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

搜索文档
东京实力吊打全球,实力仅次于纽约,究竟靠什么赚钱?
搜狐财经· 2025-10-07 16:40
东京经济地位 - 东京GDP排名全球城市第二,仅次于纽约,是亚洲经济实力首位城市[3] - 东京商业用地投资达到193亿美元(约2万亿日元),位居全球之首[3] - 东京在八十年内从废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中心,而纽约耗时两百年[5] 东京历史发展 - 东京五百年前是小渔村,四百多年前因德川家族建立江户幕府步入历史中央舞台[7] - 明治天皇迁都东京并进行大规模西化改革,推动日本成为亚洲首个工业化国家,东京成为亚洲首个工业化城市[8] - 1920年东京人口突破370万,仅用三十年与横滨合并成完整城市群[10] 东京现代化与重建 - 1923年关东大地震摧毁东京60%建筑,灾后重建重新规划城市,改善交通、住宅和公共卫生,使其成为现代化都市[12] - 二战后日本经历“朝战景气”,提升工业生产并建设新干线,促进沿线城市发展[12] - 新干线建设成为日本经济崛起的脊梁之一[12] 东京金融业发展 -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经济恢复,金融自由化改革启动,东京金融产业走向国际化[13] - 东京证券交易所和东京国际期货交易所成立,国际资本涌入推动城市发展[13] - 八十年代东京成为与纽约、伦敦并肩的国际金融中心,日本当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债权国[15] 东京产业演变与现状 - 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东京金融业萎缩,风俗业和动漫产业等崛起弥补经济空缺[15] - 新世纪在日本政府推动下东京金融业回暖,重新成为支柱产业之一[15] - 当前东京金融业保持强大竞争力,但面临香港、上海和新加坡等西太平洋城市的挑战[15] - 尽管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东京地价依然居高不下,与全球经济地位密切相关[16]
冰冻三尺的美国产业空心化
搜狐财经· 2025-08-09 20:36
美国制造业现状 - 制造业在美国GDP中的占比萎缩至10% 创历史新低 远低于日本的21% 德国的18% 韩国的24% 全球平均的15% [2] - 工业体系协调能力全面退化 军用螺丝钉需向韩国采购 福特号航母电磁弹射系统故障频发 弹射约80架次就会瘫痪 核潜艇博伊西号因维修资源匮乏闲置近十年 F-35战斗机升级计划因软件缺陷多次延期 [3] - 全美制造业面临210万技术工人短缺 年轻人更倾向选择金融法律等专业而非工程领域 [3] 历史对比与衰退原因 - 二战期间美国造船厂以一日一舰速度生产自由轮 五大湖地区钢铁产能占全球一半以上 曼哈顿计划从实验反应堆到实战核武器仅用三年 [4] -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自由化政策导致制造业衰退 1978年资本利得税削减法案和1981年经济复苏税法案大幅降低个税和资本利得税 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允许养老金进入股市 [5] - 通用电气在韦尔奇领导下五年裁撤11.2万个岗位(占员工总数27%) 金融业务利润占比从1980年8%飙升至2000年40% 市值增长35倍 [5] 金融化后果与系统性风险 - 福特汽车信贷业务 卡特彼勒金融部门成为企业利润重要来源 安然公司为推高能源衍生品价格恶意关闭发电厂导致加州一年内38次停电 电价暴涨10倍 [6] - 2008年次贷危机中通用电气持有次贷产品和衍生品合约导致市值暴跌 靠政府救助免于破产 [8] 制造业回流的结构性难题 - 产业工人断层问题严重 美国产业工人平均工资是越南6倍仍无法吸引足够劳动力 20%工厂因人力短缺无法满负荷运转 过去30年流失近700万个制造业岗位 [10] - 成本劣势明显 全美约5万家工厂中半数厂龄超30年 电网系统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且不共通 全国三分之一的桥梁需要维修 [10] - 产业链瓦解 技术创新脱离制造实践导致产业空心化 [10] 政策矛盾与社会撕裂 - 联邦政府政策自相矛盾 补贴制造业同时限制移民加剧劳动力短缺 呼吁制造业回流同时加征关税推高原材料成本 [11] - 社会内部撕裂导致政策隔靴搔痒 既得利益群体阻碍全国一盘棋的战略部署 [11] 经验启示 - 工业繁荣需技术创新 劳工权益与资本回报的动态平衡 衰退源于金融自由化 股东利益至上和财富分配失衡 [12] - 发展制造业需重点关注财富分配机制 强调劳动报酬 抑制金融投机 扩大职业教育投入 重塑制造业职业尊严 通过税收政策引导长期产业投资 [12]
债券“科技板”他山之石:从海外经验看我国科创债市场建设(发展历程篇)
东吴证券· 2025-05-13 12:0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聚焦海外主要债券市场,分析美国、日本和欧洲债市中科创债的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对比海外与国内科创债政策趋势,指出海外科创债发展受产业政策、经济周期和债券市场完善驱动,我国科创债市场虽处初级阶段,但在政策支持下有望扩容并与海外市场并轨 [1][3] 各部分总结 美国科创债发展历史梳理 - 20世纪50 - 60年代,科技企业萌芽,SBA设立SBIC项目为小型创新企业提供融资和管理支持 [1][10][11] - 20世纪70 - 80年代,高收益债券发行热潮,新兴产业初创企业以投机评级发行高收益债券融资,科创类企业多为电子通信、计算机软硬件初创公司 [1][11][12] -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144A规则提高私募证券市场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信用违约互换等工具助力高收益债券市场成熟,科创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提升,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科技企业崛起 [1][15][16] - 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裂,科创债发行低迷,生物医药领域成新增长点 [1] - 2008 - 2015年,金融危机后低利率环境,科技公司发行低利率长期债券,科创债发行量上升 [1] - 2015年以来,债券市场监管强化,科创债配套制度完善,构建成熟融资生态 [1] 日本科创债发展历史梳理 -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待升级,政府支持信息和电子产业,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债券发行管制,科创债市场活跃 [1][20] -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缓解汇率波动影响,加大对出口行业扶持,新兴产业企业转向债券融资,科创债市场进一步活跃,但受资本市场发展程度限制,融资数量未大规模提升 [1][21] - 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政府保护高科技产业,公司债发行市场自由化,科创债发行阶段性上升,但地产危机使投资者倾向高评级债券,科创债市场低迷 [1][22] - 21世纪后,低利率环境,投资者避险和企业追求财务稳健,科技企业倾向银行贷款或国际市场发债,科创债市场低迷 [1][22] 欧洲科创债发展历史梳理 - 21世纪之前,欧洲非金融企业融资靠银行贷款,债券市场分散,科创债发行数量少,起步晚 [1][25] - 21世纪初,欧盟债券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债券市场对高科技和高成长性企业兴趣增加,科创债发行活跃 [1][25] - 2010年至今,欧盟提出发展战略,ECPP成立,欧洲央行提出抗疫购债计划,科创债发行量增加 [2][26] 海外与国内科创债的政策趋势对比 - 海外未单独设“科创债”板块,发展动能源于产业政策、经济周期和债券市场完善;我国单独设科创债板块,规范发行人科创属性和项目科创含量 [3] - 美国科创债规模稳定上升,成信用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欧洲科创债发行量稳步上升;日本科创债市场低迷 [3][30] - 我国科创债市场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自2021年试点,当前持续创新与市场升级,政策支持下有望扩容并与海外市场并轨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