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

搜索文档
李家超发表2025年施政报告:深化改革 心系民生 发挥优势 同创未来
新华社· 2025-09-17 21:46
治理体系改革 - 建立部门首长责任制以强化政策制定与执行衔接并明确责任归属 [1] - 成立AI效能提升组统筹政府部门应用AI技术并推动科技革新 [1] 产业发展与投资促进 - 成立行政长官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加速北部都会区发展 [2] - 财政司司长牵头制定优惠政策包吸引高增值产业和高潜力企业落户 [2] - 重点引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生命健康科技及AI数据科学产业 [2] - 优化游艇产业配套发展游艇经济 [2] 国际中心建设与区域合作 - 整合外地办事处招揽内地企业利用香港平台出海 [2] - 加速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 [2] - 推动发展香港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 [2] - 建设北都大学城并成立留学香港专班打造国际教育枢纽 [2] - 打造全球高端艺术品交易枢纽 [2] 民生领域措施 - 在土地房屋、交通运输、医疗护理等九个范畴提出改善措施 [2] 发展环境评估 - 香港享有国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支撑与国际机遇叠加优势 [3]
泰安: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赢得三笔财富
中国发展网· 2025-09-16 12:40
核心观点 - 泰安市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实现工业高速增长和结构优化 工业增加值保持8%左右高位增长 工业投资占比达49.1% 工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7% [1] - 城市获得三笔关键财富:创新人才群体、科技创新资源积累和开放协同生态体系 这些成为摆脱资源依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2] 工业发展成效 - 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8%左右年度增长率 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幅稳居山东省前列 [1] - 2023年上半年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49.1% 工业占GDP比重达到25.7% 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1] 战略实施路径 - 自2021年起实施"登高望远、奋力争先"发展战略 通过选择优势发展路径 抓住关键发力点 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1] - 经过四年持续推进 成功将工业化强市蓝图从规划层面落实到具体实施层面 [1] 可持续发展基础 - 形成创新者 行动派和实干家组成的人才队伍 积累形成科技创新资源富矿 构建协同开放的产业生态空间 [2] - 三方面财富共同构成破除资源诅咒和房地产依赖的主引擎 为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2]
十五部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产品设计、服务体验和管理决策的持续创新
智通财经网· 2025-09-12 15:51
核心观点 - 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指导意见 旨在加快推进质量认证数字化发展 提出到2030年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并选育10家优秀数字化认证机构和50个数字化认证项目 到2035年全面建成质量认证数字技术体系 推动认证行业与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 [1][3][4] 总体要求 - 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为指导 聚焦重点行业推动质量认证与产业数字化融合 加速激活新质生产力 [4] - 2030年目标包括完善顶层制度设计 健全数字化评价规则 探索机器可读标准应用 选育10家优秀数字化认证机构和50个数字化认证项目 [4] - 2035年目标包括全面建成质量认证数字技术体系和实施体系 构建高水平新型质量基础设施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化认证制度 [4] 认证机构数字化发展 - 提升认证机构数字化能力 组建专业数字化专家团队 将数字化基因植入认证全生命周期 [5] - 建立全面可视化认证流程数字化平台 实现认证业务数据互联互通互认 降低企业认证成本 [5] - 推进质量认证与数字技术创新结合 实现认证关键证据实时在线采集 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复核新模式 [5] 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 - 新型工业化领域:开展智能制造能力认证和工业操作系统认证 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 试点软件工程全过程认证 [6] - 智慧农业领域:推进智慧农业管理成熟度认证 探索智慧农场等数字化场景认证 实施节水产品绿色认证 [6] - 服务业领域:打造系统化服务认证支撑体系 丰富数字公共服务认证 深入开展金融科技产品认证和金融领域服务认证 [6] 数字产业认证支撑 - 加强数字化关键设备认证技术研究 开发工业机器人/智能计算设备/数据采集传感器等认证制度 [6] -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认证体系 在操作系统/云计算/数据中心/物联网等领域提升认证供给水平 [6] - 推进网络关键设备认证和网络安全服务认证 推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探索零信任/区块链等可信数字化认证 [6] 智慧监管与数据应用 - 建设质量认证监管大数据中心 实现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促进监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7] - 运用多源数据为经营主体精准画像 强化风险研判与预测预警 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穿透式监管 [7] - 健全全国统一质量认证数字化管理平台 探索基于大数据的质量预测和追溯 鼓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7] 发展生态建设 - 落实现行优惠奖励政策 统筹支持质量认证数字化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制定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 [7] - 加快数字化认证方案/实施流程/数据格式等方面标准研究 完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7] - 强化国际组织工作机制对接 鼓励认证机构探索数字化国际互认合作项目 [7]
金融支持制造业也要防"内卷"
经济日报· 2025-08-08 18:38
核心观点 - 七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 目标到2027年基本成熟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 强调分类施策和有扶有控原则以避免内卷式竞争 [1] - 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征 需大规模长期限资金支持 例如智能工厂产线改造成本为传统产线数倍 工业软件算法研发周期长达数年 [1] - 金融支持需解决技术研发高风险性 产业化落地不确定性 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通过优化政策工具和引入耐心资本破解资金瓶颈 [2] 金融支持难点 - 技术研发存在高风险和不确定性 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落地的死亡谷阶段面临技术失败市场接受度不足迭代速度超预期等风险 [2] - 量子计算芯片制造等领域需10年以上持续投入 与金融体系追求风险可控稳健回报的审慎性原则存在天然冲突 [2] - 作为创新主力军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 [2] 解决方案与政策工具 - 采用数据信用加物的信用模式解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 - 健全中西部产业转移金融支持 推进跨境服务便利化以解决资源配置不均问题 [2] - 通过单列信贷计划培养复合型人才保持制造业合理投入比重并提升金融服务精度 [2] 分类施策原则 - 针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新兴产业匹配风险投资股权融资 传统产业提供中长期技改贷款 [3] - 避免对新兴产业过度追捧造成资金短期涌入催生泡沫 防止对传统产业支持不足延缓升级步伐削弱产业链韧性 [3] 有扶有控导向 - 限制对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项目的资金供给 将金融资源引向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品牌塑造等关键环节 [3] -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产品恶性价格战资源过度集中等内卷式竞争 推动产业从成本竞争向技术品牌竞争转变 [3] 国际竞争背景 - 全球制造业处于深度调整与变革期 美欧等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 新兴经济体加快工业化进程 [4] - 金融活水需流向技术攻坚产业升级关键之处 以凝聚产业竞争力与金融支持力 锻造中国制造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4]
中经评论:金融支持制造业也要防“内卷”
经济日报· 2025-08-08 08:00
金融支持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成熟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1] - 政策要求坚持分类施策和有扶有控原则 防止"内卷式"竞争 推动制造业由大向强发展[1] - 通过优化政策工具、引入耐心资本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瓶颈 采用"数据信用+物的信用"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 新型工业化特征 - 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鲜明特征[1] - 智能工厂产线改造成本是传统产线的几倍 工业软件核心算法研发周期长达数年且技术路线迭代风险极高[1] - 量子计算、芯片制造等领域需要10年以上持续投入 与金融体系追求风险可控的审慎性原则存在天然冲突[2] 金融支持难点 - 技术研发存在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落地的"死亡谷"阶段 面临技术失败、市场接受度不足等高风险[2] - 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2] - 金融资源配置不均问题需要通过健全中西部产业转移金融支持和推进跨境服务便利化来解决[2] 分类施策方案 - 针对不同产业特点设计差异化产品与服务 新兴产业匹配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 传统产业提供中长期技改贷款[3] - 避免对新兴产业过度追捧造成资金短期涌入催生泡沫 同时防止对传统产业支持不足削弱产业链韧性[3] - 通过单列信贷计划和培养复合型人才保持制造业合理投入比重并提升金融服务精度[2] 产业发展导向 - 限制对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项目的资金供给 将金融资源引向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塑造等关键环节[3] -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产品恶性价格战和资源过度集中等"内卷式"竞争现象[3] - 推动产业从成本竞争向技术、品牌竞争转变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实现向中高端跃升[3]
金融支持制造业也要防“内卷”
经济日报· 2025-08-08 07:04
新型工业化金融支持政策 - 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目标到2027年基本建成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成熟金融体系 [1] - 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征,尤其在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数字基建等领域需大规模长期资金支持 [1] - 智能工厂产线改造成本为传统产线的数倍,工业软件核心算法研发周期长达数年且技术迭代风险极高 [1] 金融支持实践难点 - 技术研发存在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的"死亡谷"阶段面临技术失败、市场接受度不足等风险 [2] - 量子计算、芯片制造等领域需10年以上持续投入,与金融体系追求稳健回报的审慎性原则存在冲突 [2] - 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面临更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 政策解决方案 - 优化政策工具引入耐心资本以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瓶颈 [2] - 采用"数据信用+物的信用"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 - 健全中西部产业转移金融支持并推进跨境服务便利化以优化资源配置 [2] 分类施策原则 - 新兴产业需匹配风险投资、股权融资,传统产业需提供中长期技改贷款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3] - 避免对新兴产业过度追捧导致泡沫,或对传统产业支持不足延缓升级步伐 [3] - 差异化产品与服务设计需考虑产业生命周期、技术成熟度和市场需求差异 [3] 产业升级路径 - 限制对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项目的资金供给,引导资源流向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等关键环节 [3] -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价格战,推动产业从成本竞争向技术品牌竞争转变 [3] -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以实现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跃升 [3] 国际竞争背景 - 全球制造业深度调整期需避免内卷,将金融资源聚焦技术攻坚和产业升级关键领域 [4] - 美欧推动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加速工业化,需锻造中国制造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 [4]
香港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新型工业化助力创科企业落户香港 为创科生态圈注入新动力
智通财经· 2025-05-20 17:37
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 - 香港政府通过资助计划支持企业进行智能生产,并积极吸纳创科人才以满足企业升级转型需求 [1] - 2023年香港制造及新型工业产业增加价值达768亿港元,同比增长7.6%,占香港生产总值2.6% [1] - 政府预留1亿港元推出"制造及生产线升级支援先导计划",按1:2配对比例资助400家企业,每家最高25万港元 [1] 创科企业合作与生态圈建设 - 香港吸引海内外创科企业落户,截至2025年4月已与200家企业洽谈合作 [2] - 香港新型工业发展联盟于2025年3月成立,整合政产学研投资源 [2] - 政府筹备设立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投资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