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技术

搜索文档
面向数智时代构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
环球网资讯· 2025-08-29 21:49
来源:光明日报 在学科体系方面,顺应实践发展新需求,积极拓展出版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以编辑出版、数字出版等 学科专业为基础,探索分支学科建设,加强与文学、法学、教育学等亲缘学科的知识交流,促进与计算 机科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适应数智时代出版生态变迁,培养精通出版 理论与业务流程、具备垂直领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数智时代的浪潮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传播、消费与服务方式,其对传统出版业态的冲击与 重塑,也催动着知识观念的更新与理论范式的跃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下,亟须系统研究 当前出版业务中涌现的新现象,立足新特征、洞察新趋势、提炼新规律,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更新、 理论创新与观念革新,进而构建中国自主的出版学知识体系。 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进程中,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 要求,也是以出版强国建设服务国家文化发展的时代使命。 数智技术为出版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正在改变出版业的价值链与生态 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解放知识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版权等伦理隐忧;AR、VR、MR等技术应 用,增 ...
vivo发力“空间智能”的底气:三十年技术复利,不做跟风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9:29
公司战略布局 - vivo正式发布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重量仅398克,轻于目前市面上已发布产品,并打造出贴合国人面部轮廓的外部配置和佩戴设计 [1] - 公司通过MR眼镜布局作为科技战略的开端与关键奇点,长期计划与手机、机器人等多种硬件达成云端深度协同,形成"场景化服务" [3] - 公司采用"渐进突围、沿途下蛋"的方式,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期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 [11] - 公司成立机器人Lab专注技术研发,并与产学研机构探索合作,部署以人为中心、覆盖"手机-MR-机器人"的三位一体智能服务体系 [24] 产品技术特点 - vivo Vision探索版基于中国人头数据库设计,提供4款不同适配性面罩和8款不同特性泡棉,实现真正为中国用户定制 [21] - 产品已落地180度视频、巨幕观影、空间照片/视频等功能,并提供三维空间层面的观影体验,同时定制MR游戏强化娱乐场景落地 [18] - 产品具备26DoF手部追踪技术,可帮助操作员直接通过手势指挥机器人,降低操作门槛并实现不同硬件结构机器人的打通控制 [8] - 公司选择主要研发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部分,"四肢"和"小脑"则交给合作伙伴推进,基于在智能硬件领域的能力积累 [21] 行业发展态势 - 智能硬件赛道竞争正从二维空间升级到三维,MR眼镜作为三维电子空间的"眼睛"成为产业链角逐的关键赛道之一 [1] - MR设备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是下一代具有手机潜力的产品,并可能改变未来生活方式 [9] - 目前MR应用在教育、医疗两个领域的占比超过47.5%,娱乐类占比仅18.7%,显示出对商用场景开发渐成气候但对消费市场开发被严重低估 [17] - 游戏玩家用户需求分支多细分广,MR设备不会替代其他设备而会形成互补,未来可能出现手机与MR设备成套购买的情况 [10] 生态建设规划 - 公司认为生态成熟会与硬件体验强相关,在硬件体验好的前提下逐渐培育内容生态,吸引更多用户购买形成正向循环 [4] - 公司将拥抱开放标准追求多元开发路径,让更多开发者创意落地进一步丰富内容生态 [18] - 公司策略聚焦核心能力圈进行技术和人才投入,充分发挥在生态系统中的聚合能力推动产品和生态共同迭代 [17] - 从硬件生态来看MR整个供应链已经可以落地,用户基数方面价格也能落到可接受程度,为内容制作者拥抱生态提供前提 [5] 技术协同效应 - MR技术可帮助机器人对家庭场景建立毫米级空间建模能力,借助对人物表情语义等的精准识别赋能机器人更好理解人类 [8] - MR积累的多任务处理和行为学习能力可帮助家庭机器人应对复杂环境实现能力泛化迁移 [8] - 公司在MR眼镜产品积累的技术和生态能力可复用到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的视觉能力部分,且存在诸多软件和应用生态方面的重合点 [10] - 公司通过MR产品迭代验证空间计算技术,未来计划逐步推出面向特定场景的机器人以及家用机器人 [14]
丝路视觉(300556) - 2025年4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30 17:24
公司发展规划 - 2025 年深耕数字内容创意业务核心,聚焦产品和服务能力提升,强化研发创新投入,利用 G 端、B 端优势构建 C 端新业务、新生态,整合创新文化表达模式进行海外输出 [2][6] - 未来两年坚持大客户策略,销售侧重 B 端优质客户,拓展 C 端和海外业务,加强应收账款催收和回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数字创意产品技术服务和产品创新能力 [4] 经营状况与业绩 - 2025 年经营正常,主营业务正常推进,第一季度业绩较去年同期有较大改善 [2][3][6] - 2024 年受宏观经济、行业因素等影响业绩承压,数字化展览展示业务开展和回款不及预期,部分营业成本和费用刚性,计提信用减值损失,人力资源优化成本增加 [4] - 2024 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 398,250,160.05 元,占总资产比例 22.10%;年初账面价值为 655,605,284.61 元,占总资产比例 29.91%,比重减少 7.81% [3] - 2024 年数字化展览展示综合服务业务占公司总体营收 77.73% [6] 业务布局与技术应用 - 依托子公司丝路视创在 VR+教育等多场景实现应用布局和落地,探索 VR/AR/MR 技术与数字化展览展示业务结合,推动 MR 技术在展示和导览领域深度应用,与多家智能硬件厂商合作,持续开发 C 端新内容 [4] - 旗下提亚数科在数字孪生领域积累众多先进技术、3D 数据资产和数据可视化解决方案,提亚引擎持续升级迭代,为数字孪生领域开发增强底层技术实力 [8] 市场与人才 - 数字化展览展示业务在全国开展,华南、华东和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项目量相对较多 [7] - 建立统一规范薪酬管理体系,提供丰富业余活动,实施股权激励,完善员工激励体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7][8] 行业发展前景 - 数字创意产业是新经济形态,与数字技术、文化等领域密切相关,未来 PGC、UGC 和 AIGC 的融合应用是数字文化内容创作的必然途径,公司作为 PGC 优秀代表将发挥独特作用 [9] AI 工具应用 - 目前公司数字内容生产制作中涉及的精细模型,尚未有较好的 AI 工具能够替代人工建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