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
icon
搜索文档
40款车平均通过率不足36%,争议测试背后的自动驾驶迷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8 22:57
核心观点 - 懂车帝对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进行15个场景的辅助驾驶测试,平均通过率仅35.74%,特斯拉表现突出[2] - 测试引发车企对辅助驾驶安全性的讨论,部分车企质疑测试方法和结果的普遍性[5][6] - 行业面临L2向L3升级的技术瓶颈,需解决非标障碍物识别和极端场景感知问题[9][10] - 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的技术路线争议持续,提升感知能力是当前主要方向[11][12] 测试结果分析 - **整体表现**:15个场景平均通过率35.74%,高速夜间遇施工场景仅47%车辆避让,儿童突然冲出场景58%车辆刹停[2] - **特斯拉优势**:Model X和Model 3在高速6场景中通过5项,城市9场景中Model X通过8项[2] - **国产短板**:高速避险和非标障碍物识别能力不足,技术共性瓶颈显现[5][10] 车企反应 - **特斯拉态度**:强调安全无上限,认为测试排名是相对的,法律限制下仍取得中国区最佳成绩[5][6] - **其他车企质疑**:岚图指出测试反映行业技术瓶颈,理想工程师称单次测试变量不可控,智界/AITO/鸿蒙智行不予置评[5][6] - **懂车帝回应**:否认人为干预测试,解释AEB功能抑制NCA导致绕行失败,强调测试目的是科普安全边界[7] 行业技术动态 - **L3竞赛加速**:广汽计划2024年量产L3车型,2026年推L3+,2027年布局L4[10] - **硬件升级**:小米S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700TOPS算力芯片,提升暗光环境识别[10] - **感知方案争议**: - 激光雷达派:禾赛科技认为其能覆盖极端场景且成本更低[11] - 纯视觉派:小鹏通过提高算力增强安全性,但需大量数据训练[11] - 融合方案:需补充超视距动态信息,如提前4小时上传道路拓扑数据[13] 技术挑战 - **动态场景复杂性**:Waymo仿真显示人类驾驶意图预测错误率15%,城市道路需每秒处理数十移动目标[11] - **传感器局限**:激光雷达雨雪天散射,毫米波雷达静态物体分辨率低,摄像头受光照影响[12] - **系统延迟风险**:计算延迟超100毫秒可能导致决策失效[11]
Emergent BioSolutions Secures $51.9 Million Contract Modification Award for CNJ-016® [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Human)] (VIGIV) as part of U.S. Biodefense Preparedness Efforts
Globenewswire· 2025-07-09 04:45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获得合同修改,将向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战略准备与响应管理局(ASPR)交付CNJ - 016(VIGIV)用于天花防范,ASPR行使现有10年合同中的选择权以获取更多剂量的VIGIV [1] - 此前公司还宣布了与ASPR关于BAT的合同修订 [2] 公司表态 - 公司高级副总裁表示获得VIGIV合同修改凸显与美国政府的持续合作,公司将履行使命,通过北美供应链和储备能力提供医疗对策以应对公共卫生威胁 [2] CNJ - 016(VIGIV)信息 适应症 - 用于治疗牛痘疫苗接种并发症,包括湿疹痘、进行性痘、严重全身性痘、有皮肤疾病个体的痘感染以及痘病毒引起的异常感染(孤立性角膜炎除外),不用于接种后脑炎 [3] 禁忌情况 - 禁用于孤立性牛痘角膜炎、有人类球蛋白过敏或严重全身反应史的个体以及有抗IgA抗体且有IgA过敏史的IgA缺陷患者 [4] 不良反应 - 临床试验中最常报告(>10%)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寒战和头晕 [6] BAT信息 适应症 - 用于治疗有症状的肉毒中毒,适用于成人和儿科患者,在接触肉毒杆菌神经毒素A、B、C、D、E、F或G血清型后使用,其有效性仅基于动物模型的疗效研究 [8] 不良反应 - 临床试验中健康志愿者中≥5%报告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瘙痒和荨麻疹,临床研究中患者≥1%报告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皮疹、寒战、恶心和水肿,有1例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严重不良反应 [10] 公司概况 - 公司使命是保护和拯救生命,25年来一直为保护公共卫生的人员做准备,提供针对天花、猴痘、肉毒中毒、埃博拉、炭疽和阿片类药物过量紧急情况的解决方案 [11]
Emergent BioSolutions Secures $62.4 Million Contract Modification for BAT® [Botulism Antitoxin Heptavalent (A, B, C, D, E, F, G) – (Equine)] to Bolster U.S. Biodefense Supply
Globenewswire· 2025-06-23 20:05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战略准备与响应管理局授予Emergent BioSolutions一份价值6240万美元的合同修改,用于供应肉毒杆菌抗毒素七价(BAT),这对保障应对肉毒杆菌生物威胁的医疗对策获取至关重要 [1][2] 合同相关 - Emergent BioSolutions获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战略准备与响应管理局(ASPR)价值6240万美元的合同修改,为现有10年合同(75A50119C00075)的一部分,将供应BAT [1] - 公司高级副总裁称美国政府持续储备BAT凸显公司医疗对策对保护军事和民用人口的重要性,公司将利用北美供应链和能力提供救生解决方案 [2] BAT产品信息 - BAT是免疫球蛋白片段混合物,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科患者疑似或确诊接触肉毒杆菌神经毒素血清型A、B、C、D、E、F或G后的症状性肉毒杆菌中毒,其有效性仅基于动物模型研究 [3] - 临床试验中≥5%健康志愿者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恶心、瘙痒和荨麻疹,临床研究中≥1%患者报告的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皮疹、寒战、恶心和水肿,有1例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严重不良反应 [4] - BAT使用警告和注意事项包括:孕期使用无人类或动物数据,仅潜在益处大于潜在风险时可用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未知是否会随母乳排出;儿科和老年人群安全性和有效性未确立;儿科人群仅有有限安全数据 [3] - BAT给药后可能发生严重超敏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和延迟过敏反应(包括血清病),需准备监测和处理过敏反应;可能出现与输注速率有关的输注反应;因含麦芽糖会干扰非葡萄糖特异性血糖检测系统,需使用葡萄糖特异性检测系统;由马血浆制成可能含传染性病原体(如病毒) [6] 公司信息 - Emergent BioSolutions使命是保护和拯救生命,25年来一直为保护公众健康做准备,提供针对天花、猴痘、肉毒杆菌、埃博拉、炭疽和阿片类药物过量紧急情况的防护和救生解决方案 [5]
36氪精选:辅助驾驶人才争夺战:一把手下场挖人VS法务连续起诉
日经中文网· 2025-06-06 15:55
车企AI辅助驾驶人才争夺战 - 中国车企如华为、理想、Momenta等对AI辅助驾驶人才需求激增,行业竞争激烈导致高端人才被哄抢,理想汽车CEO透露核心人员平均接到20+猎头电话[6][9][16] - 人才流动伴随竞业纠纷,理想汽车曾起诉跳槽员工并达成千万元级别和解,行业普遍采用竞业协议延缓技术外溢[7][8][14] - 比亚迪、小米等车企积极补足辅助驾驶能力,比亚迪自研城市NOA方案并挖角新势力背景人才,小米招募Wayve科学家加入团队[12][13] 技术路线演进与行业格局 - 辅助驾驶技术从传统规则方案转向"端到端"模型,并探索VLM/VLA多模态大模型,头部公司如理想、华为、Momenta装机量分别突破50万/30万辆[9][11][24] - 理想汽车技术路线快速迭代,从依赖地图方案升级至VLA模型,联合清华团队开发双系统方案并积累AI大模型量产经验[11][24] - 特斯拉停止公开FSD技术路径后,中国车企自主探索,华为乾崑智驾和小鹏"世界基座模型"成为代表性方案[10][11] 行业竞争策略与乱象 - 比亚迪发起辅助驾驶平权运动,将高速NOA功能下放至7万元级车型并通过补贴降至5.58万元,倒逼行业技术普及[12][17] - 部分车企通过"白盒"代码泄露获取技术捷径,供应商核心算法被非授权扩散至其他车企,导致人才携带代码跳槽牟利[18][19][20] - 头部企业采取项目保密措施,理想要求VLA项目员工签署协议且离职需脱敏6个月,华为亦有类似保密机制[14][16] 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 "端到端"模型存在场景泛化局限,理想提出VLA模型增强物理世界交互能力,但面临人才稀缺与工程化挑战[23][24] - 行业下一阶段技术重心聚焦生成式AI世界模型仿真器和强化学习应用,Momenta已率先在规控环节应用AI模型[24][25] - 跟随型企业依赖技术外溢难持续,原创性思考与工程能力成为竞争分水岭[25]
「智驾」人才争夺战:帮新员工支付前司百万竞业赔偿
36氪· 2025-05-23 21:58
车企AI辅助驾驶人才争夺战 - 行业核心人才遭哄抢,理想、华为、Momenta成为被挖角最严重的公司,理想核心人员每人接到20+猎头电话[3][4][6] - 竞业协议诉讼频发,理想起诉跳槽员工案例涉及千万元赔偿,南方车企员工赔付超百万元[4][5] - 技术保密手段升级,理想要求VLA项目员工签署保密协议,离职需脱敏6个月;华为采取类似措施[12][14] 技术路线演进与竞争格局 - 技术路径从规则方案转向端到端模型,VLM/VLA多模态大模型成为新方向[6][9][24] - 头部企业技术布局: - 理想尝试4种技术路线(城市NOA/轻地图/端到端+VLM/VLA),与清华合作开发双系统方案[9][25] - 小鹏采用"世界基座模型"训练方式[10] - 华为乾崑智驾装机量突破50万,Momenta方案搭载量近30万辆[10] - 特斯拉停止公开FSD技术细节后,国内企业进入自主探索阶段[8][23] 车企人才战略与市场动态 - 传统车企加速布局: - 比亚迪推出5.58万元级辅助驾驶车型,下半年计划推出自研城市NOA[11] - 比亚迪技术院高层亲自招揽新势力背景人才,团队已吸纳多名竞品员工[11] - 小米引进Wayve科学家陈龙,强化辅助驾驶团队[11] - 人才流动双向性: - 理想曾为关键人才支付数百万竞业赔偿[12] - 端到端技术导致理想精简团队,部分人才外溢[12] 行业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 - 当前技术局限性: - 端到端方案存在场景泛化难题[23] - VLA模型面临人才稀缺、数据获取、问题定义等量产挑战[25] - 未来技术重点: - 生成式AI世界模型仿真器[25] - 强化学习在规控/仿真领域应用[25] - Momenta已率先在预测/规控环节应用AI模型和强化学习[26] 行业生态与潜在问题 - 技术泄露现象严重,存在代码被员工携带跳槽或出售的情况[18] - 部分企业通过"白盒"获取供应商代码进行拼凑开发,与头部"好用"方案存在差距[19][20] - 行业面临工程化能力与AI不确定性的双重挑战,需原创性思考突破技术迷雾[23][26]
今世缘:2024年稳健收官,2025年顺利实现开门红
太平洋· 2025-05-06 22: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给予今世缘“增持”评级,目标价53.64元 [1][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今世缘2024年稳健收官,2025年顺利实现开门红,多产品稳健增长,省内持续深耕、省外快速渗透,但腰部产品占比提升及货折加大扰动毛利率,盈利能力阶段性下滑 [1][4][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股票数据 - 总股本/流通为12.47/12.47亿股,总市值/流通为590.98/590.98亿元,12个月内最高/最低价为59.38/35.35元 [3] 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5.46亿元,同比增长14.31%;实现归母净利34.12亿元,同比增长8.80%。2025Q1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0.99亿元,同比增长9.17%;归母净利润16.44亿元,同比增长7.27% [4] 产品与区域表现 - 分产品,2024年特A+/特A/A/B/C&D分别实现营收74.91/33.47/4.19/1.42/0.74亿元,同比+15.17%/+16.61%/+1.95%/-11.09%/-14.57%,特A及以上产品收入占比94.4%,同比+1.0pct;2025Q1特A+/特A/A/B/C&D/其他分别实现营收31.69/16.50/1.84/0.57/0.19亿元,同比+6.60%/+17.37%/+3.28%/-3.84%/-38.27%,V系、淡雅、单开增长势能强劲 [5] - 分区域,2024年淮安/南京/苏南/苏中/盐城/淮海/省外实现收入22.35/26.31/14.26/19.24/12.74/10.62/9.26亿元,同比12.31%/11.68%/9.47%/21.21%/15.62%/9.05%/27.37%;2025Q1淮安/南京/苏南/苏中/盐城/淮海/省外实现收入9.19/13.27/5.16/7.16/5.75/5.89/4.37亿元,同比9.02%/5.16%/9.17%/15.20%/12.64%/3.22%/19.04%,苏中市场增长亮眼,省外市场持续渗透增长强劲 [5] - 经销商数量方面,2024年末省内/省外经销商达613/615个,分别净增加+114/+167个,2025Q1末省内/省外经销商达636/631个,较年初分别净增加+23/+16个 [5] 盈利能力 - 2024/2025Q1公司毛利率为74.75%/73.63%,同比-3.6/-0.6pct,主因腰部产品占比提升以及货折加大 [6] - 2024年税金及附加/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4.60%/18.54%/4.02%,同比-0.2/-2.2/-0.2pct,毛销差下降1.37pct至56.21%;2025Q1税金及附加/销售/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6.39%/13.29%/2.08%,同比+0.9/-0.9/-0.1pct,整体费用率相对稳定 [6] - 2024/2025Q1公司净利率为29.55%/32.24%,同比-1.5/-0.6pct,盈利能力有所下滑 [6] - 2025Q1末合同负债达5.38亿元,同比-4.35亿元,环比-10.55亿元 [6]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0%/11%/11%,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9%/10%/12%,EPS分别为2.98/3.28/3.66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16x/14x/13x,按照2025年18X给予目标价53.64元,给予“增持”评级 [7] -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显示,2024 - 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15.46/127.41/141.55/157.33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34.12/37.10/40.89/45.64亿元等 [8][10] 资产负债、利润与现金流量表 - 资产负债表展示了2023 - 2027年货币资金、应收和预付款项等多项资产与负债数据 [13][14] - 利润表呈现了2023 - 2027年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多项利润指标 [14] - 现金流量表给出了2023 - 2027年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等数据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