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配置效率

搜索文档
纵深推进“大市场”建设 须厘清这些关系
中国发展网· 2025-08-10 11:2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展 - 3年多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市场基础制度逐步健全,市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1] - 建设阶段从"框架搭建"进入"纵深推进"新阶段,要求从"五统一、一破除"升级为"五统一、一开放",需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 [1] 破与立的关系 - "破"指破除制约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壁垒,"立"指构建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二者需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 [1] -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需打破数据"壁垒"和"孤岛",同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安全合规等基础性制度 [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市场需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2] - 政府需聚焦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公平性审查,同时做好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 [2] - 需综合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2] 自主与开放的关系 - 需坚持自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避免被国外技术"卡脖子",同时增强配置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能力 [2] - 需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市场基础制度,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2]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 统一大市场需通过规则统一、要素流动提升配置效率,同时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和机会均等 [3] - 部分领域对民营企业设置隐性准入壁垒,看似追求"主体公平"实则抑制市场竞争效率 [3]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需健全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等,从整体上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3] - 需关注局部地区和行业特点,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措施,解决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问题 [3] 建设意义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可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 [4] - 通过制度性改革实现资源要素全国高效配置,为经济增长注入持久动力 [4]
新视野丨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22 08:53
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 安徽省将汽车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已形成高端整车引领、核心零配件龙头汇聚、后端检测服务齐备的产业集群 [2] - 合肥市肥西县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已投入生产,显示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完善 [2]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框架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资源配置效率本质是"社会总劳动时间的按比例分配","时间节约规律"是其核心表达 [3]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要素流动与宏观调控引导结构优化的"双轮驱动" [3] - 增量培育与存量优化构成"动态平衡系统",需协同推进以避免"边际效益递减"陷阱 [4] 资源配置三维优化路径 - 空间维度:通过"腾笼换鸟"政策实现土地再配置,建立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和产业链图谱引导机制 [5] - 时间维度:实施隐性债务置换政策,将短期高息债务转化为长期低成本融资,优化跨周期资源配置 [6] - 价值维度: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增减挂钩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平衡经济价值与战略价值 [6] 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 - 破除要素用途管制刚性约束,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激活存量资产流动性 [8] - 将数据、专利等新型要素纳入盘活范畴,构建"要素价格市场化纠偏机制" [8] - 建立全要素生产率考核体系,解决"僵尸企业"处置难题 [8] 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 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存量资产盘活,构建财政贴息、专项债券、资产证券化联动机制 [9] - 将碳排放权交易收益定向用于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形成"减排创造增量、技改提升存量"激励 [9] - 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试点"飞地经济"模式,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 [9]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专家谈)
人民日报· 2025-06-11 09:00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概念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 [2] -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 [2] -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 [2][5]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发展 - 新质生产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 [2] -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原创性贡献 [2] - 全要素生产率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包含技术进步、资源配置优化等综合因素 [5][6] 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意义 -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决定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 [6] - 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实现经济跨越 [6] - 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因全要素生产率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6]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技术引进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跃升 [7] - 2008年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放缓,受技术进步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等因素影响 [7] - 2012年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市场化改革重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7]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 科技创新是核心,需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 [9][10] -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 [10] - 布局未来产业,孵化独角兽企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0] 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 - 需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协同的发展格局 [11]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消除生产要素流动障碍 [11] - 推进制度型开放,优化国内国际资源配置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