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T(科技
搜索文档
牛市里00后很另类:少赚比亏还难受
经济观察报· 2025-10-12 16:12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市场在国庆长假后首个交易日表现强劲,上证指数于2025年10月9日收于3933.97点,创下近十年新高[4] - 自2024年9月24日行情启动至2025年10月9日,上证指数上涨37.4%,深证成指上涨62.71%,创业板指、科创50、北证50等指数涨幅均超过100%[4] - 同期A股总市值上涨51.57%,市场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4] 板块轮动与行业表现 - 科技类行业股票表现突出,申万二级行业中元件、通信设备、消费电子均涨超80%,半导体、消费电子等行业指数涨超50%[14] - 市场热点集中在科技成长主线,CPO概念股如新易盛、中际旭创和天孚通信(合称“易中天”)股价最高涨幅约5倍,算力硬件端相关股票如寒武纪、工业富联和海光信息(合称“纪连海”)也受到关注[13] - 传统板块如白酒和地产股表现疲软,有投资者在白酒股上亏损近4000元,且该股价格至今未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5] 投资者行为与策略演变 - 部分新入市投资者在2024年9月24日A股强势上涨时开户,初期投资集中于当时涨幅榜前列的白酒、地产等板块,但随后遭遇亏损和套牢[3][5] - 随着市场教育加深,投资者策略从追逐短期热点转向关注公司基本面,并开始分散投资以应对板块轮动,例如有投资者通过分散持仓在轮动中获利,实现总收益达111%[8][9] - 投资者对科技主线的认同度提升,有资深投资者在炒股20年后首次买入科技股,反映出市场对科技行业成长性的共识[14] 交易结构与市场准入门槛 - 科创板与创业板的交易权限限制了部分投资者的参与,相关规定要求投资者具备24个月以上的证券交易经验才能开通[13] - 此类板块20%的涨跌幅限制被认为既诱人也更容易造成风险,影响了部分投资者的决策,例如有投资者因未开通权限而无法交易部分热门科技股[13]
牛市里00后很另类:少赚比亏还难受!
经济观察报· 2025-10-12 15:47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市场在2025年10月9日国庆长假后首个交易日三大指数集体高开高走 上证指数收于3933.97点 创2015年8月以来近十年高点 与2024年9月24日行情启动当日相比 A股总市值上涨51.57% 上证指数上涨37.4%至3933.97点 深证成指涨幅62.71% 创业板指 科创50 北证50等指数涨幅均超过100% [4] - 2024年9月24日至10月9日上证指数从2800点飙升至3600点后快速回落至3300点 此后在3300点附近震荡直至2025年5月底 [6] - 2025年4月7日至10月9日上证指数从3096.58点持续上涨 历史性突破3900点 [9] 板块轮动与行业表现 - 科技类行业股票在资金面 政策面和产业面共同推动下展现明显成长性和投资吸引力 截至2025年10月9日申万二级行业中元件 通信设备 消费电子均涨超80% 半导体 消费电子等行业指数涨超50% [15] - 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10月9日A股有1308只股票股价翻倍 其中上纬新材涨幅超过24倍 热门科技股如CPO概念龙头股新易盛 中际旭创和天孚通信股价最高涨幅约5倍 寒武纪 工业富联和海光信息组成的新组合也受关注 [14] - 白酒股和地产股表现疲软 有投资者在白酒股持续下探后亏损近4000元 该股至今未恢复至去年同期价格 地产股在短暂反弹后再次下跌 [5] 投资者行为与策略演变 - 部分年轻投资者在2024年9月24日A股强势上涨时开户入市 高位进场后经历被套 有人亏损后割肉离场 有人通过补仓踏上回本路 有投资者本金腰斩亏损十几万元后陷入买不敢买 卖不敢卖的状态 [7] - 有投资者通过分散持仓和把握板块轮动获得收益 从2025年4月7日至10月9日总收益达111% 炒股一年收益抵半年工资收入 [9] - 投资者逐步形成科技是未来市场主线的共识 有资深投资者20年来首次买入科技股 券商研究认为四季度A股市场有望在宽幅震荡中逐渐抬升 关注科技成长主线 [15] 交易限制与市场教育 - 科创板 创业板需24个月交易经验才能开通 有投资者理解20%涨跌幅限制既诱人也更容易伤人 正在对抗恐高症 既想落袋为安又怕错过科技股机会 [14] - 投资者通过实践学习交易思路 放弃持续补仓亏损股票策略 转为关注行业和公司基本面 每天花两小时浏览新闻感受消息面与行情互振 [12] - 市场给投资者上了生动一课 踏空 卖飞和亏钱同样令人懊悔 年轻投资者在交学费后摸索出在哪里回本不是回本的新思路 通过转向科技和非银金融股票实现回本 [11]
创造更多高质量作品,激活影视产业消费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06:41
票房表现与市场波动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119.66亿元 观影人次3.21亿 同比分别增长2.76%和12.75%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76.21% [1] - 年度票房波动明显 2019年突破640亿元 2023年549亿元 2024年约425亿元 春节档票房创历史新高突破95亿元 但清明档和五一档票房仅为2024年同期一半左右 [1] - 单片扛市现象显著 暑期档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达28.92亿元 [1] 供给结构问题 - 电影质量尚未实现产业突破 影视产业融资缩水影响供给能力 [1] - 制片方过度依赖档期红利 春节档和暑期档集中上映导致日常供给不足 形成电影节日消费特征 [1] - 过高制作成本与市场风险阻碍社会资本进入 需降低制作成本减少对流量明星和营销的依赖 [2] 需求变化与消费模式 - 电影消费从娱乐性转向话题性 需成为社会舆论焦点才能吸引社交性观影 [2] - 过度话题营销与质量欠佳导致营销信任度下降 IP套现与艺人流量商业逻辑造成部分影迷流失 [2] - 小制作影片如《爱情神话》通过好故事驱动实现商业增值 形成新模式范例 [2] 产业战略与发展空间 - 影视文化娱乐具有长产业链价值 创造就业并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3] - 内容创意体现社会活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超大规模市场提供巨大发展空间 [3] - 需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与专业分工的工业化生产 通过行业共同体补足内容产业短板 [3] 国际对比与资本视角 - 全球资本长期追逐TMT行业 Netflix等四大流媒体平台持续向全球输出影视内容 [3] - 中国在科技与通信领域达国际前沿 但影视内容生产仍需加强 需激活TMT动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