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源诅咒
icon
搜索文档
从石油王国到穷到全民逃亡,委内瑞拉如何把一手王炸牌打得稀烂?
搜狐财经· 2025-11-19 14:37
大家好,我是闻叔,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或许让你们感到意外的事实:全球石油储备最丰富的国家,竟然不是沙特阿拉伯,也不是俄罗斯,而是位于南美洲 的委内瑞拉。尽管这个国家拥有如此丰富的石油资源,它却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成为世界的财富中心。相反,它深陷严重的生存困境。超市的货架常年空空如 也,买一袋面包得用行李箱装载钞票,三分之一的人口面临饥饿,四分之一的人被迫逃亡国外。更可怕的是,通货膨胀率一度飙升至100万倍。这一切让人 不禁要问:这个资源富饶的国家,怎么会从石油富国变成了生存地狱? 石油王国的生存悲歌 当你走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街头,眼前的景象既魔幻又充满悲凉。2018年,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率竟达到了100万倍,钞票的贬值速度极快,早上拿 着一堆钞票可以买一袋米,傍晚却连一块面包也买不起。普通工人的工资非常低,甚至连一打鸡蛋都买不起。要知道,一颗鸡蛋的价格已经飙升至几万玻利 瓦尔。为了买面包,许多人不得不用行李箱来装载现金。因为面额巨大,普通钱包根本装不下。 在这个人口不到1000万的国家里,三分之一的民众正忍受着饥饿,约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食物。医疗系统也面临崩溃,很多孩子因营养不良而面 色苍白,老年人 ...
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全球第一,比沙特都还多,为何还穷困潦倒?
搜狐财经· 2025-11-09 21:15
资源禀赋 - 已探明石油储量达3000亿桶,占全球总量18.17%,超过沙特的2685亿桶 [1] - 天然气储量5.6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八 [5] - 铝土矿储量34.8亿吨,居世界第三 [5] - 铁矿石储量146.8亿吨,黄金储量161吨,并拥有钛、镍等矿产资源 [5] - 森林面积占比56%,人均耕地约20亩 [5] 经济表现 - 预计2025年石油出口量达每日90万桶以上,为近十年最高水平 [3] - 预计2025年经济增长率仅0.5%,GDP约为2013年水平的一半 [8] - 通货膨胀率高达269.9%,2023年通胀率为190% [9] - 贫困人口比例超过91%,2021年有67%人口处于极度贫困状态 [10] - 全国人口约2667万,其中700多万人外逃,且该数字自2016年以来持续上升 [11] 石油行业 - 国家90%的收入依赖石油 [13] - 石油为重油,胶质和沥青多,密度大流动性差,开采成本为沙特的两倍 [15] - 石油产业被收归国有,由外资运营转为国家独占 [22] 产业结构 - 国家经济彻底依赖石油,粮食和日用品全部依赖进口,其他产业几乎不发展 [18] - 上世纪70年代因国际油价大涨,人均GDP一度跃居世界第四,成为拉美最富国家 [18] 政策影响 - 推行高福利政策,包括12年免费教育、基本免费医疗和进口商品补贴 [20] - 高福利政策导致政府支出压力增大,资金不足 [21] - 为维持福利并应对制裁,政府采取疯狂印钞措施,导致通货膨胀爆表和经济崩溃 [23][24]
卢拉、比亚迪与巴西的工业悲歌
虎嗅APP· 2025-10-31 21:50
巴西经济与工业发展历程 - 巴西经济呈现“资源诅咒”的周期性特征,历史上依赖蔗糖、黄金、咖啡等单一资源,每个财富神话持续不过百年,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和对自然的过度索取 [5] - 20世纪50年代,巴西通过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推动工业发展,25年间工业年增长率近8%,工业产值占GDP接近四分之一 [6] - 上世纪70年代末,巴西已建立完善工业体系,汽车工业水平曾超过中国,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成立于1969年 [9] - 上世纪80年代,受第二次石油危机及美国利率政策影响,巴西经济遭遇“消失的十年”,GDP增速从9%暴跌至-4.4%,外债激增1000亿美元,年均通胀率达1250%,工业化进程被打断 [10] - 1994年雷亚尔计划虽控制住恶性通胀,但市场开放政策使缺乏竞争力的本土工业遭受重创,工业占GDP比重从1980年代末的46%降至2015年的22.7% [11][12] - 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全球第二的铁矿、千亿桶储量的盐下油田)使得巴西更依赖资源出口,削弱了发展制造业的动力,加剧了去工业化 [12] 巴西汽车工业的兴衰 - 上世纪50年代,菲亚特、大众、丰田和通用等国际车企趁政策东风在巴西建厂,丰田首次出海建厂即选择巴西 [7] - 巴西汽车工业曾具备技术输出能力,桑塔纳2000和大众高尔等车型均为巴西技术出海合作的产物 [9] - 市场开放后,外资车企在巴西可全资运营并享受税收优惠,但缺乏本土竞争导致技术迭代缓慢,产品高价低质,2019年本土产福特车价格反超进口车10%以上 [18] - 为保住就业,巴西政府长期提供高额补贴,2011年至2021年间向福特发放了26亿美元税收补贴,占汽车激励总额的三分之一,但福特最终仍因累计亏损约80亿美元退出市场 [18][19] - 福特关闭工厂对当地就业造成严重冲击,直接影响2800个家庭,当时巴西失业率已达11% [19] 卢拉总统的经济政策与转型努力 - 卢拉第一任期(2003年~2007年)借助中国加入WTO后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创造了465万个就业岗位,赤贫人数减少28% [20] - 2024年卢拉政府推出“巴西新工业”计划,融资3000亿雷亚尔(约合600亿美元),重点发展可持续农业、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六大板块 [22] - 在汽车领域推出“绿色出行与创新计划(Mover)”,计划至2028年提供190亿雷亚尔税收激励,并利用其85%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发展新能源汽车 [22] - 政策转向学习中国深化产业改革,旨在通过新能源汽车等新工业制成品带动就业和出口,摆脱历史周期率 [23] 比亚迪在巴西的战略布局与意义 - 比亚迪巴西分公司成立于2014年,业务已从电动巴士组装扩展至太阳能组件、电池生产及云轨项目,2020年中标圣保罗17号线列车供应 [24] - 在巴伊亚州建设拉美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厂,包含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及电池模组组装工厂,预计提供5000个工作岗位 [24] - 比亚迪在巴西的综合性布局(含叉车、货车、卡车、光伏、储能等)被视为帮助巴西实现工业化未来、掌握自身命运的关键合作 [23][24]
四线小城的暴富神话
投资界· 2025-10-30 16:36
文章核心观点 - 榆林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并通过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成功应对了“资源诅咒”,转型为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其发展模式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 [4][5][6][7][8][9] - 城市的发展不仅依赖于资源,更关键在于人才的奋斗、技术的持续投入以及对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实现了从落后沙漠之城到现代化能源之城的逆袭 [20][21] 榆林的经济地位与财富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榆林GDP达3485亿元,位居中西部地级市首位,超过金华、洛阳、珠海等城市,也高于南宁、太原等省会城市 [5] - 2024年榆林人均GDP上升至20.93万元,逼近上海的21.68万元,高于深圳和苏州,全国排名前列 [9] - 城市推行15年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以及全民免费医疗等民生福利 [5] - 榆林机场在2025年冬航季拥有38条航线,通航43个城市,旅游旺季可直飞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外城市 [5] 榆林的资源禀赋与历史机遇 - 榆林地处五省区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总面积4.29万平方公里,与丹麦相当,但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仅84人 [6] - 1981年发现神府煤田,煤炭储量达877亿吨,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每平方米土地下蕴藏6吨煤、140公斤石油、1立方米天然气 [6][7] -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煤炭需求激增,煤价从2002年的275元/吨涨至2011年的853元/吨,形成“黄金十年” [11] - 煤矿开采成本低至约100元/吨,因埋藏浅、煤层厚、地质条件简单 [8] - 矿产资源不仅限于煤,还包括约6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超6亿吨石油、超8000亿吨岩盐,金属镁产量占全球超40% [8] 产业转型与升级路径 - 2015年煤炭价格暴跌(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从520元/吨跌至372元/吨),淘汰了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促使榆林向高端能源化工转型 [12] - 通过技术升级延长产业链,例如将煤化工副产品兰炭产生的荒煤气净化回收,用于冶炼金属镁,废渣用于生产水泥、免烧砖,实现循环利用 [12] - 推动煤化工与盐化工融合,生产甲醇、烯烃、可降解塑料、合成纤维、电池电解液、PVC等高附加值化工原料 [13][14] - 2022年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装置,由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技术支持 [17] 未来能源战略布局 - 榆林瞄准氢能产业,利用煤化工副产氢气(“灰氢”),通过碳捕集技术转化为“蓝氢”,并利用风力发电电解水生产“绿氢” [18][20] - 城市被定位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吸引大型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如中科院、西安科技大学)入驻,形成人才与技术梯队 [17] - 持续投入交通基建,例如统筹223亿元资金支持延榆高铁建设,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21] 城市发展与民生投入 - 榆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0.9%提升至43.2%,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从15亿吨降至约2亿吨,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0][21] - 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1224.7亿元,其中83.6%投向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覆盖全市的免费教育和“先诊疗后付费”医疗政策 [21]
为什么最幸运的国家,反而更容易破产?
伍治坚证据主义· 2025-10-28 11:27
西班牙帝国的财政危机与主权违约 - 腓力二世登基时西班牙国土面积世界第一,横跨欧亚美三洲,南美白银源源不断运回国内[2] - 1557年因同时进行三场战争导致财政危机,向银行家大量借债,以白银作抵押,同年9月宣布暂停偿债,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主权违约[2] - 1560年发生第二次违约,国债总额达到年财政收入的60倍,财政收入四分之三用于军费[3] - 1575年因尼德兰起义军费飙升导致第三次违约,热那亚资本市场冻结对西班牙信贷[4] - 1596年第四次违约,新世界银矿产量下降,无敌舰队重建耗资巨大[4] - 经济结构被掏空,1570年代进口的丝绸、家具和武器支出比本国制造业总产值还高[4] 委内瑞拉的资源诅咒 - 1976年石油工业国有化,依靠国际油价飙升财政暴涨,大兴基建和全民福利[6] - 1980年代油价暴跌,财政赤字扩大,外债规模十年内翻三倍,1990年代恶性通胀[6] - 2017年宣布主权债务违约,2018年通货膨胀率高达1,000,000%,原油产量从每日300万桶跌至不足60万桶[6] - 国家收入过于集中于石油,形成财政依赖、产业空心化和政治腐败[7] 斯里兰卡的债务驱动型增长幻觉 - 2010年后政府大规模举债建设港口、高速、机场,2017年外债占GDP的77%,近一半为美元债务[8] - 2020年新冠疫情使旅游业收入断崖式下跌,外汇来源枯竭,2022年外汇储备不足20亿美元[8] - 2022年4月宣布暂停所有外债支付,为独立后首次主权违约,全国陷入油电物资短缺[8] 新加坡的稳健财政模式 - 1965年独立时无油无矿无淡水,选择谨慎理财、长期规划、拒绝寅吃卯粮[9] - 实行严格平衡预算原则,政府支出以经常性收入为基础,国家储备由总统与国会双重监管[9] - 财政预算长期处于盈余状态,主权国债获AAA信用评级,通过教育、制造业和公共住房创造持续税收[9][11]
山西煤老板出手,这个村富了
盐财经· 2025-10-20 17:36
文章核心观点 - 山西作为传统煤炭大省,在经历资源依赖带来的经济波动和生态环境挑战后,正通过绿色矿山建设、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及氢能等新能源布局,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2][3][5][6][40][49][50] 煤炭行业历史与现状 - 山西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2024年原煤产量接近13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7% [2][3] - 全省40余家上市公司中,有12家直接涉及煤炭业务,11家从事采掘业 [3] - 历史上粗放开采导致严重生态后果,到2014年过度采矿造成约2.6万起地质灾害,受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约1900个村庄受影响 [5] 生态修复与绿色矿山实践 - 神达梁家碛煤业通过6年改造、累计投入3.5亿元,将采煤塌陷地复垦成10724亩良田,绿化覆盖率达到89.6%,累计减少碳排放超过200万吨 [8][9][12][18] - 复垦过程严格遵循"谁开发、谁治理"原则,采用表土剥离回填、三年"养地期"等方法恢复地力,并使周边农户平均每家每年增加1.2万元收入 [13][15][18] - 企业通过支付每亩1197元的土地租金并额外提供每亩100元补贴,激励村集体承包复垦土地,村民可通过收租金和参与耕种获得双重收入 [15] 产业转型与多元化探索 - 神达集团探索种植毛健草并发展茶产业,到2023年全县毛健茶加工企业发展到9家,年产能300吨,采摘季村民日收入可达200元,月收入达五六千元 [32][34] - 鹏飞集团投资30多亿元参与孝义老城改造,改善3万居民生活环境,并打造《黑神话:悟空》线下实体体验店,探索文旅融合以安置转型矿工 [35] - 鹏飞集团构建"煤—焦—化—电—氢—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建成全国领先的焦炉煤气制氢项目,已投运氢能源车辆830台,总里程超4500万公里 [45][47] 氢能产业发展与挑战 - 鹏飞集团通过收购车厂自主制造氢能重卡以降低成本,计划打造"万里氢能路",建设千座加氢站和百万吨氢能装置,目标让百万辆氢能重卡上路 [47][49] - 氢能项目已投入几百亿元,虽收益尚未显现,但社会效益显著,一辆重卡年跑十万公里,百公里排放28公斤二氧化碳,百万辆氢能重卡将实现巨大减排 [49] - 企业面临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多重挑战,但认为把握未来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是正确方向,坚持高标准的研发投入与安全监测 [47][49][50]
靠山不能只吃山
经济日报· 2025-10-13 08:02
资源型地区转型实践案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在国庆中秋假期举办文旅活动,8天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9亿元人民币 [1] - 准格尔旗作为资源型地区,其愿景是“依靠煤但不依赖煤”,正通过文旅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 [1] - 包头市石拐区作为经历“矿竭城衰”的典型资源型地区,通过发展风电产业、文旅产业及数字经济实现转型 [3] 资源诅咒现象与挑战 - 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转变为负担,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及进取心不强等问题,即“资源诅咒”现象 [1] - 如果资源和财富唾手可得,容易滋生懈怠和躺平心态,拖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 资源富集型地区发展策略 - 对于处于资源红利期的地区,应未雨绸缪,主动跳出资源简单利用的舒适区,打破“赚快钱”模式 [2] - 应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多元化路线,将资源收益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等新赛道 [2] - 需将资源财富用于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包括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投资教育职业培训及引进科研人才 [2] 资源衰退地区转型路径 - 已经或正在经历资源衰退的地区需直面问题,打破路径依赖,实施“刮骨疗毒”,精准选择接续产业 [3] - 政策与资源应集中于培育新增长点,同时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实施“人力资本再造”工程,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3] 可持续发展核心要素 - 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靠山吃山”思维定式,将发展基石从地下资源转向富有活力的地上资源 [3] - 新的发展基石包括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源、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及有亲和力的制度环境 [3]
这才是“铁哥们”!借中国81亿全额还清,还附赠百亿能源大礼
搜狐财经· 2025-10-12 05:11
合作背景与初始困境 - 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丰富,储量达13.6万亿立方米,全球排名第四,但缺乏开发技术和出口管道,独立后陷入资源诅咒[5] - 2006年之前,该国90%的天然气出口依赖俄罗斯中转,因能源合作纠纷导致出口量骤降40%,财政收入严重受损,民生陷入困境[7][8] - 寻求西方援助未果,西方公司要求开放敏感行业或认为风险过大,未提供实质性资金投入,促使土库曼斯坦转向中国寻求合作[10] 中土能源合作启动 - 2007年中国提供81亿美元专项贷款,无附加政治条件,用于开发加尔金内什气田和修建土库曼斯坦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该贷款额相当于土库曼斯坦当时经济总量300亿美元的近三分之一[13] - 项目于2009年底通气,建成后中国成为土库曼斯坦最大天然气买家,提供稳定采购承诺,不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15][18] - 合作初期遭西方媒体质疑,认为贷款难以收回,但中方持续推进项目执行[15] 合作经济效益与民生改善 - 管道通气后,土库曼斯坦对华天然气出口占其总出口量的90%,2024年对华供气量达400亿立方米,是对俄出口量的8倍,获得稳定收入来源[18] - 该国GDP从2007年的298.4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606.29亿美元,实现翻倍以上增长,财政收入稳定性提升[22] - 资金用于民生建设,包括在首都新建20多所学校、10家大型医院,改善偏远地区教育医疗条件,冬季取暖由烧煤改为天然气,公路翻新后城市间通行时间缩短一半[20] 贷款偿还与深化合作 - 2021年6月,土库曼斯坦将81亿美元贷款全额还清,以维护与中国的重要合作关系,确保核心收入来源的稳定[1][22][24] - 还清贷款后,土库曼斯坦主动提出深化合作,计划将对华天然气年供应量从400亿立方米提升至650亿立方米,并进一步增至850亿立方米,该供应量将占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近三分之一[25][27] - 中方技术团队帮助改造气田集输系统,将天然气采收率从65%提升至80%,提高15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2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规模接近一个中型气田[29][31] 合作扩展与战略意义 - 2024年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开工,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为沿线国家创造过境收入,增强中亚能源网络多元性,为中国提供额外稳定能源输入渠道[31][33] - 合作领域从能源扩展至智能灌溉系统、数字化油气工程师培训中心等,2023年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涵盖能源、农业、教育、基建等多领域[33] - 2022年土库曼斯坦新总统上任后确认所有对华合作项目不变,并亲自推动D线管道细节,强调对华合作是土库曼斯坦发展的关键,合作具有政策连续性[38][39] 长期合作价值与信任构建 - 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对华输气量已超5000亿立方米,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陆上通道,减少对海上进口的依赖,同时中国的技术和标准在中亚地区树立口碑[41] - 合作基于彼此需要和互相成就,中国提供稳定市场、收入和发展预期,土库曼斯坦实现从资源困局到经济稳步增长的本质转变[43] - 双方合作模式被视为特例,基于无附加条件的共赢合作,经得起时间考验,目前仍在绿色能源、物流等新领域探讨进一步合作[45]
外网:中国不买矿,就不怕土澳就自己炼钢吗?
搜狐财经· 2025-10-08 11:26
文章核心观点 - 澳大利亚尽管拥有全球35%的铁矿储量,但其钢铁工业因技术、资金和市场的三重制约而难以发展,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仍需进口30%的钢材 [1] 技术制约 - 中国钢铁工业掌握高炉长寿、连铸连轧等核心技术,宝武钢铁的转炉钢成材率达99.2% [3] - 澳大利亚最大钢企博思格的主力Port Kembla钢厂技术落后,依赖上世纪80年代的高炉技术,粗钢年产量仅500万吨 [3] - 澳大利亚产业链存在断层,绿钢公司投资16亿美元建低碳钢厂,其核心电弧炉设备需全套从意大利达涅利进口,本土缺乏配套的耐火材料厂 [3] - Whyalla钢厂因高炉技术落后,需依靠24亿澳元救助款才能在2025年实现转型 [3] 资金制约 - 钢铁是重资产行业,在中国建设一座千万吨级钢厂需投资超过200亿美元,而澳大利亚绿钢的“旗舰项目”总投资仅16亿美元,产能不足200万吨 [3] - 资本偏好高回报领域,必和必拓剥离钢铁业务后将资金投向回报率30%的铁矿开采,而全球钢铁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5.8% [3] - 澳大利亚环保成本高昂,其钢铁企业环保投入占比达12%,是中国的2.3倍,博思格仅在2024年的环保支出就达4.2亿澳元 [3] 市场制约 - 市场规模有限,中国14亿人口支撑10亿吨级钢材需求,而澳大利亚2500万人口仅对应900万吨年消费量,博思格一家已垄断75%的建筑用钢市场 [4] - 出口竞争力不足,澳大利亚到东南亚的钢材海运成本每吨比中国高40美元,而中国钢铁出口价已低至每吨600美元 [4] - 即使澳大利亚产能拉满至650万吨,也仅能满足本土72%的需求,剩余产品因高昂运费而无利可图 [4] - 存在隐性障碍,澳大利亚工厂人力成本是中国的2.4倍,且钢铁工业每吨需耗水10-15立方米,其干旱的西部矿区难以支撑 [4]
世界银行促加纳摆脱资源魔咒
商务部网站· 2025-09-28 01:12
世界银行对加纳的政策建议 - 世界银行建议加纳政府利用其强大的选举授权和议会多数优势,将自然资源禀赋从祸害转变为国家福祉 [1] - 该建议出自世界银行题为《一代人改变加纳》的2025年政策说明 [1] 加纳的资源现状与挑战 - 加纳拥有丰富的黄金、可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但持续存在贫困和不平等现象 [1] - 世界银行指出加纳社会经济发展正面临关键的十字路口 [1] - 打破加纳的"资源诅咒"循环需要的不仅仅是开采活动 [1] 改革成功的关键要素 - 改革成功取决于透明的收入管理、可持续的债务实践以及影响公民日常生活的战略投资 [1] - 现任政府拥有独特的政治资本来实施大胆的改革,解决数十年来的资源管理不善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