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壳电池

搜索文档
钢壳电池产业趋势确定,重点标的 -珠海冠宇联赢激光豪鹏科技
2025-07-03 23:2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钢壳电池行业 - **公司**:联赢激光、珠海冠宇、豪鹏科技、苹果、三星、小米、比亚迪、ATL、赛力斯、吉利、广汽、奇瑞智界、特斯拉、大疆、斯堪尼亚斯、通用、奔驰、捷豹、惠普、戴尔、华硕、荣耀、中兴、Meta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钢壳电池产业趋势 - **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钢壳电池在苹果和三星等电子产品中逐渐应用,苹果已在 Pro 系列用钢壳电池,计划推广到更多机型,2027 年面向欧盟市场产品达可回收标准;三星计划在新款 SS26 机型采用 [2]。 - **优势**:相比铝塑膜软包,钢壳电池散热好、强度高、结构灵活,可提升手机续航、安全性及设计创新 [1][3][4]。 - **采用驱动力**:环保法案要求、提升产品性能、设计创新 [5]。 产业链核心标的公司情况 - **联赢激光**:苹果独家供应商,在钢壳电池激光焊接领域领先,预计 2025 年消费电子新签订单 12 - 15 亿元,2026 年超 18 亿元;2025 年整体新签订单预计 45 亿元,利润约 3 亿,2026 年利润可能达 5 亿 [1][9][15]。 - **珠海冠宇**:苹果钢壳电池市场份额快速提升,2025 年占比超 20%,2026 年接近 40%;2025 年来自苹果收入约 35 亿元,2026 年可达 50 亿元;2025 年消费电子营收预计 125 亿元,利润 9 - 10 亿,2026 年营收 160 亿以上,利润超 15 亿;2025 年动储业务启停营收预计 20 亿,亏损控制在 2 亿内,2026 年营收展望 30 亿左右,亏损控制在 1 亿内 [1][16][17][18][19]。 - **豪鹏科技**:在 AI 眼镜等可穿戴设备领域重要,受益海外品牌新品发布及国内 AI 眼镜采用钢壳电池;2025 年营收预计超 60 亿,利润 2.51 亿,未来几年利润率预期 7% - 8%,市值有望达 100 亿以上 [1][22][23]。 市场需求情况 - **苹果需求**:2026 年新机型采用钢壳电池,带动联赢激光订单增长;苹果每年约 2 亿部手机需约 57 - 58 条产线,总订单接近 20 亿元;非手机类产品 2024 年销量 1.9 亿台,若用钢壳电池将带来 20 亿需求增量 [9][11][12]。 - **非苹果品牌需求**:小米和三星计划采用,剔除苹果销量后其余市场约 10 亿部,五六成可能转向钢壳电池,对应 200 条产线,总价值 40 - 48 亿元 [1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钢壳电池技术更新**:从有法兰方案转向无法兰方案需重新采购设备,苹果推进异形叠层电池和消费级固态电池研发,预计 2027 年左右小批量生产 [10]。 - **珠海冠宇消费电子业务变化**:消费电子领域回暖,二季度出货量 1.2 亿支,单月排产近 5000 万支;2025 年除苹果外比亚迪等有增量贡献,Pack 模式比例提升;在安卓手机领域稳定供应多家厂商,全球手机电池市场份额预计 12% - 14% [17]。 - **豪鹏科技业绩恢复因素**:净利率修复良好,费用端影响消退,营收压力缓解,产能稼动率预计提升,各领域客户贡献营收增量 [20][21][22]。
联赢激光(688518):3C业务持续增长、动力锂电逐步修复,激光焊接设备龙头多点开花
东吴证券· 2025-06-17 19:3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1][7][1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国内动力锂电重启扩产,联赢激光作为国内锂电激光设备龙头,与头部锂电客户深度绑定,有望充分受益 [7][10] - 固态电池采用钢壳封装,对激光装配设备需求增加,联赢激光有望受益 [7][11] - 高毛利非锂电订单放量,2024年IT消费电子业务毛利率高,非锂电业务占比提升,未来有望增强公司盈利质量 [7][13] - 平台化技术构筑新增长曲线,公司开拓大钢壳电池、泛半导体等新业务领域,打造新增长点 [7][14] 各部分总结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9亿、4.5亿、6.1亿元,对应PE分别为21、13、10倍 [7][15] - 2023 - 2027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5.12亿、31.5亿、34.17亿、44.41亿、53.74亿元,同比分别为24.44%、-10.33%、8.50%、29.96%、21.01% [1] - 2023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629亿、1.6553亿、2.9048亿、4.482亿、6.1415亿元,同比分别为7.24%、-42.18%、75.48%、54.30%、37.03% [1] 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营收31.5亿元,同比-10.3%,动力及储能电池营收22.5亿元,同比-23.8%,IT消费电子营收5.5亿元,同比+262.0%,汽车及五金营收1.9亿元,同比-16.2%;归母净利润1.7亿元,同比-42.2%,受下游锂电行业扩产放缓及计提1.3亿元减值准备影响 [8] - 2025Q1单季营收8.7亿元,同比+19.5%,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比+65.1%;截至2025Q1末,存货20.8亿元,同比-13.2%,合同负债13.0亿元,同比-17.8%;单季毛利率26.0%,同比-3.2pct,环比-2.0pct,销售净利率5.2%,同比+1.4pct,环比-2.0pct,净利率同比上升有望继续修复 [9] 市场与基础数据 - 收盘价17.88元,一年最低/最高价11.20/22.79元,市净率1.91倍,流通A股市值和总市值均为6102.89百万元 [5] - 每股净资产9.36元,资产负债率56.11%,总股本和流通A股均为341.33百万股 [6] 新业务领域拓展 - 大钢壳电池用于高端车型及新能源重卡,设备价值量高,假设每年新能源重卡出货100万辆,电动化率达40%+,对应装配设备需求将突破25亿元 [7][14] - 半导体子公司为光通信、IGBT、泵浦源行业推出贴片机和检测设备对标海外龙头 [7][14] - 光伏子公司聚焦高效太阳电池端装备环节,开发成套自动化设备 [7][14] 财务预测表 - 包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重要财务与估值指标的预测数据,如2024 - 2027年资产总计分别为7045、8386、9808、11126百万元等 [17]
恒铭达20250513
2025-05-13 23:1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消费电子、通信、新能源 [2][3][12] - 公司:恒铭达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核心竞争优势 - 关税缓和对其影响较小,且能修复行业情绪 [3] - 在消费电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是北美大客户核心供应商,单机 ASP 有望提升至 10 美元以上,新技术将提升需求和价值量 [2][3] - 通过收购华阳通进入通信行业,在 AI 算力通信领域领先,金属架构和散热方面优势显著 [2][3] - 高增长、低估值,2025 年 PE 倍数约为十倍左右,2026 年可能降至个位数 [3] 公司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 - 2011 年成立,2015 年成为苹果合格供应商,2018 年列为苹果全球 200 家核心供应商之一,2020 年布局通信、新能源领域 [5] - 产业基地分布在昆山、惠州、越南北宁等地,治理结构偏向家族企业 [5] - 收入快速增长,2024 年营业收入接近 25 亿,同比增长 37%,19 - 24 年复合增速约 34%;归母净利润显著修复,2024 年约 4.6 亿,同比增长 62%;毛利率 32%,净利润率 18%,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5] 消费电子行业发展趋势及对上游供应商影响 - 发展主线为产品升级迭代和端侧 AI 提升,新技术带来结构性机会,端侧 AI 推动零部件需求增加 [2][6] - 2024 年全球手机出货量约 12.23 亿部,同比增长 7%;中国大陆市场出货量 2.85 亿部,同比增长 4.4%;苹果超越三星成全球出货量第一,占比 67%;个人电脑市场每年销量过亿,苹果 16 Pro Max 物料成本增加 30 美元,上游供应链受益 [2][7] 全球 PC 市场情况 - 2024 年全球 PC 市场止跌回稳,出货量约 2.63 亿台,同比增长不到 1%;中国 PC 市场 2024 年下滑;积压换机需求预计 2025 年释放,第三方预期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有个位数增长 [8] AI 技术对消费电子行业影响 - 端侧 AI 全面推广是消费电子长期增长重要驱动力,未来是混合架构,端侧部署 AI 有望带动终端更新换代和换机潮 [9][10] 公司各领域发展情况 - 消费电子领域:产品多样,2024 年收入约 21 亿元创历史新高,18 - 24 年复合增速约 27%,下游覆盖多领域,受益于 AI 终端发展 [11] - 通信和新能源领域:通过子公司开展业务,2024 年通信业务收入 3.9 亿元,同比增长 50% [12] 公司与主要客户合作情况 - 消费电子业务产品应用于苹果、华为、小米等,是苹果重要核心供应商;通信业务子公司客户包括华为、富士康、小鹏等,是华为无线 3G 主力和金牌供应商;2024 年前五大客户占比 72% [13] 公司研发投入及产能扩展情况 - 研发投入逐年增加,2019 - 2024 年从 3000 多万提升至 1.13 亿元,五年复合增速约 30%,研发团队人数占比 11.84% [14] - 定增扩充惠州基地产能,新产能预计新增 441.2 万件套,不含税年收入预计可达 26.09 亿元 [3][14] 公司盈利预测及估值 -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分别为 39.82 亿、58.73 亿和 72.6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60.18%、47.46%和 23.7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7.21 亿、9.19 亿和 11.35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57.82%、27.51%和 23.49% [15] - 2025 年盈利要求约 7 亿元,对应 2025 年归母净利润给予 16 倍 PE 目标价 45 元左右 [1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面临头部客户依赖、行业竞争加剧、贸易摩擦与关税等风险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