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搜索文档
视频|证监会最新发声:强化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证券时报· 2025-11-12 21:03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档仅包含免责声明和编辑信息,未包含任何关于公司或行业的实质性新闻内容 因此无法进行关键要点总结
证监会:强化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财联社· 2025-11-12 13:26
资本市场政策导向 - 证监会将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提升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 [1] - 融资端将纵深推进两创板改革,加快落实科创板"1+6"政策举措,推动科创成长层平稳运行 [1] - 融资端将抓紧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积极发展多元股权融资 [1] 投资端改革举措 - 投资端将持续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落地见效 [1] - 投资端将持续扩大社保、保险、年金等权益类投资规模和比例 [1] - 投资端将深化公募基金改革,丰富适配长期投资的指数产品 [1] 市场稳定机制建设 - 将强化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1] - 坚决防止市场大起大落、急涨急跌 [1]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 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 [2] - 将稳步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国际投资者打造良好投资环境 [2] - 将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稳慎拓展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 [2] 跨境投资产品与监管 - 将丰富跨境投资产品,推动更多期货期权品种纳入对外开放品种范围 [2] - 将提高外资机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度 [2] - 将加强开放环境下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深化跨境监管执法合作 [2]
长钱入市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证券日报· 2025-10-20 06:53
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 中国人民银行于去年10月18日创设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即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期额度合计8000亿元 [1] - 两项工具运行一年来,通过逆周期调节为市场注入数千亿元资金,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并降低A股波动率 [1] - 两项工具总额度合并使用,有助于提升工具便利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不同类型市场主体需求 [4] 互换便利实施情况 - 互换便利通过“以券换券”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一年内开展两次操作,累计金额1050亿元 [1][3] - 首次操作于2024年10月20日进行,操作金额500亿元;第二次操作于2025年1月2日启动,金额550亿元,规模超过首次且中标费率由20bp降至10bp [3] - 参与机构从首批20家扩容至40家,质押品范围扩大至港股、限售股等,相关登记费减半收取以降低机构成本 [3]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实施情况 - 累计687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增持贷款计划,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4] - 加上中国诚通控股集团和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拟使用的1800亿元,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达到3324.84亿元 [4] - 监管部门优化制度机制,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到3年,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股票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下降到10% [3][4] 政策效果与市场影响 - 两项工具合计为市场注入数千亿元增量买盘,缓解A股因存量资金博弈导致的流动性紧张问题 [5] - 截至10月17日,近一年来上证指数上涨17.73%,区间振幅27.47%,环比降低6.51个百分点;年化波动率为14.55%,环比下降4.62个百分点 [6] - 政策在去年11月份和今年4月份市场情绪低迷时显著发力,上市公司披露的回购增持贷款单数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 [5] 政策工具机制分析 - 工具通过“增量资金注入+市场信心提振”双重机制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打破市场持续走弱的负反馈循环 [6] - 明确的资金支持和低成本优势让企业“愿意回购”、机构“愿意投资”、投资者“愿意入场”,推动市场预期转向“中性偏乐观” [6] - 工具内嵌逆周期调节属性,在资本市场被低估时使用量增加,对抑制股价过度波动起到积极作用 [5][6] 未来政策展望 - 证监会提出进一步健全稳市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多次提出要探索两项工具的常态化制度安排 [7] - 推动常态化需在“扩围、优化、协同”三方面下功夫,包括将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公司等纳入互换便利覆盖范围 [7][8] - 工具属于逆周期调节手段,建议在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时使用,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以防范潜在风险 [8]
国泰海通|政策研究: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根基 ——构建长效回购机制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07-31 20:39
文章核心观点 - 回购对中国资本市场和企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推动市场从侧重分红转向“分红与回购并重”,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1] - 与国际市场相比,中国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占市值比重显著偏低,大市值企业参与度不足,而政策支持经历了从严格限制到系统性完善的演变过程[1][2] - 税收差异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导致中国企业偏好分红而非回购的重要原因,未来监管可从强化履约监管、优化税收政策、纳入市值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引导[2] 中国资本市场分红与回购现状 - 2017-2024年A股现金分红公司比例持续在65%以上,远高于美国市场的40%-50%,但与日本约80%的比例尚有差距[1] - 全市场回购公司占比与美日相近,但回购金额占市值比重极低,2017-2024年不足5%,2024年政策驱动下也仅为0.18%[1] - 美国自2022年起回购金额占市值比重超过2%,日本基本维持在1%以上甚至更高水平[1] 中国回购政策演变历程 - 2005年前政策对回购持“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态度,2005年起开始放宽适用范围[2] - 2013年政策将回购与市场估值挂钩,引导公司在股价低迷时回购,2018年是关键转折点,新增回购场景并拓宽资金来源[2] - 2024年政策推动回购与注销结合,促使当年回购金额创下历史新高[2] 企业偏好分红的原因分析 - 税收方面,持股超过1年的股息红利可免税,而股票转让所得虽免税,但股价波动带来更高不确定性[2] -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国资股东、保险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对稳定现金流有强烈需求,推动企业选择分红[2] - 许多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持股集中且减持受限,进一步强化了对分红的偏好[2] 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 - 美国证监会通过系列制度为回购扫清内幕交易障碍,且资本利得税长期低于股息税,股权分散化和管理层薪酬与股价绑定使回购更受青睐[1] - 日本经历了从严格限制回购到逐步放宽再到政策鼓励的动态过程,经济困境促进了其回购制度改革[1] - 针对中国市场的政策建议包括:强化回购履约监管并建立保障机制、优化回购相关税收激励政策以平衡其与分红的税收待遇、将回购纳入大市值企业的市值管理考核与信息披露框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