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一控一牌

搜索文档
徐勇出任华安基金董事长,国泰海通旗下公募整合再进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23:25
公司高层变动 - 华安基金原董事长朱学华于2025年8月26日离任且不再转任其他岗位 [1] - 新任董事长徐勇于2025年8月28日正式接任 其于同年7月30日已接任党委书记 [1][3] - 徐勇为复旦大学法学博士 职业生涯涵盖实业、政府、保险及公募基金领域 [3] 高管背景与业绩表现 - 徐勇曾于2022年7月30日至2025年5月19日担任招商基金总经理 [3] - 招商基金管理规模在其任期内从7921亿元增长至9332亿元 [3] - 招商基金2024年总资产154.98亿元 净资产104.48亿元 营收53.08亿元 净利润16.5亿元 [3] - 华安基金2024年营业总收入31.1亿元同比下降9.56% 净利润9.1亿元同比下降2.66% [4] - 截至2025年7月30日 华安基金管理规模超7000亿元位列行业第15位 [3] 控股股东整合背景 - 国泰君安证券与海通证券于2024年9月启动合并 2025年3月完成交割 4月更名为国泰海通证券 [6] - 合并后国泰海通证券控股华安基金51%及海富通基金51% 参股富国基金27.77% [6] - 证监会要求2026年2月前提交公募资源整合方案 因合并进程高效市场预期整合可能提前 [6] - 2025年7月25日国泰君安资管吸收合并海通资管 更名为上海国泰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7] 旗下公募机构数据对比 - 富国基金规模12452.37亿元行业第6 华安基金规模7535.02亿元行业第16 [8] - 海富通基金规模2342.66亿元行业第34 国泰海通证券资管规模822.15亿元行业第67 [8] - 华安基金旗下基金数量287只 基金经理77人 最大年限18.84年 [8] - 海富通基金旗下基金数量98只 基金经理30人 最大年限12.87年 [8] 业务协同与整合进展 - 海富通基金原董事长路颖于2025年4月离任 由国泰海通证券副总裁谢乐斌接任 [4] - 海富通基金债券ETF总规模截至2025年8月21日超1000亿元 [4] - 截至2025年8月28日海富通旗下ETF规模1126亿元 其中年内新增608亿元 [5] - 短融ETF规模551亿元 全市场债券ETF规模仅次于博时可转债ETF位列第二 [5] 集团整体运营动态 - 国泰海通证券于2025年8月12日获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资格 [9] - 原定2025年8月22日完成的法人及业务迁移合并调整至9月12日执行 [9][10] - 迁移合并涉及沪深北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及银行等机构 实现原海通证券业务全面并入 [10]
“一参一控一牌”新规落地 券商资管公募化转型将提速
新华网· 2025-08-12 14:26
新规核心内容 - 证监会正式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配套规则 标志"一参一控一牌"政策落地 即同一主体在参股一家基金、控股一家基金基础上可再申请公募牌照[1] - 新规适度放宽同一主体持有公募牌照数量限制 在坚持"一参一控"前提下允许同一集团下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2] - 新规对券商资管构成重大利好 允许已控股基金公司的券商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牌照 有利于存量大集合产品转为公募基金并提升主动管理规模[3] 券商机构准备情况 - 目前基金管理人总数154家 包括138家基金公司、8家券商资管、6家券商及2家保险资管[4] - 14家券商系持牌机构包括东兴证券、国都证券等 头部券商如中信证券、招商证券等此前受限于"一参一控"尚无公募牌照[4] - 中信证券已控股华夏基金 新规下具备申请公募牌照资格 2021年8月通过设立资管子公司议案 经营范围包含公募业务[4] - 中信建投证券100%持股中信建投基金 拟出资不超过25亿元设立资管子公司 经营范围包括公募业务[5] - 国信证券、国联证券计划成立资管子公司 中信证券等6家券商设立资管子公司事项正在审批中 部分目的为获取公募牌照[6] 业务影响与盈利贡献 - 公募牌照扩容将为券商带来新业务增量 头部基金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参控股大型公募基金的券商最为受益[1] - 公募业务对部分券商利润贡献显著 2021年汇添富基金及东证资管对东方证券净利润贡献占比达48.8% 景顺长城基金对长城证券贡献43.3% 创金合信基金对第一创业贡献42.7%[6] 行业转型挑战与优势 - 券商资管长期从事私募业务 公募运作模式完全不同 面临投研积累不足、品牌建设滞后、客户渠道缺乏等后发劣势[7] - 部分券商将以投研为抓手打造符合公募要求的投研体系 利用私募阶段积累的定制化服务经验推动产品创新[7] - 券商资管相较于银行、保险、信托等机构 在股东背景、企业文化方面与公募基金最接近 激励机制实施更具优势[7]
朱学华10倍规模神话终结,徐勇掌舵7000亿华安基金能否逃过海富通“蛇吞象”?
搜狐财经· 2025-08-08 12:38
公司权力更迭 - 华安基金董事长朱学华卸任,原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接任 [2] - 朱学华执掌11年间公司规模从640亿元增长至7000多亿元,但2024年营收下滑9.56%至31.1亿元,净利润减少2.66%至9.1亿元 [2][7] - 行业排名从高位跌至第15位 [2] 新帅背景与挑战 - 徐勇具有政府、保险、公募复合背景,职业生涯始于上海市政府办公厅 [5] - 在招商基金期间推动"保险式规模优先"策略,导致2022-2024年权益类基金累计亏损近600亿元 [6] - 招商基金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职,ETF等创新赛道布局迟缓 [6] 公司经营现状 - 2025年二季度末管理规模结构:货币基金3038.58亿元,债券基金1597.05亿元,股票型基金661.87亿元 [7] - 混合基金规模819.4亿元,较三年前"腰斩" [7] - 过度依赖货基,主动权益能力薄弱,呈现"规模与业绩背离"现象 [7] 内部管理问题 - 2025年3月前基金经理张亮因"老鼠仓"交易被罚没3132万元 [8] - 固收核心孙丽娜卸任,权益老将李欣清仓产品,投研团队青黄不接 [8] - 激励机制僵化,研究员考核流程冗长抑制创新活力 [10] 股东整合压力 -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为"国泰海通证券",旗下控股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 [11] - 违反证监会"一参一控一牌"新规,牌照冗余亟待清理 [13] - 市场猜测华安基金或被海富通基金吸收合并,因后者手握三张稀缺牌照 [13] 整合风险与机遇 - 华安品牌若被弃将触发超百只产品更名、合同重签,预估成本庞大 [13] - 业务协同性薄弱:华安黄金ETF与海富通年金管理业务差异大 [13] - 徐勇保险背景或有助于争取合并主导权,但需在2026年3月前上报整合方案 [13]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请名单,集合资管产品谋转型
搜狐财经· 2025-08-05 10:44
公募牌照审批动态 - 广发资管退出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2024年以来券商资管子公司公募牌照申请处于"零获批"阶段 [2] - 目前仍有光大资管、安信资管(现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 [4] - 2023年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先后获批公募牌照,使获牌券商或其资管子公司总数达14家,其中4家实现"一参一控一牌"布局 [5] 监管政策与行业背景 - 2022年证监会新规允许券商资管子公司等机构在"一参一控"基础上申请公募牌照("一参一控一牌") [5] - 2018年《操作指引》要求券商大集合产品对标公募基金规范,设置过渡期 [6] - 历史存续的大集合产品因不符合2012年修订的《基金法》不得新设,但可通过申请公募牌照或更换管理人延续运作 [5][7] 券商资管业务转型策略 - 广发资管2025年起分批将10只产品变更注册,其中2只已获批移交广发基金管理 [7] - 券商资管普遍选择将大集合产品移交给同一集团控股的基金公司,广发证券持有广发基金54.53%股权和易方达基金22.65%股权 [7] - 广发资管2024年末集合、单一和专项资管计划净值规模同比分别增长30.11%、1.31%和205.34%,合计规模增长23.87% [7]
券商资管合并首例!“国泰海通资管”登场
搜狐财经· 2025-07-26 09:17
国泰海通证券子公司整合 - 国泰海通证券董事会同意国泰君安资管吸收合并海通资管及相关工作方案 [1] - 国泰君安资管更名为"上海国泰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3] - 公司住所从上海市黄浦区南赤州路381号409A10室变更为上海市黄浦区中山南路88号8层 [5] 合并细节与行业意义 - 合并包括产品迁移、法人合并等关键步骤 [6] - 这是国内证券行业首例券商资管子公司合并重组 [6] - 合并后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将达到6954亿元(国泰君安资管5884.30亿元+海通资管1069.82亿元) [7] - 合并后公司营收21.18亿元,净利润近5亿元,员工508人(原国泰君安资管328人+海通资管180人) [7] 合并动因与监管背景 - 合并主要为避免同业竞争,满足证监会"一参一控一牌"监管要求 [10] - 国泰海通证券旗下公募牌照持有情况违反监管政策,整合势在必行 [10] - 参考中信证券并购广州证券时剥离期货和基金股权的先例 [10] 合并后的业务规划 - 将统一业务方向、整合客户群体、优化服务体系 [12] - 融合各自特色优势,共享核心能力和资源 [12] - 提升海外资产配置能力,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12] 产品迁移与行业示范效应 - 海通资管旗下部分参公大集合将申请变更管理人为国泰海通资管并注册为公募基金 [13] - 私募产品将依法履行管理人变更程序 [13] - 此次合并形成的牌照整合路径、业务协同模式等或成行业参照样本 [13] 其他子公司整合进展 - 除资管公司外,其他子公司(如华安基金、海富通基金)尚未明确整合方案 [9] - 公司正分批、有序推动各类子公司整合工作 [9]
华安基金人事频繁变动 1天发布8条基金经理变更公告
犀牛财经· 2025-07-11 11:33
基金经理变更 - 华安基金于7月5日发布8条基金经理变更公告,涉及多只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卸任 [2][3] - 周舒展卸任华安锦溶0-5年金融债定开债基金和华安锦源0-7年金融债定开债基金 [3] - 魏媛媛卸任华安顺穗债券基金,马晓璇卸任华安添鑫中短债基金,李邦长卸任华安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发起式基金 [3] - 贺涛卸任华安双债添利债券基金,郑如熙卸任华安添荣中短债基金,林唐宇卸任华安中债1-3年政策金融债基金 [3] - 上述基金经理的卸任日期均为7月7日 [3] 上半年人事变动 - 3月15日,孙丽娜因个人原因卸任全部在管的7只产品,包括华安现金富利货币基金等,截至2024年末管理规模近3000亿元 [4] - 5月份,基金经理李欣因个人原因离任,截至一季度末在管7只基金总规模合计80.16亿元 [4] 公司合并背景 - 华安基金的大股东国泰君安与海富通基金的大股东海通证券合并,合并后需进行牌照取舍 [4] - 华安基金规模高于海富通的1722亿元,盈利能力更强,但海富通拥有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3张牌照 [5] - 海富通的社保牌照尤为稀缺,且牌照主体名称不得变更,"海富通"名称保留概率更大 [5]
海富通基金董事长再换人!和华安基金的合并大戏何时上演?
搜狐财经· 2025-04-28 18:54
国泰海通证券合并与人事调整 - 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更名为"国泰海通",新公司由原国泰君安主导,高管团队以原国泰君安人员为主 [5] - 海富通基金董事长路颖辞职,由国泰海通副总裁谢乐斌接任,路颖将出任国泰海通研究所所长 [2][5] - 谢乐斌在国泰君安任职20年,历任多个高管职位,2021年起担任副总裁 [5] - 路颖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在海通证券任职20年以上,曾掌舵研究所10年,获得多项行业顶级荣誉 [2][3] 基金公司整合背景 - 国泰海通目前控股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均持股51%,市场关注两家基金公司可能合并 [2][7] - 华安基金资产规模7192亿元,是海富通基金1716亿元的4倍多,但海富通拥有社保基金等含金量高的牌照 [2][9][12] - 合并后公司面临"一参一控一牌"监管超标问题,需在一年内提交整合方案 [15] - 专家认为合并更符合整体利益,可能选择保留海富通牌照优势的方案 [14] 海富通基金业务分析 - 海富通拥有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基金等稀缺管理资格,管理762亿元企业年金 [10][11] - 产品结构债强股弱,债券基金占比56.62%,混合基金规模三年缩水215亿元 [16] - 旗舰产品海富通改革驱动混合基金规模从175亿元峰值缩水80.72% [18] - ETF业务增长显著,非货币ETF规模四年增长16倍至540亿元,行业排名第17 [22] 华安基金概况 - 华安基金为"老十家"之一,规模7192亿元行业排名14,非货币基金4164亿元排名13 [9] - 曾三次申请社保基金管理人资格未获批准 [11] - 2023年国泰君安计划收购国联安基金49%股权,交易待批 [7] 资管业务调整 - 海通资管和国泰君安资管董事长均由陶耿担任,增加两家资管公司合并猜想 [15] - 国泰海通持有两张资管牌照,超出"一参一控"限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