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功能安全(SOTIF)指数
搜索文档
深耕技术与场景 安全为基向未来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侧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8 10:00
产业发展阶段与战略定位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 [2] - 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备三大竞争优势: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服务需求、产业链协同创新及基础设施优势、清晰的国家战略与系统的政策体系 [3] - 工信部将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4] 技术创新与关键突破 - 工信部将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 [4] - "车路云一体化"是保障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行驶的重要手段,中国在全球率先提出并践行这一技术路线 [5] - 信息通信行业需构建"泛在接入、能力协同、安全可信"的立体化网络体系,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6] - 梳理提炼出最具推广价值的"车路云一体化"十大功能场景,包括交通信号灯信息服务、协同式自动紧急避撞等 [4] 产业挑战与协同倡议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面临三大挑战: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重复建设、标准不一等问题制约产业效能;L3及以上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的商业闭环仍有待打通 [7] - 倡议推动政策协同,加快L3自动驾驶责任边界的界定,统一"车路云一体化"标准 [8] - 倡议深化技术共享,建立行业级自动驾驶数据池、测试资源平台,推动核心关键技术联合研发 [8] 未来汽车形态与安全发展 - 具身智能体是未来汽车的主要形态,具有自主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共情、人车路网云芯深度融合三方面新特点 [8] - 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底线与核心,用户对安全性的关注愈发强烈 [9] -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强制性国标的制定是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契机,该标准可能成为国际上最先进、最严格的同类技术标准 [11][12] - 智能驾驶行业正进入深刻反思期与规范建设期,车辆的绝大部分行程有望由L3、L4自动驾驶实现,这在2030年之后可能快速普及 [11]
2025世界智能安全大会解析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难点与解题思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22 09:15
大会概况 - 2025世界智能安全大会(ISC 2025)在西安举办,会期三天,旨在促进全球自动驾驶安全科技的交流与合作 [1] - 大会围绕预期功能安全、测试评价、网联协同驾驶、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关键主题展开探讨 [1] - 目标是为自动驾驶安全解决方案搭建沟通桥梁,推动技术发展与应用,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1] 自动驾驶安全挑战与评估体系 - 自动驾驶事故逐年上升,面临操作设计域碎片化、行驶安全不确定性及长尾问题等严峻挑战 [3]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提出预期功能安全指数1.0,旨在建立科学可量化的评估范式,覆盖功能激活、运行到退出的全流程 [3] - 该指数核心目标是证明“已知的风险已可控,未知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且被积极探寻”,并希望为联合国正在起草的ADS安全法规提供支撑 [3] - 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可靠性面临挑战,因汽车事故风险案例难以覆盖所有场景,导致风险验证不完整 [4] - 需建立识别未知风险的机制,包括对AI系统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分析,并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以实现安全与合规的动态平衡 [4] 行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支持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迅猛,上半年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达到62.1%,L3/L4级自动驾驶准入与测试试点稳步推进 [5] - 面对安全挑战,需完善顶层设计,推动政策法规研制,加强安全测试评价技术研究及全球产业生态协同合作 [5] - 陕西省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形成特色发展路径,实现了L4级智能重卡跨境运营、车规级安全芯片自主研发突破,并率先在全国实现全域开放商业化试点 [6] - FISITA已成立智能安全工作组,积极推进弱势道路使用者保护相关研究与白皮书制定工作 [6] 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体系 -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需从消费互联网的附加式防护,转向保证可量化设计、可验证度量的一体化安全质量 [8] - 新技术的落地应用需以复杂的试验、测试和检测技术为前提,完整的道路交通检测技术体系将助力攻克智能交通关键技术难题 [9] - 可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反应、适应与协同机制,构建旨在实现“零死亡”愿景的交通免疫系统 [10] - 基于城市免疫学九项原则可指导人、车与城市的深度协同,提升交通系统的韧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10] 国际合作与现存问题 - 全球缺乏统一的自动驾驶安全标准、责任认定框架和测试规范,导致跨区域部署困难和企业投资犹豫 [9] - 现有道路、通信网络和能源系统无法支持大规模自动驾驶运行,尤其在农村或边缘地区 [9] - 车联网通信协议和数据共享平台尚未成熟,自动驾驶系统难以处理罕见但致命的极端场景 [9] - FISITA主席欢迎全球专家参与智能安全领域交流合作,期待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加强合作共促可持续发展 [6]
绘制自动驾驶“零事故”的安全线路图
科技日报· 2025-09-16 07:32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达到62.1%,L3/L4级自动驾驶的准入及测试试点正在稳步推进 [4] - 陕西省以商用车智能化场景应用为突破,着力开展车规级安全芯片的自主研发,并实现L4级智能重卡的跨境运营,率先在全域开放商业化试点 [4] 自动驾驶安全挑战与目标 - 自动驾驶系统导致的交通安全事故暴露出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过程中的安全痛点 [1] - 行业终极目标是实现自动驾驶“零交通事故”,可借鉴汽车排放实现“近零排放”的演进路径 [2] - 自动驾驶事故大多由现实中罕见的突发状况引发,因人工智能在训练过程中缺乏此类场景 [3] 安全测试与评价体系 - 清华大学团队自2020年起与长安汽车、一汽集团等单位合作,已形成包含环境干扰、交通扰动、控制干扰等在内的100类场景清单及测评标准 [2] - 团队开发了预期功能安全指数,该指数目前已应用于企业及第三方机构的评价规程中 [2] - 为训练AI应对极端状况,团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模拟极端突发状况的实验室 [3] - 随着L3级准入的开展,该评价体系有望被采纳为中国市场准入标准,并为联合国正在起草的ADS安全法规贡献中国方案 [3] 安全保障技术发展 - 需推动适配政策法规研制,加强安全测试评价技术研究,构建全球协作的产业生态以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4] - 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需从当前互联网附加式防护模式,转向通过创新网络“构造”确保车联网内生安全,相关技术已在L3级汽车中开展实测 [4] - 从车端、路端到车路一体化的完整道路交通检测技术体系将推动智能交通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