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源配置

搜索文档
金融支持制造业也要防“内卷”
经济日报· 2025-08-08 07:04
新型工业化金融支持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目标到2027年基本建成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成熟金融体系 [1] - 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征,尤其在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数字基建等领域需大规模长期资金支持 [1] - 智能工厂产线改造成本为传统产线的数倍,工业软件核心算法研发周期长达数年且技术迭代风险极高 [1] 金融支持实践难点 - 技术研发存在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死亡谷"阶段面临技术失败、市场接受度不足等风险 [2] - 量子计算、芯片制造等领域需10年以上持续投入,与金融体系追求稳健回报的审慎性原则存在冲突 [2] - 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面临更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 政策解决方案 - 优化政策工具引入耐心资本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瓶颈 [2] - 采用"数据信用+物的信用"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 - 健全中西部产业转移金融支持并推进跨境服务便利化以优化资源配置 [2] 分类施策原则 - 新兴产业需匹配风险投资、股权融资,传统产业需提供中长期技改贷款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3] - 避免对新兴产业过度追捧导致泡沫,或对传统产业支持不足延缓升级步伐 [3] - 差异化产品与服务设计需考虑产业生命周期、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差异 [3] 产业升级路径 - 限制对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项目的资金供给,引导资源流向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关键环节 [3] -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价格战,推动产业从成本竞争向技术品牌竞争转变 [3] -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以实现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跃升 [3] 国际竞争背景 - 全球制造业深度调整期需避免内卷,将金融资源聚焦技术攻坚和产业升级关键领域 [4] - 美欧推动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加速工业化,需锻造中国制造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4]
下半年货币政策如何发力稳增长?降准降息均有空间 结构性工具聚焦重点
上海证券报· 2025-08-04 07:40
核心观点 - 下半年货币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 降准降息具有操作空间和落地可能性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 提振消费 小微企业 稳定外贸等领域 同时关注银行息差和宏观杠杆率等制约因素 [1][2][4] 货币政策影响因素 - 外部波动对出口的影响程度 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势及就业市场状况是影响货币政策的关键因素 [2] - 大型商业银行净息差明显收窄制约降息空间 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 其中大型银行净息差降至1.33% [2] - 宏观杠杆率持续被动上升 2025年二季度名义GDP增速放缓推动宏观杠杆率被动快速上行至300.4% [2] - 美联储可能恢复降息 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 有利于拓宽货币政策空间 [2] 货币政策操作方向 - 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 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3]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加力支持科技创新 提振消费 小微企业 稳定外贸等四个重点领域 [3] - 最有效政策工具是降息降准 预计三季度末前后可能再次实施降准降息 [4] - 基础货币投放保持适度宽松 降准降息仍有空间 贷款和社融增速保持平稳 [4] 结构性政策重点 - 科技创新 提振消费 小微和民营企业 稳外贸等领域是货币政策支持重点 [5] - 重大基建项目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有望撬动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5] - 配合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引导金融资源从低效企业重新配置到拥有核心硬科技的创新型企业 [5] 政策实施效果 - 抓好货币政策措施执行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提升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6] - 规范存贷款利率内卷和无序竞争 减少资金空转 [6] - 加强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配合 用好贴息政策刺激消费 [6] - 配合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实现信贷资源有进有退 定向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6]
下半年货币政策如何发力稳增长?
上海证券报· 2025-08-04 03:14
货币政策支持重点领域 - 四个"加力支持"领域精准聚焦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 包括优质供给不足、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发力等挑战 [1] - 外贸领域受到持续冲击 需要给予外贸企业金融支持 满足流动性需求、缓解债务压力 [1] - 小微企业遇到的困难更多 需要货币政策予以呵护 [1] 货币政策工具展望 - 下半年降准降息均有落地的空间和可能 在人民币汇率压力缓解背景下 基础货币投放有望保持适度宽松 [2] - 降准降息空间和落地时点取决于金融和通胀数据修复情况 以及财政端潜在增量对货币政策支持的需求 [2] - 预计三季度末前后可能再次实施降准降息 这是下半年促消费、扩投资、引导物价水平温和回升的重要发力点 [2] 结构性货币政策方向 - 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和民营企业、稳外贸等领域是货币政策的支持重点 [3] - 重大基建项目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 有望撬动企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3] - 配合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 引导金融资源从低效企业重新配置到拥有核心硬科技的创新型企业 [3] 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提升 - 关键在打通政策传导潜在堵点 实现对重点领域的定向支持 [4] - 规范存贷款利率"内卷"和无序竞争 减少资金空转 [4] - 加强与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配合 用好贴息政策刺激消费 [4] - 配合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实现信贷资源有进有退、合理运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