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证券资管
icon
搜索文档
国证资管,两高管离任!
中国基金报· 2025-08-13 19:55
国证资管高管人事变动 - 国证资管于2025年8月12日披露三项人事变动 首席信息官许彦冰和副总经理张南森因工作调整离任 同时任命梁德汉为新任首席信息官 [2][3] - 梁德汉同时担任国投证券信息技术委员会主任及系统运维部总经理 拥有丰富的技术背景 曾任金证科技技术支持岗及国投证券多个信息技术管理职务 [4] - 许彦冰曾任职于中关村证券和安信证券信息技术部门 张南森曾在湘财证券、银华基金及国投瑞银基金担任管理职务 [5] 公司历史与业务表现 - 国证资管前身为安信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于2024年11月25日更名为现名 [6] - 2024年国投证券资管业务净收入3.17亿元 同比减少2.46% 截至期末受托产品数量216只 管理市值1131.10亿元 同比下降25.5% [6] - 公司目前正在申请公募牌照 并于2025年6月底宣布4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处置方案 其中3只变更管理人 1只转为私募资管计划 [6] 行业高管变动趋势 - 2025年以来券商资管行业高管变动加速 涉及东方红资管、华泰证券资管等10余家机构 [6] - 变动原因主要为工作安排、任期届满及正常人事调整 反映公司基于战略规划和管理需要的主动团队调整 [7] - 行业正从规模驱动向能力驱动转型 主动管理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成为竞争核心 [7]
公募业绩亮点频现、投融联动浇灌实体 财通资管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证券日报网· 2025-08-01 20:13
公募基金非货管理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市场已有三家券商资管的公募非货管理规模超千亿元[1] - 财通资管以1009.07亿元的非货管理规模排名行业第三[1] 基金产品业绩表现 - 财通资管科技创新一年定开基金过去1年、2年、3年业绩在强股混合型基金中分别位列前2%、前8%、前1%[1] - 财通资管数字经济A基金过去1年、2年收益率在强股混合型基金中分别排在前2%和前5%[1] - 财通资管创新成长A基金过去1年收益率在强股混合型基金中居前5%[1] - 财通资管鸿享30天滚动持有发起式中短债A过去1年、2年、3年收益率在短债债券型基金中分别居前1%、前2%、前2%[1] - 财通资管鸿佳60天滚动持有发起式中短债A过去3年业绩在短债债券型基金中稳居前4%[1] 业务发展布局 - 财通资管将主动管理视为核心竞争力,较早打造权益、固收等核心团队[2] - 公司持续拓展FOF、量化、海外投资等领域[2] - 2025年3月新获批QDII业务资格,向全球化方向发展[2] 投融联动业务 - 财通资管着力发展资产证券化(ABS)业务[2] - 2025年上半年共发行33只ABS产品,发行规模259.8亿元,排名行业第8[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发行206只ABS产品,总规模达1650.9亿元[2]
银河金汇债券产品登顶券商资管榜单 固收实力铸就卓越口碑
财富在线· 2025-07-24 10:32
券商资管产品收益榜单 - 私募排排网最新一期券商资管产品收益榜单发布,第一创业、民生证券、浙商资管、银河金汇分别占据不同类型产品收益榜首 [1] - 银河金汇旗下"银河稳盈20号"以卓越表现勇夺债券型产品桂冠,在同类产品中表现突出 [1] - 榜单统计净值更新至2025年6月下旬的产品,同一管理人管理多只同类型产品的选收益最高的参与排名 [1] 银河金汇固收业务优势 - 公司固收业务以追求"低波动、低回撤、控风险"下的绝对收益为核心理念 [2] - 已形成涵盖短债、中长期纯债、固收+、固收FOF等多元化产品线,固收零售类主动管理保有规模超600亿元 [2] - 采用"全员研究、投研一体"模式,通过宏观、微观层面的分析框架精准把握市场脉搏 [2] - 构建了"核心投资经理—投资经理—投资助理"的三级梯队人才体系 [2] 冠军产品团队 - "银河稳盈20号"投资经理李晓玲与张嘉瑶组成"黄金搭档" [2] - 李晓玲自2009年在国有大型银行总行从事资产负债管理,后转战固收投资领域 [2] - 张嘉瑶自2010年扎根银河证券资管总部,历经股票研究员到固收负责人的十年淬炼 [2] 公司整体业绩 - 公司揽获中国证券报金牛奖超20项,涵盖"固收类产品金牛奖"、"金牛资产管理团队奖"等重磅荣誉 [3] - 旗下产品"银河盛汇稳健2号"、"银河融汇14号"、"银河智汇FOF1号"等多次蝉联金牛奖项 [3] - 还荣获证券时报君鼎奖、中国基金报英华奖等,奖项覆盖固收、权益、FOF等多个领域 [3] 行业发展趋势 - 当前券商资管行业已步入"产品精耕细作、服务差异突围"的新竞争维度 [3] - 银河金汇依托母公司平台优势,以固收业务为突破口实现资产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3] - 多元化产品线布局体现了对投资者需求的深刻理解 [3]
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中保投资副总裁陈子昊:私募股权投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功能发挥
搜狐财经· 2025-07-17 08:44
私募股权投资的功能与价值 - 私募股权投资是连接实体经济创新需求与社会资本有效供给的关键桥梁,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全局性意义 [2][3] - 能够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弥补传统银行信贷体系的不足 [4] - 通过提供长期资本、参与企业治理、赋能价值创造,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优化经济结构 [3][7] - 风险投资为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关键资金,有效分担创新活动的高风险 [5] - 通过并购基金等形式促进产业整合与结构升级,推动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7] 私募股权投资与金融"五篇大文章" - 科技金融:私募股权投资应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10] - 绿色金融:可设立绿色主题基金,参与碳市场和碳金融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12] - 普惠金融: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 [14] - 养老金融:设立专注于大健康及养老产业的私募股权基金,引导保险资金布局养老产业 [16][17] - 数字金融:投资金融科技企业,支持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参与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20]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私募股权投资 - 上海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与纽约和伦敦并驾齐驱的顶级全球金融中心 [2] - 上海高度集聚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金融核心要素,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便利条件 [9] - 在QFLP、QDLP试点、S基金试点等方面先行先试,优化政策环境 [9] -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为私募股权投资提供丰富标的 [9] - 致力于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吸引国内外顶尖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9] 实践案例 - 中保投资向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集成电路企业提供资金超过30亿元 [11] - 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超过10亿元 [13] - 向海发宝诚融资租赁增资30亿元支持船舶融资租赁业务 [15] - 支持上海地产集团200亿元用于旧改项目,覆盖居民9.5万户 [18]
中泰资管天团 | 胡达:低利率时代,固收投资如何挖掘超额收益?
中泰证券资管· 2025-07-10 16:19
债券市场现状与趋势 - 债券市场处于偏强走势,中长期低利率环境拐点未至,2025年2-3月因资金收紧出现回调但4月利率快速重回下行轨道 [2] - 截至2025年6月市场未突破前期利率低点,反映短期利率下行空间有限的共识 [2] - 2023年信用债、城投债行情主导,策略以信用挖掘和加杠杆为主;2024年长久期利率债受宽松政策推动,30年国债受青睐;2025年市场震荡缺乏主线 [3] 低利率环境下的投资策略 - 下半年利率市场维持高胜率低赔率环境,下行概率大但空间有限,需通过波段交易(如收益率曲线凸点压缩、新老券转换)获取资本利得 [5] - 固收+产品成为重要方向,可转债2025年Wind指数收益6.66%,但存量规模下降至6650亿(较年初减少685亿),数量从529只缩减至496只 [5][6] - REITs表现亮眼,中证REITs全收益率指数上涨14.51%;银行股中中信银行指数上涨15.03% [6][7] 固收+产品多元化拓展 - 可转债容量受限但仍是超额收益来源,需结合量化策略(多因子选股、CTA、商品期货套利)增厚收益 [6][7] - 量化私募产品发行量显著增加,扩展投资范围(如商品期货)及引入高夏普率策略可提升收益稳定性 [7] - 低利率时代需拓展能力圈,探索现金流类资产(如REITs、高股息股)及跨品种策略 [7] 作者背景 - 胡达现任中泰证券资管固收专户投资部总经理,拥有15年固收投资经验,管理产品曾获2023年混合债券型金牛资管计划等多项行业奖项 [9]
招商资管总经理易卫东:券商资管的战略选择与转型路径
中国基金报· 2025-05-23 22:05
券商资管行业现状与挑战 - 券商资管规模从2019年的13万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5万多亿元,同期公募基金规模从13万亿元增长至32万亿元,差距显著扩大[11] - 券商资管参公运作大集合产品存续规模为3722亿元,其中无公募牌照机构管理的3488亿元产品需到期终止或更换管理人,预计导致行业总规模减少6%,年收入减少约28亿元[12] - 券商资管优势包括全业务链协同、投行基因和主动管理能力,但专业度弱于公募、机制灵活性不及私募[10][12] 资管行业核心趋势 - 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客户需求从保本转向多元配置,资产类别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4][10] -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新规推动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以投资者利益为中心,管理人与投资人利益绑定将重塑生态[13] - 长期低利率环境下,日本债券基金规模占比从80%降至10%,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1.6%,固收类产品占比75%面临转型压力[13] - 被动投资崛起,2023年底ETF和指数基金规模已超越主动管理产品,行业集中度加剧(前10家公募占比79%)[14] - AI技术优先赋能投资策略,工业化、智能化投研体系成为竞争关键[14][15] 券商资管战略路径 - 战略定位需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如"五篇大文章"),差异化布局公募与私募双轮驱动业务[15] - 投资体系向工业化、体系化转型,从贝塔策略转向阿尔法策略,强化团队协作替代单人作战[15][16] - 产品创新分为工具型(标准化)、定制型(个性化)和方向型(政策导向)三类,填补3%-8%收益区间的中低风险产品空白[15][16] - 招商资管聚焦精品化路线,强化资产配置与定制能力,量化、"固收+"及FOF产品已初见成效[5][16] 市场机会与未来展望 - 国内资管规模过去5年仅增长20%,远低于居民存款60%和GDP34%的增速,存在巨大发展缺口[17][18] - 债券收益率下行背景下,3%-5%(低波)和5%-8%(中低波)产品区间成为规模增长关键战场[5][16] - 客户需求调研显示8%收益率可覆盖95%需求,但当前债券产品收益上限仅3%,策略创新空间显著[5][16]
兴证资管换帅!刘宇出任董事长
券商中国· 2025-05-22 21:03
人事变动 - 兴证资管董事长孙国雄到龄退居二线转任业务巡视员,由原兴证投资执行董事兼总裁刘宇接任董事长职务 [1][2] - 刘宇具有丰富的金融行业从业经历,曾任山东汇德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证券交易所财务部副总监、西藏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 [2] - 2022年8月公司引入郭贤珺任副总裁分管公募投资业务,郑方镳主持权益投资和研究工作 [2] - 2022年11月永赢基金固收老将徐翔接任总经理,但于2024年9月因个人原因离任 [3] - 2024年3月原副总经理杨华正式升任总经理,郑方镳被任命为副总经理 [3] 管理团队建设 - 公司近几年积极引进外部人才,搭建专业管理团队,包括公募投资、权益投资等领域 [2][3] - 现任总经理杨华具有北京大学数学系背景,历任兴业银行、兴业信托等机构投资管理职务 [3] - 副总经理郑方镳为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曾任兴业证券化工首席分析师 [3] 业务发展 - 公司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2024年末达1009.95亿元,较上年增长20% [5] - 2023年11月获批公募基金管理资格,成为行业第14家持牌券商资管 [4] - 2024年3月发行首只公募基金"兴证资管国企红利优选混合型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采取红利+量化策略,但规模不足2亿元 [5] - 公司深化"固收+"策略,夯实固收产品基本盘,做大ABS管理规模 [5] 公司背景 - 兴证资管为兴业证券全资子公司,前身为2000年设立的资产管理部,2014年独立为子公司,注册资本8亿元 [4] - 公司表示将坚持长期价值导向,推进公私募产品系统化建设 [4]
券商资管高管变动潮再添一例 兴证资管刘宇接任董事长
搜狐财经· 2025-05-22 16:33
人事调整 - 兴证资管董事长孙国雄因到龄退居二线,转任业务巡视员 [1] - 原兴证投资执行董事兼总裁刘宇接任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 [1] - 新任董事长刘宇现年54岁,拥有管理学博士学位及正高级会计师职称,职业生涯横跨审计、交易所监管与资管领域 [3] - 原兴业证券风险管理部总经理蔡晓斌将接任兴证投资总裁职务 [3] - 2024年9月原总经理徐翔离职,2025年3月副总经理杨华升任总经理,同时提拔郑方镳为副总经理 [3] 公司发展 - 孙国雄任期内公司受托资产管理规模从2022年末的7464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1010亿元 [3] - 2023年11月获批公募基金管理资格,2025年2月完成首只公募基金发行 [3] - 当前管理公募产品27只,非货币公募规模112亿元 [3] - 2024年ABS管理规模同比增长35%,同业合作项目新增12个 [3] - 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176亿元,全年实现营收165亿元,净利润009亿元 [4] 行业背景 - 2025年以来已有东方红资管、海通资管等11家机构发生高管更迭 [4] - 福建证监局曾于2024年12月对兴证资管单一资管计划规避监管问题出具警示函 [4] - 公司表示将推进公私募产品系统化建设,重点发展低波动绝对收益型产品 [4] - 市场分析认为刘宇的跨领域经验或将为公司带来投研体系与风控机制的优化 [4]
又有券商资管,迎新董事长!
中国基金报· 2025-05-22 11:27
人事变动 - 兴证资管董事长孙国雄因到龄退居二线转任业务巡视员,任职时间为2022年7月1日至2025年5月20日 [1][3] - 新任董事长刘宇于2025年5月20日上任,此前担任兴证投资执行董事兼总裁,拥有管理学博士及正高级会计师职称,金融从业经验丰富 [6] - 2024年3月公司总经理变更为原副总经理杨华,同时任命郑方镳为副总经理 [7] 公司发展 - 兴证资管前身为兴业证券资产管理部,2014年成立,注册资本8亿元,2024年6月获批公募业务牌照并于12月发行首只公募基金 [9] - 截至2024年末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达1009.95亿元,同比增长20%,创五年新高,总资产17.59亿元,净资产13.62亿元 [9]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65亿元,净利润0.09亿元,公司计划加强投研、科技赋能与合规风控能力建设,发展公募业务 [9] 战略规划 - 人事调整旨在优化业务布局并提升综合竞争力,未来将聚焦客户需求,推进公私募产品系统化建设 [1][6] - 公司强调长期价值导向,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服务耐心资本 [6][7]
成飞出任东方红资产管理总经理 老牌券商资管“二次创业”迎关键一步?
经济观察报· 2025-05-09 23:32
人事变动 - 东方红资产管理宣布成飞自5月9日起正式担任总经理,董事长杨斌不再代行总经理职责 [1] - 成飞拥有近20年资管行业经验,此前曾任国信证券副总裁、国信资管董事长 [1] - 成飞是国信证券高管团队首位80后成员,曾担任国信证券副总裁兼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等职务 [1] 公司背景 - 东方红资产管理是东方证券全资子公司,国内首家获准设立的券商系资产管理公司 [1] - 公司是业内首家获得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券商资管 [1] - 截至2024年12月末,公司受托资产管理规模合计2165.68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661.69亿元 [3] 行业竞争 - 券商资管面临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及保险资管等机构的大资管行业竞争 [2] - 2024年上半年国信资管的资管收入排名居行业第八 [2] - 东方红资产管理距头部资产管理机构仍有较大差距 [3] 战略发展 - 成飞在国信资管期间聚焦主动管理,大力发展FOF等特色业务 [2] - 2021年至2024年国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手续费净收入由2.03亿元增长至8.20亿元 [2] - 东方红资产管理确立了"平台化、多元化、市场化"战略发展方向 [3] 管理理念 - 成飞认为过硬的投研实力、坚定不移的战略及"不折腾"的文化是券商资管长远发展的关键 [2] - 券商资管将面临策略、牌照和品牌三方面跨越式挑战 [2] - 成飞的加入将为东方红资产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和创新理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