为期半年的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旨在推动"非禁即入"落地生根[1] - 行动明确15种重点整治情形,系统性破除行政性、行业性垄断,短期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长期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链升级[3][4] - 核心目标是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垄断,营造公平市场准入环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1][3] 重点整治内容 - 清理违规设置的市场准入规定文件,包括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2] - 重点整治行业壁垒造成的准入规则不平等,针对特定行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设置不合理门槛的行为[4] - 严查对外地企业的准入限制,如强制本地注册、投资建厂等地方保护主义行为[4][5] - 解决因政府监管能力不足导致的"不敢审批"问题,提升审批透明度和规范性[5] - 整治新业态新领域因监管空白导致的审批不作为问题,如土地、规划、消防等环节的推诿[10] 政策影响与专家观点 - 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地位,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2] - 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有助于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和投资热情[2] -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市场分割成"地方性小市场",阻碍企业实现规模经济[4] - 新业态监管真空会延缓新兴产业发展,错失国际竞争窗口期,打击技术创新积极性[10] - 政策展示国家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的魄力,体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决心[5] 实施机制与步骤 - 建立健全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等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11] - 主要步骤包括全面清理规定文件、线索归集、个案核实整改、典型案例公开通报等[11]
重磅利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将如何进行
第一财经· 2025-04-29 22:46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 [5] - 自2018年以来清单事项数量由151项压减至106项,压减比例约30%,行业准入限制大幅放宽 [5] -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准入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6] 清理整治行动重点 - 重点清理15类违规情形,包括地方仍在审批国家已放开领域、行业准入规则不平等、对外地企业设置限制等 [3] - 建立省级市场准入壁垒台账,分级核实整改,重点难点问题由国家发改委督办 [4] - 集中清理整治为期半年,后续转为常态化机制 [5] 民营企业准入环境 - 负面清单制度最直接受益者为民营企业,能源、铁路、通信等领域市场门槛持续降低 [7] - 部分地方通过隐性壁垒(如资质条件过高)限制民企公平竞争,需进一步破除 [8] -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明确全国统一负面清单制度,为民企公平竞争提供法律保障 [9] 政策效果与影响 - 累计通报7期115个违背负面清单案例,破除基层市场准入障碍 [2] - "非禁即入"模式提升市场准入效能,但"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仍存在 [2][3] - 放宽准入政策释放红利,五版清单缩减推动"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 [5][7]
剑指15类重点情形!三部门集中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为期半年
证券时报· 2025-04-29 13:23
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将开展为期半年的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1][3] - 行动重点清理整治15类违反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的做法情形,包括准入要求设置矛盾、审批依据法律效力不足、行业壁垒造成准入规则不平等、违规扩大审批范围等[2][7] - 清理整治工作结束后,市场准入壁垒核实、整改、清理等工作将转为常态化机制[3] "非禁即入"政策落地 - 三部门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明确清单之外的领域各类经营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4] - 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累计公开通报7期115个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4] - 部分领域壁垒破除后企业投资积极性提高,但清单外"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尚未完全消除[4] - 清理整治行动旨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让"非禁即入"真正落地生根[5] 线索征集机制 - 社会公众可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有违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线索征集"专栏反映问题[6][11] - 各省级部门需在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APP等平台发布线索征集公告[11] - 省级发展改革委需畅通信访渠道,公开邮寄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访途径[11] - 鼓励各级地方部门主动组织辖区内问题线索公开征集[11] 15类重点清理情形 - 国家层面已放开但地方仍在审批[7] - 审批依据法律效力不足[7] - 行业壁垒造成准入规则不平等[7] - 政府监管能力不足不敢进行审批[7] - 违规扩大审批范围、变更或增设审批条件[7] - 审批权下放形成区域间市场壁垒[7] - 对外地企业设置准入限制[7] - 违规设置外资企业准入限制[7] - 新业态新领域监管空白导致政府不作为[7] - 准入要求设置矛盾,互为前置条件[2] - 告知承诺制审批要求不清晰不透明[7] - 准入标准过高、审批流程过长[7] - 无故拖延审批或拒绝办理相关手续[7] - 与国家通报典型案例类似的违规情况[7] - 其他违背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的情形[7]
重点是这15类!三部门将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
第一财经· 2025-04-29 11:08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更新与清理整治行动 -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发布,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117项缩减至106项,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 [5] - 自2018年首次发布以来,清单事项数量累计压减约30%,从151项降至106项,放宽行业准入限制 [5] - 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启动为期半年的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重点整改15类违规情形,包括地方审批滞后、准入规则不平等、区域壁垒等问题 [3][5] 政策执行机制与成效 - 建立省级市场准入壁垒台账,分级核实整改,对重点难点问题督办,拒不整改者将通报约谈或上报国务院 [5] - 已累计通报7期115个违背负面清单典型案例,破除市场准入障碍 [5] - 清理整治后转为常态化机制,定期向省级政府报告进展 [5] 改革影响与行业反馈 - "非禁即入"模式简化准入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但"玻璃门""弹簧门"等隐性壁垒仍存在 [5] - 负面清单管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干预,提升市场准入效能,企业获得感增强 [6] - 政策目标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支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公平准入环境 [3][5]
重点是这15类,三部门将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
第一财经· 2025-04-29 11:02
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 - 国家发改委联合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开展为期半年的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重点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违规设置准入壁垒的15类情形[2][4] - 行动目标包括通报典型违规案例、建立线索归集/核实整改/案例通报长效机制,推动"非禁即入"落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2][5] - 整改机制采用省级台账分级管理,对重点难点问题由国家发改委督办,拒不整改者将通报约谈并向国务院报告[4] 负面清单制度进展 - 2025年版负面清单事项数量缩减至106项(较2018年压减30%),全国性管理措施减至469条,地方性措施减至20条[7] - 2018年以来累计公开通报7期115个违规案例,放宽大批行业准入限制,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4][7] -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准入流程,缩短企业进入市场时间,成为标志性改革举措[7] 现存问题与政策方向 - 当前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及企业投诉渠道不畅等问题,"非禁即入"尚未完全落实[5] - 政策强调通过长效机制破除壁垒,为"两个毫不动摇"和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支撑[1][5]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进一步放宽限制民营企业直接获益
搜狐财经· 2025-04-24 21:39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修订 - 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压减比例约30% [1][2] - 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 [2] - 清单修订坚持"该减的坚决减,该增的合理增",降低准入门槛并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2] 政策优化方向 - 完善"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市场准入事项实施要求、与其他准入规定衔接要求、规范化便利化要求 [2] - 直接删除一批全国性措施,部分放开一批全国性措施,取消一批地方性措施 [2] - 纳入新业态新领域管理措施,探索更具柔性和韧性的准入管理模式 [3] 民营企业受益情况 - 清单持续缩减最直接惠及民营企业,能源、铁路、通信等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3] - 市场"门槛"降低、规则透明、环境公平,激发民企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3] - 新业态新领域面临要素保障、标准制定等制度供给短板,需优化准入环境 [3] 清理整治行动 - 三部门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重点针对地方性法规等违规设置准入壁垒的文件 [5][6] - 清理步骤包括全面清理违规文件、线索归集、个案核实整改、典型案例公开通报 [6][7] - 目标为消除"玻璃门""弹簧门"现象,落实"非禁即入"原则 [6] 未来改革方向 - 强化重点突破完善监管模式,强化试点建设加快升级迭代 [4] - 建立健全线索归集、核实整改、案例通报等长效机制 [6]
市场准入再放宽!这些新业态被纳入
券商中国· 2025-04-24 12:25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核心变化 - 新版清单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至106项,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 [1] - 经过四次修订,清单事项数量较2018年版151项压减30%至106项 [2] - 直接删除8条全国性措施(如公章刻制业改为备案制)和17条地方性措施(涉及交通物流、货运代理等) [3][4] - 部分放开8条全国性措施,包括取消电视剧制作单位设立、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筹建等准入限制 [4] 行业准入放宽与流程优化 - 放宽行业准入限制,推动"宽准入"红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 [3] - 准入流程精简,确保负面清单与新修订法律法规衔接,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改为检测认证制度 [3][4] 新业态与安全领域规范强化 - 新增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微型除外)、电子烟生产/批发/零售审批等新业态准入措施 [5] - 强化金融安全监管,明确非金融机构不得使用"期货公司"等字样,未经核准不得经营期货相关业务 [5] - 维护生产安全与国家安全,推动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5][6] 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成效 - 负面清单制度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针对国内市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的主要经济体 [7] - "非禁即入"模式缩短企业进入市场时间,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8] - 三部门将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建立长效机制以落实公平准入环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