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对冲
搜索文档
四季度:政策对冲会重现吗?
国金证券· 2025-10-12 19:09
四季度财政政策展望 - 四季度历来是财政政策集中发力的高频窗口,财政支出节奏和强度通常在这一阶段明显上行[2] - 前三季度GDP增速与年度目标的缺口越大,四季度财政加码对冲的概率越高[2] - 2025年三季度GDP增速预计为4.9%,前三季度累计增速或达5.2%,高于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10] - 四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约4.6%即可实现全年目标,大规模逆周期政策出台概率下降[10] 政策工具与执行节奏 - 5000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三季度末设立,预计可撬动地方配套投资带来万亿左右的乘数效应[3][11] - 四季度将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财政支出提供增量资金来源[3][11] - 政策更可能以巩固经济基本盘为主,而非推出大规模增量刺激措施[11] 短期市场驱动因素 - 市场微观情绪指标已持续下行至近两年低位(低于30%分位),利空定价较为充分[4][14] - 中美贸易摩擦再生变数推动避险情绪升温,利率出现修复行情[4][14] - 事件驱动下的风险偏好波动稳定性有限,修复行情可能被打断[4][14] - 贸易摩擦及衍生的宽松预期可能拉长反弹窗口,或挑战10年期国债利率1.7%一线[18] 债市交易表现 - 9月28日至10月11日期间央行逆回购合计净回笼资金13304亿[20][21] - 资金利率中枢下移,DR001、DR007、DR014分别下行8.7bp、5.3bp、11.3bp至1.33%、1.48%、1.54%[21]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6bp至1.82%,1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1bp至1.37%,期限利差收窄至45bp[23] - 公募基金久期中位值下降0.02至2.69年,处于过去三年32%分位[27] 宏观经济指标信号 - 利率十大同步指标中7/10释放"利好"信号,较上周变化包括BCI企业招工前瞻指数和PMI新出口订单趋势值发出"利空"信号[30][31] - 具体指标显示:企业中长贷余额增速为7.9%(前值8.0%),建材综合指数为113.0(前值113.6),PMI供需平衡度趋势值为0.175%(前值0.183%)[31][33] - 全球制造业周期仍处于上行过程,日本机械订单金额同比和韩国出口总额同比指标显示持续复苏[19]
8月财政数据点评:财政支出趋弱,关注加码可能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18 17:12
财政收支总体表现 - 2025年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48,198亿元,同比增长0.3%[1] - 2025年1-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79,324亿元,同比增长3.1%[1] - 2025年8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增长0.3%,较7月下降3.3个百分点[2][6] - 2025年8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长6%,较7月下降6.1个百分点[2][6] - 前8月广义财政收入预算完成度为61.9%,低于过去五年平均的62.7%[2][6] - 前8月广义财政支出预算完成度为57.3%,低于过去五年平均的58.8%[2][6] 财政收入分项分析 - 2025年8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5.7%,一般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4][18] - 2025年8月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完成度为5.3%,低于过去五年平均的7.1%[20] - 2025年8月一般财政收入预算完成度为5.6%,低于过去五年平均的6%[23] - 2025年8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4%,较7月回落1.6个百分点[23] - 2025年8月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同比下降11.6%[23] - 2025年8月地方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6%,较7月下降6个百分点[20] 财政支出分项分析 - 2025年8月一般财政支出同比增长0.8%,较7月下降2.2个百分点[26][30] - 2025年8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9.8%,较7月下降超22个百分点[26][32] - 2025年8月一般财政支出预算完成度为6.3%,低于过去五年平均的6.8%[30] - 2025年8月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完成度为6.7%,低于过去五年平均的7%[32] - 2025年8月节能环保支出同比增长29.8%,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长18.1%,社保就业支出同比增长10.9%[30] 债务融资与政策背景 - 截至2025年8月底,国债净融资+新增一般债+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8.5万亿元,发行进度达72%,较2024年同期快近4个百分点[9] - 特别国债支持的注资商业银行(5000亿元)、"两重"项目(8000亿元)、设备更新(2000亿元)等领域资金已基本下达完毕[9][16] - 财政"工具箱"包括无需预算调整的政策性银行"准财政"作用,以及需审批的新增政府债务限额[3] - 后续经济增长可能因政府债务支持阶段结束、需求前置及基数效应而承压[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