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化

搜索文档
Nature:邓彦翔/周畹町团队将空间多组学技术扩展至DNA甲基化领域
生物世界· 2025-09-05 16:00
技术突破 - 开发新型DNA甲基化空间多组学技术Spatial-DMT 可在同一组织切片同时绘制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空间图谱并达到近单细胞分辨率 [2][5] - 该技术首次实现对DNA甲基化的直接空间定位 填补了表观遗传层面的技术空白 [5] - 技术应用范围扩展至哺乳动物胚胎发生过程及出生后脑部 生成高质量DNA-RNA双模态组织图谱 [2][5] 科学价值 - 揭示DNA甲基化与转录协同作用的空间机制 定义细胞身份并驱动发育程序 [2][5] - 重建哺乳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表观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动态变化 展现序列/细胞类型/区域特异性甲基化介导的转录调控细节 [6] - 提供对组织发育和疾病过程中基因调控的更全面理解 尤其适用于癌症/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和衰老研究 [4][7] 行业意义 - 空间多组学技术实现对原位组织微环境中分子特征的分析 显著提升对生物体复杂性的原位理解能力 [5] - 技术突破将空间组学范围扩展至DNA胞嘧啶甲基化领域 推动组织生物学研究进入新阶段 [5][7] - 解决了传统单细胞甲基化组分析缺失空间信息的关键限制 为发育和疾病机制研究提供新工具 [5]
多癌早筛的“圣杯”:多癌早筛的“圣杯”
华源证券· 2025-08-14 19:00
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1] 核心观点 - 多癌早筛技术作为现有筛查手段的有效补充,具备高依从性和提升癌症筛查参与率的优势 [3][5][12] - 多癌早筛技术可一次性检测多达50种癌症,填补临床筛查手段不足的空白 [5][12] - DNA甲基化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标志物,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早期检测优势 [16][18][20] 多癌早筛技术 - 当前癌症早筛存在局限性:仅少数癌症有推荐筛查方法,约70%新发癌症无标准筛查手段 [11][13] - 单癌早筛阳性预测值(PPV)较低:乳腺X光检查PPV仅4.4%,粪便筛查(FIT)PPV仅1.2% [9][11] - 单癌早筛假阳性率较高:乳腺X光检查假阳性率11.1%,粪便筛查(FIT)假阳性率13% [9][11] - 多癌早筛技术优势:Galleri检测PPV达43.1%,假阳性率仅0.5% [9][11] Grail公司概况 - 多癌早筛赛道投入最大的公司:累计超38万人临床试验,超35亿美元运营费用 [5][49] - 商业化进展领先:2021年以LDT形式上市,2024年收入1.26亿美元(同比+35%) [5][55] - 产品性能优异:Galleri特异性99.5%,I-III期癌症敏感性40.7%,CSO准确率88.7% [81] - 财务指引:预计2025年美国收入同比增长20%-30%,现金可支持至2028年 [55] 商业化与监管进展 - FDA关注重点:分析有效性、临床有效性和风险获益比 [107][109] - 医保覆盖需额外立法:2024年提案以38:0通过筹款委员会,2025年重新推进 [5][114] - 市场空间巨大:美国潜在市场规模250亿美元,当前渗透率接近0% [118] - 催化剂节点:2025年PATHFINDER 2数据读出,2026年提交FDA申请 [57][58] 临床数据表现 - PATHFINDER研究:PPV 38%,高风险人群PPV达43%,CSO首选准确率85% [83][84] - PATHFINDER 2研究:入组35,885人,随访3年,性能显著提升 [92][93] - NHS-Galleri研究:英国14万人试验,成功标准包括PPV超30% [96] - REACH研究:评估Medicare人群临床获益,重点关注IV期癌症减少 [100]
爸妈的基因谁对你影响更大?
虎嗅· 2025-06-16 20:36
表观遗传学基础概念 - 表观遗传指相同基因在不同条件下表现不同效果的现象[3] - 基因组需要父母双方贡献才能正常发育 单亲基因组会导致胚胎致死[8][9] - 基因印记是表观遗传经典现象 两三百个印记基因仅单亲来源表达[11] 印记基因特征 - 印记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簇状分布而非散在[14] - 同一簇内存在母源表达和父源表达的相反印记模式[18][19] - 印记基因通过DNA甲基化差异识别亲本来源[37] 临床疾病关联 - 小胖威利综合征和天使综合征源于相同染色体区段缺失 但亲本来源相反[23][27] - 疾病差异由印记基因簇中不同亲本特异性表达的基因缺失导致[28][29] - 15号染色体q11-q13区域包含关键印记基因群[27] DNA甲基化机制 - 5-甲基胞嘧啶是基因组第五碱基 由DNA甲基转移酶催化形成[34][35] - 甲基化模式在细胞分裂中半保守复制 导致衰老相关甲基化丢失[38][46] - 甲基化时钟可精准预测年龄 误差范围±3岁[45] 甲基化与衰老 - T细胞甲基化随年龄增长呈现区域性丢失[42][43] - 甲基化丢失源于复制过程中修复效率差异[49][50] - 肿瘤细胞甲基化丢失模式与衰老细胞相似但更严重[44]
Cell:超越达尔文进化论,为拉马克“平反”,我国学者发现“获得性遗传”直接证据
生物世界· 2025-05-23 15:57
进化理论突破 - 研究首次证实水稻可通过DNA甲基化修饰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稳定遗传耐寒性状,为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理论提供直接证据[2][3] - 发现超越传统达尔文进化论框架,证明环境压力可不依赖DNA突变直接诱导可遗传的适应性变化[3][11] - 表观遗传机制显示寒冷抑制甲基转移酶MET1b导致ACT1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使冷响应因子Dof1结合效率提高3倍[7] 实验设计与发现 - 研究团队通过连续五代低温胁迫筛选,发现水稻仅用三代即获得稳定耐寒性,速度远超自然选择[6] - 基因组测序确认耐寒性非DNA序列变异所致,ACT1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是关键表观遗传标记[7] - 全国131个品种分析显示东北水稻ACT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华南品种,证实环境选择压力[8] 分子机制解析 - ACT1基因编码的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通过稳定细胞膜提升抗寒能力[7] - 人工调控ACT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可双向改变水稻耐寒表型,首次建立表观遗传修饰与性状的因果关系[7] - 低甲基化ACT1表观等位基因增强水稻对高纬度地区的适应性[12] 农业应用价值 - 创建"逆境驯化-表型筛选-突变鉴定-精准编辑"的作物定向抗逆育种新思路[11] - 为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作物抗寒品种选育[11] - 研究历时4年发现现象,后续投入更长时间验证稳定性,显示严谨的科学态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