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半导体

搜索文档
超薄2D材料,挑战硅芯片极限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2 10:13
微电子小型化趋势 - 微电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尺寸缩小,以满足人工智能、智能设备等领域创新需求 [2]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通盖教授团队获应用材料公司资助,专注于开发更小、更节能的芯片技术 [2] - 应用材料公司作为美国最大半导体设备供应商,与高校合作推动微电子领域突破 [2] 二维半导体技术突破 - 二维半导体厚度仅几个原子,可突破硅技术限制,实现芯片速度、效率和小型化的跃升 [4] - 二维材料具有超薄、柔韧特性,支持芯片层叠设计,在更小空间集成更高处理能力 [4] - 团队开发原子级材料生长技术,通过精确控制实现高性能、低能耗的半导体制造 [4][6] 技术应用与产业影响 - 二维半导体可推动新型晶体管、柔性电子及光子计算等创新应用 [5] - 未来AI处理器功耗或超10千瓦(相当于1000个家用灯泡),该技术有望显著降低能耗 [5] - 技术商业化后可能实现可穿戴设备长续航、AI高速运算及数据中心能效提升 [5] 制造工艺创新 -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PLD)和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实现原子级材料生长 [6] - PLD通过激光爆破固体材料形成等离子体薄膜,PECVD利用低温化学反应构建层状结构 [6] - 研究目标包括提升材料性能、优化生长工艺及规模化生产可行性 [6] 产学研合作价值 - 项目直接解决行业关键挑战:平衡芯片先进制程扩展与功耗控制 [5][6]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通过应用材料公司资助,加速从概念到产业实施的转化 [6] - 研究成果可能引发全球微电子产业变革,推动更小、更快、更节能的设备发展 [6]
2D晶体管,加速到来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18 08:57
二维半导体技术突破 - 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等芯片巨头认为硅晶体管将被厚度仅几个原子的二维半导体取代,但普遍预计这一技术需十多年才能成熟 [3] - 初创公司CDimension开发出可在硅上低温(约200°C)生长二硫化钼(MoS₂)的工艺,避免损坏底层硅电路,并宣称该技术可将商业化时间缩短一半 [3][4] - CDimension的专有工具解决了晶圆级均匀性、器件可靠性及与硅工艺兼容性等关键问题,CEO称二维半导体已具备工业化条件 [3] 技术工艺细节 - CDimension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能在300毫米晶圆上生长单层MoS₂,温度仅200°C(传统方法需1000°C),支持直接在硅芯片上集成 [4] - 公司提供两种服务模式:1)向客户提供预生长二维材料的晶圆;2)在客户加工好的硅晶圆上生长二维材料并返送,实现硅与二维器件的多层集成 [4] - 低温合成技术可生产堆叠通道MoS₂晶体管,性能预测可满足未来10A(1纳米)节点的功耗、性能和面积要求 [4] 性能优势与应用潜力 - 二维晶体管厚度仅0.6纳米,工作电压为硅器件一半,动态功耗显著降低;带隙是硅的两倍多,静态功耗仅为硅器件的千分之一 [5] - 除n型MoS₂外,公司还提供p型二硒化钨和二维绝缘膜六方氮化硼,为未来CMOS芯片提供完整技术组合 [5] - 首个工业化应用可能是"硅+二维材料"的混合集成,后续或扩展至高度可扩展的逻辑器件 [4]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在2024年IEEE会议上展示了用MoS₂等二维半导体替代硅纳米片的研究,与CDimension技术方向一致 [4] - 麻省理工学院团队验证了低温合成堆叠通道晶体管的可行性,CDimension战略顾问Tomás Palacios参与相关研究 [4]
全球首款二维材料芯片预计2029年量产 有望率先抢占超百亿美元市场 “上海方案”开辟芯片竞争新赛道
解放日报· 2025-07-12 10:12
二维半导体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 国内首条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于6月中旬在上海启动,预计2029年实现全球首款二维材料芯片量产,标志着上海在全球二维半导体产业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1] - 二维半导体材料已完成"从0到1"技术突破,进入"从1到10"产学研转化阶段,正推进"从10到100"商业化进程 [1] 技术背景与战略意义 - 硅基芯片面临物理极限:2纳米以下制程工艺复杂度指数级上升,漏电控制困难且成本飙升 [2] - 二维半导体材料具备原子级厚度和独特电子输运特性,可精准调控电子、抑制漏电,为1纳米及以下节点提供新范式 [3] - 上海2022年率先将二维半导体列入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旨在通过非硅基材料实现半导体产业换道超车 [2] 技术成果与性能优势 - 复旦大学团队成功研制全球首款二维半导体32位RISC-V微处理器"无极",集成5900个晶体管,性能达国际最优,待机功耗仅为硅基芯片的1/5 [6] - 团队已建立完整二维半导体工艺库,具备晶圆生长、集成工艺、器件建模到封装测试的全链条能力 [6] 产业化布局与市场前景 - 原集微科技计划三年内建成国际领先的二维半导体示范商业化产线,目标实现1-2纳米级芯片性能 [7] - 全球二维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2035年达300-500亿美元,占先进半导体市场10%-15% [4] - 上海将通过产业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打造二维半导体产业集聚高地 [7] 生态建设与开放合作 - 浦东新区正在建设工程性示范产线,加速实验室技术向工业化转化 [7] - 未来将开放示范线工艺库,供全球学术团队和产业公司委托制造二维半导体芯片 [8]
芯片产业的下一个颠覆性突破!
半导体芯闻· 2025-07-07 17:49
半导体材料革新 - 二维半导体材料将成为未来业界焦点,因硅基三维晶体管制造结构日趋复杂且成本指数级攀升,技术演进边际效益显著递减[2] - 二维材料凭借原子级厚度(0.3-10nm)与范德华异质结技术,可构建垂直场效应晶体管实现10倍于FinFET的密度突破,在1nm栅长下保持10⁶开关比[6] - 二维材料易于与其他材料集成,不受晶格常数匹配约束,能带范围涵盖半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8] 二维材料特性与优势 - 石墨烯作为首个被发现的二维材料,厚度仅0.335纳米,拥有高强度、高导电性、高导热性等优异物理性质[9] - 7纳米制程石墨烯芯片相比硅基芯片速度提升高达300%,但需解决零带隙特性问题[9] - 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MDCs)如MoS₂、WS₂在单层状态下呈直接带隙半导体性质,能隙约1.8eV[14] - 黑磷为少有的本征直接带隙材料,能带结构对层数敏感,从单层2eV连续调谐至块体约0.3eV[14] 产业化进展与市场规模 - 2024年全球二维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18亿美元,石墨烯占比45%,TMDs占比30%[16] - 预计2025-2030年市场规模以24%-26.5%复合增长率扩张,2030年有望突破45亿美元[16] - 原集微科技启动首条全国产二维半导体集成电路工程化示范线,计划三年内建设商业化量产线[17] - 原集微联合团队发布全球首款基于二维半导体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无极",集成5900个晶体管,性能提升51倍[17]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天津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学院团队成功生产出外延半导体石墨烯单层,攻克石墨烯带隙难题[11] - 北京科技大学团队提出"二维Czochralski"方法,可在常压下快速生长厘米级、无晶界单晶MoS₂晶畴[32] - 上海微系统所开发单晶金属插层氧化技术,室温下制备出单晶氧化铝栅介质晶圆,界面态密度低至8.4×10⁹ cm⁻² eV⁻¹[38]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发基于CMOS技术的二维单指令集计算机,首次完全由二维材料构建[39] 应用领域拓展 - 二维材料在AI、大数据时代被广泛应用于存储器件、神经形态器件、量子器件、离子晶体管等领域[9] - 东南大学团队基于二维极性半导体实现门控可调极化梯度机制,模拟生物突触功能,记忆保持时间约331秒[27] - 中科院物理所展示基于MoS₂的中等规模柔性集成电路,集成112个薄膜晶体管[48] - 南京大学团队通过设计-工艺协同优化,实现GHz频率二维半导体环形振荡器电路,性能比原有记录提升200倍[51] 未来发展趋势 - IMEC预计到2039年基于二维材料的第二代2DFET将成为主流[53] - 短期(3-5年)二维材料将在低功耗边缘计算芯片、高性能光电器件及柔性显示领域率先商业化[63] - 中期(5-10年)二维材料有望在3纳米以下逻辑芯片及存算一体架构中大规模替代硅基材料[63] - 长期(10年以上)二维材料可能成为量子计算、光量子通信及生物电子等颠覆性技术的核心载体[63]
芯片新时代,将开启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7 08:54
半导体行业技术趋势 - 摩尔定律日益放缓,硅基三维晶体管制造成本指数级攀升而边际效益递减,创新重点从尺寸缩放转向功能性缩放 [2] - 二维半导体材料因原子级厚度(0.3-10nm)和范德华异质结技术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可实现10倍于FinFET的密度突破,在1nm栅长下保持10⁶开关比 [5] - 二维材料覆盖半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类型,具备宽能带范围、晶格结构可调和易集成特性,适用于存储/神经形态/量子器件等后摩尔时代应用 [7][8] - 石墨烯虽具300%速度提升潜力但零带隙限制逻辑应用,2024年外延半导体石墨烯单层技术突破实现带隙从"0"到"1"的跨越 [8][10] 二维材料产业化进展 - 2024年全球二维半导体市场规模达18亿美元,石墨烯占45%/TMDs占30%,预计2025-2030年CAGR达24%-26.5%,2030年突破45亿美元 [15] - 原集微启动首条全国产二维半导体示范线,已开发32位RISC-V处理器"无极",集成5900个晶体管且性能提升51倍,目标三年内实现1-2nm级芯片 [16][19] - 台积电/英特尔/三星/IMEC加速布局二维半导体,重点攻关材料生长/掺杂/接触电阻等核心问题,IMEC预测2039年2DFET将成为主流 [15][52] 前沿技术突破 - 北科大开发2DCZ法生长厘米级无晶界MoS₂单晶,场效应晶体管良率高且迁移率稳定,为晶圆级制备提供新途径 [31] - 上海微系统所研制单晶氧化铝栅介质晶圆,界面态密度低至8.4×10⁹ cm⁻² eV⁻¹,击穿场强17.4 MV/cm满足国际路线图要求 [36][38] -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实现全二维材料CMOS计算机,3V电压下频率达25kHz,功耗皮瓦级,开关能量约100pJ [39] - 南京大学团队通过DTCO优化实现GHz频率二维半导体环形振荡器,性能较前提升200倍,展示1nm节点应用潜力 [50] 材料与工艺挑战 - 材料生长面临高温(1000℃)衬底限制或转移工艺良率问题,需平衡直接生长一致性与转移成本 [53][54] - 栅极沉积因二维材料无悬挂键导致ALD困难,源漏接触电阻/掺杂调控/CMOS兼容性尚未根本解决 [55][59] - 规模化生产需提升300mm晶圆兼容性,器件可靠性/一致性要求较实验室厘米级样品大幅提高 [57][58] 发展路径展望 - 短期(3-5年)聚焦低功耗边缘计算/光电器件/柔性显示领域商业化,如原集微2029年量产计划 [65] - 中期(5-10年)替代3nm以下硅基逻辑芯片,推动能效比提升10倍并发展三维异构集成技术 [65] - 长期(10年以上)拓展至量子计算/生物电子等颠覆性领域,重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格局 [63][65]
原集微获数千万融资,二维半导体催生产业需求!半导体材料ETF(562590)上涨0.86%!
搜狐财经· 2025-06-20 11:04
半导体材料设备指数表现 - 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931743)强势上涨1 01% 成分股晶瑞电材上涨6 68% 三佳科技上涨4 14% 华峰测控上涨3 74% 中科飞测 富创精密等个股跟涨 [1] - 半导体材料ETF(562590)上涨0 86% 冲击3连涨 最新价报1 06元 [1] 原集微科技动态 - 二维半导体企业原集微科技完成数千万元种子及Pre-天使轮融资 资金将用于推进产业化 [1] - 原集微科技启动全国首条全自主二维半导体集成电路工程化示范线 加速技术商业化应用 [1] 半导体产业链发展 - 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及配套生态日趋成熟 为二维半导体等前沿技术发展提供基础 [1] - 二维半导体技术短期内难以颠覆硅基产业链 但将在材料 设备 晶圆制造 先进封装等环节催生新需求 [1] 半导体材料ETF构成 - 半导体材料ETF(562590)跟踪中证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 精选40只覆盖半导体材料与设备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 [2] - 指数成分股包括北方华创 中微公司(刻蚀设备) 沪硅产业 南大光电(硅片 电子化学品)等国产替代龙头企业 [2]
原集微完成数千万元种子及Pre-天使轮融资 已启动首条示范性工艺线
证券时报网· 2025-06-19 17:55
融资与公司发展 - 原集微科技完成数千万元种子及Pre-天使轮融资,由中科创星、复容投资孵化并连续投资,司南园科等机构共同出资[1] - 融资资金将用于快速推进产业化[1] - 公司由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包文中于2025年创办[1] - 研究团队于2025年成立原集微科技,与复旦大学完成了上千万元的技术转化交易[2] - 公司组建了20余人的青年工程师团队和10多位顶尖科学家顾问团[2] 技术优势与研发进展 - 复旦大学包文中团队在二维半导体材料、工艺方面具有深入研究和长期积累[1] - 团队攻克了二维集成电路制造的完整制程,建立了二维半导体工艺库[2] - 自主研发了专用设备,搭建起二维半导体的生态体系,具备从晶圆生长到封装测试的完整能力[2] - 二维半导体具有原子级厚度和表面无悬挂键的独特属性,电子能在原子厚度的平面内无损输运[2] - 二维半导体具有栅控能力强、功耗低、工艺简化等优势,有利于晶体管尺寸微缩[2] 产业化规划 - 公司启动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1] - 在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建设一条工程性示范性产线,实现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跨越[2] - 计划2026年实现硅基28纳米性能的二维半导体集成芯片,并实现和硅基材料的异质集成[1] - 计划2029年全球量产首款基于二维材料的低功耗边缘算力芯片[1] 行业背景与政策支持 - 当集成电路进入3nm以下技术节点,传统芯片制造技术面临极大挑战[2] - 传统三维半导体材料厚度减薄到5nm及以下时,会出现迁移率降低、阈值电压难以调控等问题[2] - 上海市将通过产业基金引导、税收优惠、土地保障等政策,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3] - 上海计划塑造专业化的二维半导体产业集聚高地,形成产业型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3]
原集微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启动
快讯· 2025-06-14 21:47
行业动态 - 原集微二维半导体工程化验证示范工艺线正式启动 [1] - 二维半导体被视为后摩尔时代的关键技术 [1] - 上海市科委正在制定具体行动方案支持二维半导体等前沿技术发展 [1] - 上海市将通过公共平台建设和产业园区打造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1] 政策支持 - 上海市科委先进材料技术处处长方浩表示支持二维半导体技术发展 [1] - 政府计划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二维半导体产业链建设 [1]
研判!2025年中国二维半导体材料行业发展背景、相关政策、市场规模及未来趋势分析:二维半导体材料产业应用逐步推进[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9 09:07
二维半导体材料行业概述 - 二维材料指在一个维度上尺寸减小到原子层厚度,其他两个维度尺寸较大的材料,典型代表为石墨烯[1][2] - 2004年石墨烯的发现开启了二维材料研究热潮,其独特电学性质引发科学界和工业界广泛关注[1][2] - 二维材料因量子局限效应展现出与三维结构截然不同的物理性质,覆盖超导体/金属/半导体/绝缘体等多种类型[3] 二维半导体材料分类 - 石墨烯占据2024年全球二维半导体材料市场45%份额,主要因其优越导电性和机械强度[1][14] - 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MDs)如MoS₂、WS₂为第二大细分市场,占比30%,具有可调带隙(1-2eV)特性[14][9] - 其他二维材料包括单元素类(硅烯/锗烯)、主族金属硫族化合物(GaS/InSe)及h-BN等,具有多样化能带结构[3] 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背景 - 2024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675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晶圆制造材料占429亿美元[5] - 中国台湾(200.9亿美元)、中国大陆(134.58亿美元)和韩国为前三大市场,合计占比65%[7] - 中国大陆市场同比增长5.3%,在硅片/电子特气/光刻胶等领域加速国产化替代[7] 二维半导体技术进展 - 中国实现12英寸二维半导体晶圆批量化制备,突破5900个晶体管集成的32位RISC-V微处理器[16] - 技术演进涵盖四大维度:通道工程(CVD生长→晶圆级外延)、接触工程(范德华接触优化)、栅堆叠(高κ介质)、集成技术(FinFET→CFET)[18][19] - 模块化局域元素供应生长技术实现与现有半导体工艺兼容的12英寸晶圆制备[16] 政策支持与产业布局 - 中国将二维半导体纳入《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2024年出台多项标准制定与中试平台建设政策[11][13] - 台积电/英特尔/IMEC等国际巨头加速布局二维半导体赛道,推动实验室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转化[14] - 山东省2024年专项计划重点发展二维半导体在集成电路/高速飞行器等领域的应用[13] 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 - 2024年全球二维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18亿美元,主要应用于光电子/量子计算/柔性电子领域[1][20] - 二维半导体被视为突破摩尔定律物理极限的关键技术,有望重塑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14][20] - 技术发展路径从基础研究向FAB级兼容工艺跨越,推动电子与计算技术进入新纪元[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