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视觉 - 语言 - 动作模型)

搜索文档
36氪精选:辅助驾驶人才争夺战:一把手下场挖人VS法务连续起诉
日经中文网· 2025-06-06 15:55
车企AI辅助驾驶人才争夺战 - 中国车企如华为、理想、Momenta等对AI辅助驾驶人才需求激增,行业竞争激烈导致高端人才被哄抢,理想汽车CEO透露核心人员平均接到20+猎头电话[6][9][16] - 人才流动伴随竞业纠纷,理想汽车曾起诉跳槽员工并达成千万元级别和解,行业普遍采用竞业协议延缓技术外溢[7][8][14] - 比亚迪、小米等车企积极补足辅助驾驶能力,比亚迪自研城市NOA方案并挖角新势力背景人才,小米招募Wayve科学家加入团队[12][13] 技术路线演进与行业格局 - 辅助驾驶技术从传统规则方案转向"端到端"模型,并探索VLM/VLA多模态大模型,头部公司如理想、华为、Momenta装机量分别突破50万/30万辆[9][11][24] - 理想汽车技术路线快速迭代,从依赖地图方案升级至VLA模型,联合清华团队开发双系统方案并积累AI大模型量产经验[11][24] - 特斯拉停止公开FSD技术路径后,中国车企自主探索,华为乾崑智驾和小鹏"世界基座模型"成为代表性方案[10][11] 行业竞争策略与乱象 - 比亚迪发起辅助驾驶平权运动,将高速NOA功能下放至7万元级车型并通过补贴降至5.58万元,倒逼行业技术普及[12][17] - 部分车企通过"白盒"代码泄露获取技术捷径,供应商核心算法被非授权扩散至其他车企,导致人才携带代码跳槽牟利[18][19][20] - 头部企业采取项目保密措施,理想要求VLA项目员工签署协议且离职需脱敏6个月,华为亦有类似保密机制[14][16] 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 "端到端"模型存在场景泛化局限,理想提出VLA模型增强物理世界交互能力,但面临人才稀缺与工程化挑战[23][24] - 行业下一阶段技术重心聚焦生成式AI世界模型仿真器和强化学习应用,Momenta已率先在规控环节应用AI模型[24][25] - 跟随型企业依赖技术外溢难持续,原创性思考与工程能力成为竞争分水岭[25]
「智驾」人才争夺战:帮新员工支付前司百万竞业赔偿
36氪· 2025-05-23 21:58
车企AI辅助驾驶人才争夺战 - 行业核心人才遭哄抢,理想、华为、Momenta成为被挖角最严重的公司,理想核心人员每人接到20+猎头电话[3][4][6] - 竞业协议诉讼频发,理想起诉跳槽员工案例涉及千万元赔偿,南方车企员工赔付超百万元[4][5] - 技术保密手段升级,理想要求VLA项目员工签署保密协议,离职需脱敏6个月;华为采取类似措施[12][14] 技术路线演进与竞争格局 - 技术路径从规则方案转向端到端模型,VLM/VLA多模态大模型成为新方向[6][9][24] - 头部企业技术布局: - 理想尝试4种技术路线(城市NOA/轻地图/端到端+VLM/VLA),与清华合作开发双系统方案[9][25] - 小鹏采用"世界基座模型"训练方式[10] - 华为乾崑智驾装机量突破50万,Momenta方案搭载量近30万辆[10] - 特斯拉停止公开FSD技术细节后,国内企业进入自主探索阶段[8][23] 车企人才战略与市场动态 - 传统车企加速布局: - 比亚迪推出5.58万元级辅助驾驶车型,下半年计划推出自研城市NOA[11] - 比亚迪技术院高层亲自招揽新势力背景人才,团队已吸纳多名竞品员工[11] - 小米引进Wayve科学家陈龙,强化辅助驾驶团队[11] - 人才流动双向性: - 理想曾为关键人才支付数百万竞业赔偿[12] - 端到端技术导致理想精简团队,部分人才外溢[12] 行业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 当前技术局限性: - 端到端方案存在场景泛化难题[23] - VLA模型面临人才稀缺、数据获取、问题定义等量产挑战[25] - 未来技术重点: - 生成式AI世界模型仿真器[25] - 强化学习在规控/仿真领域应用[25] - Momenta已率先在预测/规控环节应用AI模型和强化学习[26] 行业生态与潜在问题 - 技术泄露现象严重,存在代码被员工携带跳槽或出售的情况[18] - 部分企业通过"白盒"获取供应商代码进行拼凑开发,与头部"好用"方案存在差距[19][20] - 行业面临工程化能力与AI不确定性的双重挑战,需原创性思考突破技术迷雾[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