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细胞疗法

搜索文档
在体内原位生成CAR-T细胞,呼之欲出的in vivo CAR-T会是癌症治疗的终极答案吗?
生物世界· 2025-06-04 16:18
CAR-T细胞疗法发展历程 - CAR-T细胞疗法从1992年Bruce Levine加入Carl June实验室开始研发,当时学术界普遍持怀疑态度[2] - 目前CAR-T已成为治疗血液类癌症的有效手段,并对实体瘤和自身免疫疾病展现治疗前景[2] - 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110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1900亿美元[2] 传统CAR-T疗法的局限性 - 制作流程繁琐:需提取T细胞、体外基因改造、扩增、冷冻保存和回输,全美仅约200家医疗中心可提供[3] - 治疗等待周期长达数周,费用高达50万美元/疗程[3][6] - 患者需先接受化疗清髓,导致部分患者无法接受治疗[3] in vivo CAR-T的创新突破 - 直接在体内改造T细胞生成CAR-T,省去体外流程,成本有望降低90%(从50万降至5万美元级别)[6] - 诺奖得主Drew Weissman创立的Capstan Therapeutics和Jennifer Doudna参与的Azalea Therapeutics等公司专注该领域[6] - 制药巨头通过投资/收购布局:诺华/辉瑞投资Capstan,阿斯利康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7] 技术实现路径 - 靶向递送技术是关键挑战,各公司采用不同方案: - Capstan使用抗体功能化脂质纳米颗粒(tLNP)[10] - Interius BioTherapeutics靶向CD7蛋白[10] - Umoja Biopharma修饰慢病毒载体靶向T细胞三受体[11] - RNA递送成为新方向:Capstan和Orna Therapeutics采用LNP递送mRNA/circRNA,避免基因组整合风险[15] 临床优势与挑战 - 优势: - 无需化疗预处理,降低感染风险并扩大适用人群[12] - 可能减轻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副作用[12] - Myeloid Therapeutics已开展针对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试验[16] - 挑战: - 慢病毒载体存在基因组随机整合致癌风险[13] - RNA递送需多次给药,疗效持续性待验证[15] 临床开发进展 - 全球至少8款in vivo CAR-T进入临床阶段,靶点涵盖CD19/BCMA/CD20等,适应症扩展至自身免疫病和实体瘤[17] - 关键临床管线包括: - EsoBiotec的BCMA靶向疗法(多发性骨髓瘤,I期)[17] - Capstan的CD19靶向疗法(自身免疫病,I期)[17] - Umoja的FR/CD22靶向疗法(骨肉瘤/淋巴瘤,I期)[17] - 2025-2026年将迎来更多临床数据披露[19]
弘则研究 :Pd1vegf的竞争现状及产品分析
2025-05-28 23:1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PD - 1/VEGF 类免疫疗法行业 - **公司**:康方生物、三生制药、李欣、钴锂斯(科伦药业)、DNS、BMS、强生、赛诺菲、罗氏、新迅达、维力智博、德锦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产品设计与临床数据 - **设计差异**:康方 AK112 以阿瓦斯汀为基础,PD - 1 单链抗体放 C 端成 Morrison 结构;三生产品将人源化单抗 VEGF 放 N 端,再在 N 端放抗 PD - 1 成 Fab 结构;李欣产品用贝伐单抗序列,采用单域抗体,PD - 1 放 C 端;钴锂斯用阿瓦斯汀和 PD - L1 纳米抗体放 C 端;盈明昂科采用 PD - L1 全抗形式,N 端融合 VEGF 受体 D2 域[2] - **临床数据特点**:各公司临床数据未显明显优劣,差异或与样本量有关,样本扩大初期数据可能变化。如三生数据略好但仅约 30 人,康方有 200 人数据[1][4] 海外临床试验设计 - **设计不同**:康方开展三个三期临床试验,针对耐药人群及头对头 K 药;三生跟随康方;钴锂斯(科伦药业)侧重双抗与 ADC 联合使用[4] - **评估**:各公司策略不同,规划复杂有特色,需观察效果及市场反应[4] 二次授权与市场需求 - **二次授权**:康方产品二次授权海外 MNC 可能性受价格影响,高估值(几百亿美金)是障碍,降价或吸引跨国公司[1][5] - **市场需求**:跨国公司对 PD - 1/VEGF 类免疫疗法有需求,DNS、BMS 等抢占市场,强生、赛诺菲、罗氏等感兴趣,关注有数据支持产品[5] 其他免疫疗法潜力 - **PD - 1/VEGF 组合**:是免疫与抗血管机制叠加的创新方式,其他靶点联合效果不显著[1][6] - **T 细胞疗法**:可能带来新机会,短期内难现类似突破性双靶点项目[1][7] 会议新产品与疗法效果 - **新产品**:今年 ASCO 会议上,新迅达 PD - 1 百济舒 2、维力智博 PDRONE for NBB、德锦 PDRONE T 子初步数据良好[8] - **PD - 1 v j 疗法**:康方应用于双抗领域有预期结果,ORR 提升,免疫与抗血管生成结合效果符合预期[9] 免疫不良反应与产品推进 - **不良反应**:三级以上不良反应约百分之二三十,免疫相关死亡率不高于其他药物,TCE 类产品比 ADC 更适合前线推进[10] - **产品推进**:技术可规避免疫性风暴,具体毒性取决于靶点和项目设计,如 DLC 的 PCE 产品一线推进概率大[10][11] 产品疗效差异原因 - **结直肠癌数据差异**:三生数据可能因样本量少结果偏高,病人是否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也有影响,康方数据更贴近现实[12] 产品优势影响与临床设计重要性 - **亲和力优势影响**:三生产品与 VGF 结合亲和力是康方 7.5 倍,但半衰期差异不大,PD - 1 类产品整体疗效差别不显著,难显著超越康方[13] - **临床设计重要性**:临床设计方案、策略及适应症选择比临床速度更关键,影响产品市场份额和竞争力[14] 药物设计与人群选择影响 - **影响显著**:药物机制决定 80%疗效,设计差异占 20%,小规模人群难观察设计差别,人群和线数、适应症选择影响大,临床推进速度和上市也有影响[15] 药物市场表现 - **安普利单抗**:在中国市场 HR 值相对较高,美国市场取决于运营,能实现统计学显著差异但不惊艳,可成畅销药品[1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今年 ASCO 会议上新产品虽处早期阶段,但初步数据为未来发展提供积极信号[8] - TCE 类产品主要毒性集中在细胞因子风暴及血液相关方面,临床上已有较好处理方法,一线使用没问题[11]
科济药业20250523
2025-05-25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生物医药行业 公司:科济药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CT041 产品相关 - **临床数据优异**:CT041 针对 CLDN18.2 阳性晚期胃癌三线治疗的 II 期临床试验取得阳性结果,显著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达 63%,中位 PFS 从 1.84 个月延长至 4.37 个月,总生存期延长约 2.5 个月,安全性良好,仅有 4 例 3 级 CRS,无 4 - 5 级 CRS,未出现 ICANS [2][4]。 - **上市计划明确**:计划 2025 年 6 月向 CDE 递交上市申请,预计 2026 年获批,用于 Claudin 18.2 表达阳性、至少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 [2][3][4][5][9]。 - **商业化布局积极**:组建商业化团队,集中于大型医院,针对中国存量约 200 万胃癌病例市场;分享胰腺癌术后辅助数据,推进胃癌术后辅助及一线巩固数据披露 [3][9]。 - **早线探索有前景**:希望通过一线巩固治疗获得更好疗效和长期收益,CT041 可能在胃癌早线治疗中有类似其他药物延长生存期的效果 [10]。 CT071 项目相关 - **临床试验表现良好**:GPRC5D CAR - T CT071 项目针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一期临床试验显示,客观缓解率达 100%,完全缓解率约 70%,未发现 3 级以上 CRS,安全性良好 [2][6]。 - **靶点重要**:GPRC5D 是继 BCMA 之后的重要靶点,适合 BCMA 阴性或 BCMA 靶向治疗失败的患者 [2][6]。 基础研究相关 - **特殊 T 细胞作用**:肿瘤微环境中特殊的 T 细胞能增强 CAR - T 细胞的敏感性,而表达 IQGAP3 的癌细胞会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导致 CAR - T 细胞耐药,为后续筛选患者和开展 CAR - T 细胞治疗提供方向 [2][5]。 随机对照试验相关 - **挑战与影响**:与单臂研究相比,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对 CAR - T 疗效评价带来挑战,肿瘤控制难度增加,对照组 PFS 约一个月,仅 4%的病人有客观缓解,影响 PFS 和二次输入机会 [2][7][8]。 通用型 CAR - T 细胞疗法相关 - **研发计划**:预计 2025 年底申报 BCM0,596 的 IND,2026 年上半年递交 1,920 产品的 IND 申请,有望解决自体 CAR - T 的等待时间问题,用于术前辅助治疗,提高实体瘤治疗效果 [3][10][16]。 自免疾病领域相关 - **研究方向**:关注自免疾病领域,19/20 双靶 CAR - T 疗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显示良好前景,计划在实体瘤和自免疾病两个方向推进研发,探索更温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依从性 [3][11][12][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际病人治疗**:引流国际病人到中国接受治疗,包括美国和尼泊尔等国家,考虑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注册,香港路径通畅 [10]。 - **长期生存率分析**:有计划推动长期生存率的数据分析,2025 年 ASCO 会议将公布相关数据 [15]。 - **行业竞争看法**:国内不少公司进行通用 CAR - T 细胞研发,竞争激烈,但相信通过稳健数据和创新技术可保持优势 [18]。 - **亚洲人群效果**:亚组分析数据显示,CAR - T 疗法在亚洲人群中尚未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获益 [19]。 - **生产成本**:生产工艺能满足 90%的病人五个剂量需求,药物成本不会增加,多次输注对患者肿瘤负荷减小和疾病控制有帮助 [20]。 - **关键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突破点在于快速基因转导方法,减少体外培养时间,未来开发产品主要采用通用型技术以降低成本 [21]。 - **与 ADC 对比**:CAR - T 疗法具有较强肿瘤清除能力,早期治疗优势明显,可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与局部治疗结合效果好,与 ADC 可联合使用 [22]。 - **FDA 审批**:计划利用中国随机对照试验阳性数据与 FDA 沟通,若需桥接研究可进一步开展,考虑开展多中心研究 [23]。 - **PD - 1 药物使用**:大部分符合条件的病人会使用 PD - 1 抗体,包括 Claudin 18.2 单抗 [24]。 - **通用型 CAR - T 优势**:有信心认为未来通用型 CAR - T 疗法可能超过现有自体 CAR - T 疗法,可即刻使用,用于术前辅助治疗,针对实体瘤效果预计进一步提升 [25]。 - **死亡病例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死亡病例涉及晚期胃癌患者,两组比例无显著差异 [25]。 - **市场策略团队**:市场策略团队正在面试,需综合考虑成本,国内市场价格调整受限 [26]。 - **二次输出标准**:科济药业已达到二次输出标准,部分患者达到三次输出标准,具体数据将在 ASCO 会议公布 [27]。
科济药业20250512
2025-05-12 23:16
纪要涉及的公司 科济药业[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CT0,596项目亮点**:截至2025年5月6日完成8例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输注,采用FC清淋方案,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三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和患者因不良事件退出研究;5例完成首次四周疗效评估,3例达严格完全缓解或完全缓解且持续缓解,80%患者获骨髓微小残留病阴性,另两例第14天早期评估可测量病灶下降92%和65%,所有预设剂量组均观察到CAR - T细胞扩增[4] - **CT0,596项目推进计划**:2025年下半年递交IND申请,在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其他浆细胞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中探索应用前景[2][5] - **清淋方案调整**:当前清淋方案温和,不同适应症下探索更温和起始剂量,自身免疫疾病考虑用更温和剂量治疗[6] - **新一代CAR - T平台产品效果**:进入ICP或IDP临床阶段效果可能因NKG2A受体表达水平有差异,公司正通过不同表达水平优化产品[7] - **疗效与NKG2A表达关系**:目前未发现相关性,因样本量小无法确定是否完全无关,临床试验未限制NK基因突变患者[8] - **自免IT实验进展**:进展慢,仅一家中心开展,入组慢,预计6月两家新中心加入加快进度[10] - **入组患者基线情况**:8名入组患者大部分为三线治疗后三重暴露患者,未包括经BCMA靶点治疗患者,因BCMA在中国市场渗透率低且B细胞双抗体刚商业化不久[11] - **临床开发优先级**: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瘤是未来临床开发重要方向,浆细胞瘤发病率约为多发性骨髓瘤1/10,计划5月底至6月扩大试验中心加快进度[11] - **0,596和0,590产品差异**:0,596在所有剂量和患者中观察到CAR - T细胞扩增,最低剂量实现深度缓解;0,590未在所有患者中看到T细胞扩增,未达类似效果,0,596用优化后3Q Plus技术平台,0,590未采用[13] - **0,596预期商业化及竞品进度**:国际上最接近的Panostaja处于一期末阶段,国内科济药业最快[14] - **完全缓解率目标**:希望达到70%左右完全缓解率,类似自体CAR - T疗法[18][27] - **CAR - T疗法上市规划**:2025年底前递交NPD申请,2026年初开始一期临床试验,内部目标五年内产品上市,但需正式评估[2][23] - **CAR - T疗法疗效和价格平衡及市场份额**:异体与自体CAR - T疗法疗效差异因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和初始剂量摸索不明确;异体可立即给药,自体需等待;若达50% - 60%完全缓解率市场占有率高,超过双特异性抗体完全缓解率(43% - 45%)或达70%有竞争力,不同适应症和定位影响市场表现[24] - **临床试验入组人数**:一期入组14个病人,二期约100个病人,多发性骨髓瘤约110个病人,通用型产品预计入组人数相似,浆细胞瘤样本量可能少些,美国约30 - 50个病人报NDA需与药监机构沟通[26] - **临床试验阶段终点选择**:一期主要关注安全性,安全性为主要终点、疗效为次要终点;二期疗效为主要终点[30] - **通用型CAR - T细胞疗法进展**:BCM项目进展快但数据读出时间推迟,淋巴瘤研究进展快下半年更新数据,6月启动两个大中心加快数据收集,0,596项目6月启动新大中心增加病人入组,NKG2D受体项目预计下月提交论文,实体瘤和通用型CAR - T细胞疗法临床试验计划下半年开始[31] - **Plus平台表现**:所有病人均出现CAR - T细胞扩增,不同剂量包括较低剂量也能明显扩增,抗排异能力有改善,但因样本量少无法统计分析[32] - **041项目上市申报**:2025年上半年递交NDA申请,希望进入优先审评程序,顺利的话一年左右完成上市[2][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第一例入组患者情况**:仍维持在CCR状态且MRD阴性[12] - **特西达产品数据对比**:特西达公布数据为90%的ORR和20%左右的CR,科济药业产品具体数据未披露,会持续关注比较[15] - **Phoenix数据对比**:Phoenix数据成熟样本量大,0,596样本量小,早期信号显示0,596治疗窗宽,最低剂量实现深度缓解,临床操作空间大,适用人群广泛[16] - **Positron数据情况**:在不同临床终点表现不一,给药剂量未超500毫克,与产品设计和技术原理差异大,样本量小但信号积极,需更多病人试验确定轻量级方案[17] - **患者基线及终点事件比例**:大部分患者三重暴露且未经过BCMA治疗,具体分子分型及终点事件比例数据将在学术大会发表,目前EMD比例与自体CAR - T相似,未特地筛选标危、高危患者,比例与真实世界类似[19] - **安全性及输注次数**:8个入组患者均输注一次细胞,2025年计划调整致敏清除剂量[20] - **核心数据节点**:在一期、二期、三期逐步揭示,根据临床试验进展调整,确保产品开发节奏加快并满足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22] - **未达CR患者情况**:两例未达CR患者基线状态未详细披露,年底会议公布更详细数据,包括DOR和扩增情况[35] - **自体CAR - T疗法对比**:当前样本量小无法确定四周内出现CR比例差异,有迹象表明药物可能起效更快但需更多数据支持[35] - **健康T细胞效力及药物剂量**:健康T细胞可能效力更高,但无充足科学证据,药物剂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需更大样本量验证[36] - **输出质量对比**:不同剂量组输出质量与0,590有差异,部分低于、部分高于0,590但未超其最高剂量,数据用于未来医保谈判[37] - **自体和通用型治疗成本**:自体治疗成本高,通用型含基因编辑成本整体费用高,但有提前生产、车间安排使用率增加等优势,成本预计显著下降且有数量级差异,可扩展患者获益机会并及时提供治疗[38] - **项目未来发展**:Single Plus平台首个项目显示积极信号,后续分享CD19和CD20等管线数据,重点发展实体瘤通用型治疗,公司催化剂进入密集爆发期[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