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芯片

搜索文档
2D晶体管,加速到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二维半导体技术突破 - 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等芯片巨头认为硅晶体管将被厚度仅几个原子的二维半导体取代,但普遍预计这一技术需十多年才能成熟 [3] - 初创公司CDimension开发出可在硅上低温(约200°C)生长二硫化钼(MoS₂)的工艺,避免损坏底层硅电路,并宣称该技术可将商业化时间缩短一半 [3][4] - CDimension的专有工具解决了晶圆级均匀性、器件可靠性及与硅工艺兼容性等关键问题,CEO称二维半导体已具备工业化条件 [3] 技术工艺细节 - CDimension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能在300毫米晶圆上生长单层MoS₂,温度仅200°C(传统方法需1000°C),支持直接在硅芯片上集成 [4] - 公司提供两种服务模式:1)向客户提供预生长二维材料的晶圆;2)在客户加工好的硅晶圆上生长二维材料并返送,实现硅与二维器件的多层集成 [4] - 低温合成技术可生产堆叠通道MoS₂晶体管,性能预测可满足未来10A(1纳米)节点的功耗、性能和面积要求 [4] 性能优势与应用潜力 - 二维晶体管厚度仅0.6纳米,工作电压为硅器件一半,动态功耗显著降低;带隙是硅的两倍多,静态功耗仅为硅器件的千分之一 [5] - 除n型MoS₂外,公司还提供p型二硒化钨和二维绝缘膜六方氮化硼,为未来CMOS芯片提供完整技术组合 [5] - 首个工业化应用可能是"硅+二维材料"的混合集成,后续或扩展至高度可扩展的逻辑器件 [4]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在2024年IEEE会议上展示了用MoS₂等二维半导体替代硅纳米片的研究,与CDimension技术方向一致 [4] - 麻省理工学院团队验证了低温合成堆叠通道晶体管的可行性,CDimension战略顾问Tomás Palacios参与相关研究 [4]
Soitec and PSMC collaborate on ultra-thin TLT technology for nm-scale 3D stacking
Globenewswire· 2025-06-03 14:00
文章核心观点 Soitec与PSMC宣布战略协作,共同推进超薄TLT技术用于纳米级3D堆叠,该技术可实现更强大、紧凑和节能的芯片设计,双方合作将为下一代半导体创新奠定基础 [1][2][3] 合作内容 - Soitec将向PSMC供应含释放层的300mm基板,支持先进3D芯片堆叠的新演示,这是Soitec TLT技术首次公开宣布 [2] - 合作基于法台在AI和其他半导体相关领域的现有合作倡议 [7] 技术优势 - TLT技术可实现下一代半导体设计,使芯片更强大、紧凑和节能,应用范围广泛 [3] - 新的基板堆叠可实现超薄晶体管层高速转移到不同类型晶圆,是异构集成的关键要求 [4] - 堆叠过程可垂直构建多个晶体管层,支持3D晶体管架构 [5] - TLT基板利用Smart Cut™技术和红外激光释放处理,能形成5nm - 1µm的超薄半导体层,且激光处理可无损转移超薄层 [6] 双方表态 - Soitec首席技术官表示合作体现双方推动3D集成边界、支持全球向高效紧凑计算架构转变的共同承诺 [4] - PSMC首席技术官称合作中PSMC利用Soitec先进基板技术展示创新晶圆堆叠集成工艺,将3D技术从芯片级堆叠扩展到晶体管级堆叠,显著减少堆叠晶圆厚度 [4] 公司介绍 Soitec - 全球创新半导体材料领导者,30多年来开发前沿产品,兼顾技术性能和能源效率 [8] - 2024 - 2025财年销售额达0.9亿欧元,服务移动通信、汽车和工业、边缘和云AI三大战略市场 [8] - 拥有2300名来自50个不同国家的员工,在欧美亚设有工厂,拥有超4000项专利 [8] PSMC - 全球第七大纯晶圆代工厂,在台湾有四个12英寸和两个8英寸晶圆厂,年产能超210万片12英寸等效晶圆 [11] - 1994年成立,从DRAM制造成功转型为内存和逻辑芯片的先进代工厂服务 [11] - 在全球半导体ESG评估中排名第七,展现出强大的治理和环境承诺 [11] - 2024年5月,台湾铜锣科学园区新12英寸晶圆厂投产,计划年产能120万片,采用先进28nm和晶圆堆叠技术 [11]
三巨头竞逐3D芯片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6 08:57
3D-IC技术竞争格局 - 英特尔、台积电和三星代工厂正在竞相提供完整的3D-IC基础组件,以实现未来几年内性能大幅提升和功耗最小化[1] - 3D-IC实现需要新材料、更薄基板处理、背面供电方案、桥接器技术、多芯片通信接口标准和新互连技术[1] - 该技术还要求EDA工具、数字孪生、多物理场仿真等领域的重大变革,并在设计到制造流程中融入人工智能[1] 3D-IC发展驱动力 - ChatGPT推出和AI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了完整芯片堆叠技术的发展[1] - 分解SoC并采用先进封装成为趋势,小型功能芯片集比大型SoC良率更高且设计成本更低[4] - 内存墙问题成为关键挑战,HBM和SRAM结合成为解决方案,HBM4拥有2048个通道[4] 主要厂商技术路线 - 英特尔展示14A逻辑层直接堆叠在SRAM层上方的架构[5] - 台积电开发面对面集成技术,互连间距从9微米缩小至5微米以下[8] - 三星计划从2027年开始在SF2P上堆叠SF1.4芯片[11] - 台积电A14节点速度提升15%,功耗降低30%,逻辑密度提升1.23倍[23] 散热挑战与解决方案 - 散热是3D-IC最大挑战,可能导致芯片堆叠破裂[14] - 解决方案包括导热通孔、蒸汽帽、微流体技术、热界面材料和浸没冷却[12][13] - 背面供电技术成为关键,英特尔PowerVia、台积电Super Power Rail和三星SF2Z分别在不同节点推出[14] 光互连技术 - 共封装光学器件被纳入主要代工厂发展规划,光传输数据更快且功耗更低[15] - 光互连面临波导设计挑战,不能有直角且需要光滑表面[16] - 英特尔指出光纤技术允许太比特级带宽在机架间传输,正发展直接连接计算集群的方案[19] 未来应用场景 - 初期应用集中在AI数据中心,未来可能扩展至增强现实眼镜和人形机器人[27] - 人形机器人需要大量硅片支持AI能力、传感能力和功率输出[28] - 汽车自动驾驶被视为机器人发展的第一步,需要先进硅片支持[28] 行业挑战与机遇 - 3D-IC是将晶体管数量扩展到数千亿乃至数万亿的唯一途径[26] - 更薄电介质和基板可能加速损坏,导致串扰和信号干扰问题[26] - 行业需要建立弹性、稳健、分布式先进节点硅片供应链[30]
这项技术,彻底改变3D芯片制造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13 11:45
3D半导体芯片对准技术突破 -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开发了一种新型3D半导体芯片对准方法,通过激光照射芯片上的同心超透镜生成全息图,实现纳米级精度对齐 [1] - 该技术有望显著降低2D芯片制造成本,支持3D光子和电子芯片开发,并推动紧凑型传感器技术商业化 [1] 传统对齐方式的局限性 - 现有方法依赖显微镜寻找芯片标记(如角或十字线)进行重叠对齐,但层间数百微米间隙导致重新聚焦时芯片移动,造成错位 [2][4] - 显微镜受衍射极限限制(约200纳米),无法满足3D芯片制造所需的更高精度要求 [4] 新技术核心优势 - 新方法在x/y轴测量误差低至0.017纳米,z轴误差仅0.134纳米,精度达到原子级别(1纳米以下) [6] - 采用非移动部件设计,通过激光穿透芯片上的超透镜标记生成干涉全息图,直接显示错位方向和程度 [6] 行业应用前景 - 技术可显著降低半导体设备制造成本,使小型初创公司更容易获得先进制造能力 [7] - 原理可扩展至位移传感器开发,用于测量压力、振动、热量、加速度等物理量转换的微小运动 [7] 技术实现原理 - 在芯片上嵌入同心超透镜标记,激光穿透时产生两幅干涉全息图,通过分析图像实现三维对齐检测 [6] - 计算机视觉系统可识别肉眼无法观测的亚纳米级误差(小于几纳米) [6]
3D芯片的时代,要来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14 08:53
3D-IC与小芯片技术发展现状 - 3D-IC和小芯片技术引发行业兴奋,但技术难度和成本限制其仅被少数公司采用,且这些公司尚未充分体验到异构集成或重用的优势 [1] - 十年前Marvell尝试创建多芯片组合架构以降低功耗和成本,但最终只有极少数公司具备开发能力 [1] - 6G无线通信等特定应用场景适合采用3D-IC技术,可实现天线阵列与处理电路的紧凑集成 [1] 技术驱动因素与挑战 - 摩尔定律显著放缓推动小芯片技术发展,通过封装更多硅片提升性能成为必要选择 [1] - 3D-IC技术优势包括性能提升、功耗降低和设计小型化,应用范围从移动设备延伸至AI、超级计算机和数据中心 [1] - 当前3D-IC使用者主要为垂直整合的大型公司,因其具备全流程设计能力和充足资金支持 [2][4] - 单片SoC面临掩模版限制和良率问题,当芯片尺寸过大时良率下降导致生产不经济 [5] - AI芯片需要更多SRAM但SRAM在5nm节点后停止缩放,3D堆叠可优化缓存层次结构 [6] 技术实现路径 - 3D-IC与PCB缩小的本质区别在于比较基线是单片芯片而非PCB,目标是将单片芯片分解 [4] - HBM成功案例展示将外部组件引入封装的价值,微凸块技术使裸片间通信带宽提升5个数量级 [4] - 不同组件可采用最佳工艺节点,仅将受益部分迁移至新节点,避免全盘重新设计 [6] - 混合键合技术能解决热挑战并提供高连接性/低功耗,但涉及硅片极薄化和精细铜键合 [7] 市场应用与经济性 - 数据中心和AI应用因高性能需求成为3D-IC主要采用者,其他行业仍在等待经济性改善 [7] - 移动客户对3D-IC持观望态度,5nm至2nm节点转换带来的性能提升有限而成本激增 [7] - 采用chiplet设计需多次流片和高额NRE投入,与单片方案相比初期成本门槛更高 [7] 技术瓶颈与创新方向 - HBM仍使用微凸块连接内存,供应商正在开发混合键合方案 [8] - 无PHY架构需晶圆级堆叠实现细粒度互连,但面临背面金属和I/O取出的技术挑战 [8] - 异构堆叠需解决新旧技术节点信号电平差异问题,数字IP集成在旧节点中空间受限 [8] - 芯片重复使用需尺寸匹配否则造成面积浪费,但允许不同制程(如5nm与3nm)组合 [8] 发展前景 - 3D-IC技术目前仍属昂贵选择,主要应用于数据中心AI领域,大众市场普及尚需时日 [9] - 需在接口标准、工具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才能超越垂直整合公司的应用范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