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货币政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 货币政策应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证券时报· 2025-07-08 02:18
货币政策转型 - 货币政策应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利率和汇率政策需盯住物价以实现2%的通胀目标 [1][2] - 短期货币政策需摒弃以GDP增速为目标,转而关注物价和就业 [1] - 需加强与全球宏观政策的协调,避免政策过度错位 [1] 经济增速与物价目标 - 建议关注名义GDP增速而非单纯实际GDP增速 [1] - 政府工作报告将CPI涨幅目标从3%降至2%,体现对物价问题的重视 [1] 物价问题关注点 - 需警惕国际环境影响下的供应链断链风险 [1] - 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房地产投资下滑,地方政府收入减少致公共资本支出未完全恢复 [1] - 家庭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增长不足 [1] 货币政策历史背景 - 中美货币政策周期错开,中国因资本流出问题难以大力降息 [1] - 过去货币政策受国际因素影响较大,偏向数量型政策(如信贷政策) [1]
「经济发展」彭森:中国未来经济如何靠消费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6-26 02:23
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总需求不足仍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 [3] -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九大任务之首 [3] - 2024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4] -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 [4] 消费问题 - 消费、投资、出口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复苏乏力导致制造业和服务业面临需求萎缩、盈利下滑的挑战 [4] -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率低30个百分点左右 [6] - 消费乏力表现为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解决 [9] - 消费繁荣需要政策转型,从建设财政转向民生财政 [7] 政策建议 - 通过发放消费券、提高社保覆盖率、提高中低收入者社保水平、利用资本市场财富效应促消费 [7] - 财政政策的效果关键取决于资金使用的方向和结构,应将更多资金用来惠民生、促消费 [7] - 货币政策需要新的传导机制,与资产价格和消费扩张的关系更密切 [8] - 减少低效、无效投资,压减对出口和生产不必要的补贴,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提升社保和改善民生 [9] 改革方向 - 推进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提振消费的长期关键 [9] -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9] - 消费补贴政策应将"买什么"的决定权交给居民和家庭 [10] - 提振消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靠民营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10]
提物价、扩内需——2025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陈兴团队•财通宏观】
陈兴宏观研究· 2025-05-10 15:49
贷款利率变动 - 202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利率较去年四季度回升16bp至3.44% [1] - 一般贷款利率回落7bp至3.75% [1] - 票据利率大幅回升53bp至1.55% [1] - 房贷利率回升4bp至3.13% [1] - 3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降至1%,较去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 [1] 扩内需政策 - 当前宏观政策首要重点任务为扩内需,提振消费是关键 [2] - 央行强调消费对经济的重要拉动作用,并提出金融支持消费举措 [2] - 实体经济供强需弱矛盾持续存在,总需求偏弱,部分行业过度竞争 [2] - 货币与财政将协同合力支持物价回升 [2] - 针对消费领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和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有望加大 [2] 政府债务情况 - 中国广义政府总资产相当于GDP的166%,总负债相当于GDP的75%,净资产约占GDP的91% [5] - 政府资产主要为国有企业股权,债务扩张有资产支撑 [5] - 地方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开启发行,政府债供给节奏加快 [5] 债券市场 - 国有大型银行持有大量债券但主要用于持有到期,中小金融机构和理财产品交易活跃 [6] - 央行鼓励大银行开展更多债券交易业务 [6] - 4月以来长债利率趋于走低,需关注长债收益率调整风险 [8] 货币政策工具 - MLF利率已退出政策利率功能,未来将聚焦提供1年期流动性 [10] - 长期工具有降准、国债买卖,中期有MLF、买断式逆回购等,短期有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等 [10] - MLF改为预先发布招标公告,增强确定性和预期管理 [10] 经济展望与政策重点 - 外部环境变化不确定性较大,货币政策重点为加大实体支持力度和提振消费扩内需 [13] - 注重银行利润呵护,提及"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未来存款利率或仍有下调空间 [13] - 政策或向稳外贸倾斜,对外部变化的关注明显增多 [13] - 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偏弱,通胀能否继续回落有待观察 [14] - 地缘政治局势不确定性大,多国面临财政与债务风险 [14] 物价与金融风险 - 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货币政策重要考量 [16] - 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 [16] - 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 [16]
中国货币政策已悄然转型,降准降息或从“前锋”变“后卫”
凤凰网财经· 2025-04-25 12:42
全球经济图景对比 - 全球化不是旋转门游戏 不能随意进出 体现东方智慧 [1] - 货币政策工具箱是急救包而非手术刀 强调应急属性 [1] - 金融稳定最大公约数在于国际合作而非资产负债表 [1] 美联储政策困境 - 美国政策陷入"通胀焦虑+降息化债"囚徒困境 股债汇三杀动摇美元霸权根基 [1] - 美元霸权面临道德风险 历史性转变为"美国的问题"而非他国问题 [1] 中国央行战略转型 - 国内创设新政策工具稳定股市房市 传统降准降息工具需重新评估使用时机 [1] - 政策工具从"前锋"转为"后卫" 转向"超级结构主义" 构建全球流动性防波堤 [1] - 启动"货币政策+"立体框架 包括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扩容 货币互换协议全球布局 国际资本流动预期管理 [1] - 主动填补全球治理真空 重建国际金融信任体系而非回归金本位 [1] 新兴市场挑战 - 美元潮汐导致新兴市场持续失血 面临贸易强脱钩与美元不脱钩双重压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