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转型
搜索文档
靠山不能只吃山
经济日报· 2025-10-13 08:02
编辑部: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迎来一场集体育竞技、非遗展演、科技交 流、沉浸式夜游于一体的文旅盛宴,为期8天的活动吸引了30多万人次的游客驻足,旅游总收入超1.9亿 元……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准格尔旗的愿景是"依靠煤但不依赖煤"。多年来,准格尔旗在推进煤炭 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文旅经济,正是这座资源型城市居安思危、未雨 绸缪,撬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的一次生动实践。 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不过在一些情况 下,这些资源反而容易变成负担,拖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资源诅咒"现象。如果资 源和财富唾手可得,就容易滋生懈怠和躺平心态,导致出现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进取心不 强等问题。 靠山不能只吃山。对于还处于资源红利期的资源富集型地区来说,未雨绸缪无疑是破解资源诅咒的 重要一招。应敬畏市场的波动、产业的周期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主动跳出资源简单利用的舒适区,打 破资源经济的"赚快钱"模式,在优化现有产业基础上,提前谋划,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产业多元化路 线,将资源收益重点投向科技 ...
光耀太行·红土巨变 | 乡宁:能源重镇焕新出发
央广网· 2025-10-10 10:20
0:00 【编者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展示老区新时代的新成就、新面貌、新变化,央广网记者走进山西革命老区 看发展,推出《光耀太行·红土巨变》融媒体系列主题宣传。 央广网临汾10月7日消息 "古大夏地。周初曰鄂,唐叔始封居此。"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因承载着2000多年的历 史记忆,至今仍被史学界称为"夏墟""古大夏地"。 除了厚重的历史,地处吕梁山南麓的革命老区乡宁县也曾被烽火硝烟所浸染。这里曾是晋西南革命重心和抗战大 后方,中共乡吉特委旧址、213旅部驻地、烈士湾等红色印记,至今讲述着乡宁人民不屈的抗战故事。 山乡宁静,岁月流转。 新的奋斗征程中,乡宁在资源型地区转型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加速度"。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大 幅增长12.7%,领先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之笔,正在鄂邑大地描绘出高 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一山一酒一壶"新名片 煤炭一度是乡宁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与立县之本,如今,文旅产业正在跃升为这片土地的"绿色未来"。 近年来,乡宁锚定"山乡宁静、康养 ...
内蒙古鄂尔多斯推动能源生产和生态修复有机结合 采煤沉陷区结出甜果子(经济聚焦·关注资源型城市转型)
人民日报· 2025-07-22 05:56
光伏+生态治理项目 - 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项目采用"光伏+储能+生态治理"模式,年发绿电约9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3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多万吨 [1] - 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实现土地多重利用,覆盖4.2万亩土地,安装112万块光伏板,同时种植紫花苜蓿、沙棘、苹果树等经济作物 [1] - 对采煤沉陷区采取生物工程防护措施,恢复浅层塌陷区耕种,采用挖渠筑塘、种植果林等方式绿化废弃土地 [1] 鄂尔多斯新能源规划 - 库布其沙漠北缘规划建设400公里长"光伏长城",面积2400平方公里,容纳1亿千瓦装机容量,目标实现光伏治沙400万亩、生态治沙800万亩 [2] - 毛乌素沙地南缘布局150公里风电光伏项目,容纳5000万千瓦装机容量,可实现风电光伏治沙70万亩、生态治沙230万亩 [2] - 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聚焦"风—光—氢—储—车"一体化,已研发105吨纯电矿卡、130吨混动矿卡等成果,设立3个零碳能源服务平台 [3] 绿色矿山转型 - 李家壕煤矿实现煤矸石100%综合利用、矿井水100%重复使用,万元产值能耗0.06吨标煤,为行业平均水平的44% [3] - 矿井水经四级工艺处理达地表水Ⅲ类标准,年节约水资源12万立方米,用于井下防尘、洗煤补水等 [3] - 启动"无害化煤矸石生态重建沟壑地土层"项目,将煤矸石转化为生态壤,构建"矸石—土壤—肥料"闭合循环 [4] 生态修复成果 - 鄂尔多斯已完成露天矿山土地复垦202平方公里,治理采空塌陷区248平方公里 [4] - 建成生态农业养殖项目39个、矿山公园6个、光伏发电项目24个 [4] - 采用治沙无人车等科技装备提升防沙治沙效率,履带式底盘搭载机械臂可完成植树、浇水、固土等动作 [2]
资源型地区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人民日报· 2025-07-18 05:38
经济总量与结构优化 - 资源枯竭城市经济总量从2021年的3.4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8万亿元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1年的40.5%提升至2024年的50% [1] 民生改善 - 资源枯竭城市累计实施居民避险搬迁超过20万户 [1] - 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稳步推进 [1] 生态治理成效 - 采煤沉陷区新增治理面积超过300万亩 [1] - 资源枯竭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7% [1] 政策支持体系 - 建立起"国家—省—市县"三级政策体系 [2] - 印发《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等专项政策文件 [2] 资金支持力度 - 财政部安排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约1100亿元 [2] - 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80亿元支持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 [2] - 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安排专项贷款支持转型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