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投资骗局
搜索文档
“淘金”火热但有人血本无归!警惕三种黄金骗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11:21
(原标题:"淘金"火热但有人血本无归!警惕三种黄金骗局) 主播:庞成 本期文案:张欣 刘晴 视频制作:王淑美 黄金的火热不仅激发了大家的投资热情,也让一些骗子动起了歪心思。最近一段时间,多地接连出现涉 及黄金的诈骗案,北京、江西、湖南等多地政府密集发布风险提示,指出黄金投资骗局已进入高发期。 本期飞钱说梳理了最为猖獗的三种黄金骗局,快来看看吧。 出品:飞钱说工作室 栏目统筹:耿雁冰 栏目策划:杨希 编辑:杨希 视频指导:曾婷芳 设计:王冰 ...
“淘金热”变“吞金坑”——多地通报黄金托管骗局,投资者需提高警惕
搜狐财经· 2025-10-27 18:46
综述: 2025年国际金价持续上涨,黄金投资热度高涨。然而,不法分子借"黄金保值"之名,通过"黄金托 管""延期交付""虚拟投资"等新型骗局,诱骗公众投入资金,最终导致巨额损失。北京市丰台区、江苏 省公安厅、江西省高安市等多地政府已发布风险提示,呼吁公众提高警惕远离非法金融活动。 一、"黄金投资"骗局的典型手法 1、"存金生息"骗局 操作方式:黄金珠宝店以"存金生息"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购买黄金后不提取实物,承诺每月支付高额利 息(0.5%-1%)或到期返还黄金并赠送金饰。 案例:2015-2022年,青岛金某金行贵金属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刘某香、李某通过电话推销、宣传单等 方式,承诺每月0.5%至1%的高额利息,诱骗公众在不提取实物黄金的情况下参与"投资",非法吸收公 众资金4亿元,最终造成2亿余元损失,主犯被判无期徒刑。 2、"租赁返利"骗局 操作方式:消费者购买黄金后,与关联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约定由租赁方定期支付"租金回报",到期 后可续约或返还黄金。实际上并无真实黄金交易,资金链依赖"借新还旧",本质是庞氏骗局。 风险提示:高安市在《关于警惕黄金经营领域非法金融活动的风险提示》指出,此类骗局中黄金珠宝 ...
多地预警黄金投资骗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22:03
黄金价格表现 - 国际金价延续涨势,伦敦现货黄金价格于10月17日午后突破4350美元/盎司,年初至今涨幅已超过66% [1] 黄金投资骗局类型 - 黄金托管骗局:黄金珠宝店以“存金生息”、“保本炒金”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购买黄金后不提取实物,承诺支付高额利息或到期返还黄金及赠品,但往往不具备托管资质或本质为借新还旧的骗局 [6] - 租赁返利骗局:黄金珠宝公司诱导消费者购买黄金后不提取实物,转而与关联的租赁公司签订租赁合同,承诺固定租金回报,但并无真实黄金交易,属于典型的“庞氏骗局” [6] - 虚拟投资骗局:不法分子设立虚假黄金交易平台或伪造投资产品,以“高回报、稳赚不赔”为话术,通过后台操控数据制造盈利假象,骗取资金后卷款跑路 [7] 典型诈骗案例 - 山东青岛金某金行贵金属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刘某香及其女儿李某,在无金融业务资质情况下,以经营“黄金延期交付”为名,承诺每月0.5%至1%的高额利息,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累计超过4亿元,造成集资参与人实际损失逾2亿元 [9] - 该案经法院审理,刘某香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30万元 [9] 合法投资渠道与风险防范 -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黄金资产管理业务仅限银行、证券、期货等持牌金融机构开展,且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黄金珠宝店等无权开展此类业务 [7] - 国内合法黄金投资渠道包括:在正规金店或银行购买实物黄金、在银行购买黄金积存产品、在证券账户或银行购买黄金ETF、通过期货公司等正规渠道购买黄金期货合约 [11] - 投资者应核实机构资质,理性看待收益,警惕“保本高息”、“稳赚不赔”等承诺,并对“黄金延期交付”、“托管生息”等创新模式保持高度警惕 [11]
多地预警黄金投资骗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21:35
黄金市场行情与风险背景 - 国际金价延续涨势,伦敦现货黄金价格突破4350美元/盎司,年初至今涨幅超过66% [1] - 金价上涨受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及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推升避险需求等因素支撑 [1] - 金价持续攀升背景下,借黄金投资名义进行的诈骗案件同步攀升 [2] 典型黄金投资骗局模式 - 黄金托管骗局:以“存金生息”、“保本炒金”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购买黄金后不提取实物,由金店提供托管服务并承诺高额利息或赠品,但金店往往不具备托管资质,本质是借新还旧的骗局 [6] - 租赁返利骗局:诱导消费者购买黄金后不提取实物,转而与关联租赁公司签订租赁合同,承诺定期支付固定租金回报,实际上并无真实黄金交易,属于“庞氏骗局” [6] - 虚拟投资骗局:通过设立虚假黄金交易平台、伪造黄金投资产品,利用“高回报、稳赚不赔”话术吸引投资者,后台操控数据制造盈利假象,骗取资金后卷款跑路 [7] 重大案例判决结果 - 山东青岛金某金行贵金属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刘某香及其女儿李某,在无金融业务资质情况下,以经营“黄金延期交付”为名,承诺每月0.5%至1%的高额利息,非法吸收公众资金累计超过4亿元 [10] - 所募资金大部分用于支付前期投资者本息以维持骗局,集资参与人实际损失逾2亿元 [10] - 刘某香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30万元 [10] 合法投资渠道与资质核实 - 核实机构资质需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查询金融业务许可,警惕金店自行宣传的“托管服务” [12] - 国内合法黄金投资渠道仅限四类:在正规金店或银行购买实物黄金、在银行购买黄金积存产品、在证券账户或银行购买黄金ETF、通过期货公司等正规渠道购买黄金期货合约 [12] - 黄金资产管理业务仅限银行、证券、期货等持牌金融机构开展,且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7]
金价狂飙,多地预警托管、虚拟投资等骗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6:09
金价市场表现 - 国际金价延续涨势,伦敦现货黄金价格突破4350美元/盎司,年初至今涨幅超过66% [2] - 金价上涨受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及全球贸易紧张局势推升避险需求等因素支撑 [2] 黄金投资骗局类型 - 黄金托管骗局:黄金珠宝店以“存金生息”、“保本炒金”为噱头诱导消费者不提取实物黄金,承诺每月给付高额利息或到期返还黄金及赠品,但往往不具备托管资质或本质是借新还旧的骗局 [4] - 租赁返利骗局:诱导消费者购买黄金后不提取实物,与关联租赁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固定租金回报,但无真实黄金交易,属于通过借新还旧维持资金链的庞氏骗局 [4] - 虚拟投资骗局:不法分子设立虚假黄金交易平台或伪造投资产品,利用“高回报、稳赚不赔”话术吸引投资者,通过后台操控数据制造盈利假象,最终卷款跑路 [5] 典型骗局案例 - 山东青岛金某金行贵金属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刘某香及其女儿李某,在无金融业务资质下以经营“黄金延期交付”为名,承诺每月0.5%至1%的高额利息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6] - 该公司非法吸收资金累计超过4亿元,大部分用于支付前期投资者本息以维持骗局,集资参与人实际损失逾2亿元,主犯被判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6] 合法投资渠道与风险提示 - 合法黄金投资渠道包括在正规金店或银行购买实物黄金、在银行购买黄金积存产品、在证券账户或银行购买黄金ETF、以及通过期货公司购买黄金期货合约 [7] -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黄金资产管理业务仅限银行、证券、期货等持牌金融机构开展,且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黄金珠宝店等无权开展此类业务 [5] - 投资者应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核实机构资质,理性看待收益,警惕“保本高息”、“稳赚不赔”等承诺 [7]
又一投资机构“提桶跑路”,永坤黄金爆雷!总部已经人去楼空
搜狐财经· 2025-06-28 02:40
黄金市场投资热潮 - 国内投资者前三个月购买124吨金条和金币,同比增长12%,远超其他国家 [1] - 散户投资者推动金价屡创新高,国内"黄金热"远超其他经济体 [2][6] - 房地产和股市低迷促使投资者转向黄金,成为近乎唯一稳定投资渠道 [7][8] 永坤黄金事件分析 - 永坤黄金突然冻结账户、关闭门店,总部人去楼空,涉及数千名投资者 [3][5] - 公司提供虚假黄金存放凭证,承诺原价回购和9%年化收益率,实际未在银行存放黄金 [12][14] - 投资者案例:李女士投入40万元(含信用卡追加15万),山东家庭投入140万元积蓄 [5][15] 行业模式与风险 - 线上平台结合实体金店模式吸引投资者,曾与工行合作销售黄金支撑产品 [11] - 公司承诺"稳赚不赔"的条款本质违规,利用人性贪婪设计骗局 [14][17] - 黄金投资需警惕过高回报承诺,实物持有才是保值前提 [16][17] 市场格局变化 - 国内投资者改变全球金条市场格局,黄金基金和零售行业蓬勃发展 [9][10] - 地缘政治(俄乌冲突、关税政策)和经济动荡进一步推高黄金需求 [6]
央视曝黄金骗局,23家金店出事,涉案金额巨大,许多百姓上当受骗
搜狐财经· 2025-06-11 16:20
永坤黄金业务模式 - 公司推出黄金托管业务,客户购买黄金后不提取实物,由公司托管并承诺年化利率6.5%-10%,到期可回收[7][9] - 线上业务通过"永坤商城"小程序提供黄金预定服务,支持价格波动保本退款及积分兑换[13][15][16] - "超级金店"业务允许1克起投的攒金计划,提供一年保价和原价回购服务[21] - 采用多级分销模式,客户缴纳1万元可成为"掌柜"并获得佣金,推荐他人购买可获额外返利[23][25] 爆雷事件概况 - 2025年5月20日起公司23家门店突然关闭,所有提现、兑换业务中止,涉及金额估计超40亿元[4][28][30][32] - 客户发现托管黄金从未实物交割,合同条款规定提前取金需支付5%保管费[11][30] - 公司提供的财产保险仅覆盖火灾、地震等意外损失,不涉及欺诈行为[32][33] 投资者特征 - 主要客户群体为浙江本地投资者,部分投入家庭全部积蓄[2][36] - 高息承诺吸引客户持续追加投资,多数人未实际获得收益[28][36] 监管与舆论反应 - 事件已被警方立案调查,央视等权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34][35] - 保险核查显示公司声称黄金库存价值41亿元,但实际保管情况存疑[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