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搜索文档
机器人能舞能诗超会玩 数智赋能解锁博物馆新玩法
央视网· 2025-09-25 21:39
博物馆数字化应用 - 内蒙古博物院部署AI机器人"巴特尔"和"高娃" 具备传统舞蹈表演、太极拳演示及AI文物讲解功能 通过舞蹈与讲解结合增强历史沉浸感 [1] - 文物知识图谱墙提供触屏交互功能 展示文物详细信息及关联关系 实现历史脉络可视化呈现 [1] - 全息投影AI讲解员"鸿格尔"支持语音对话交互 具备文物故事讲解与诗歌创作功能 提升知识传播趣味性 [1] 互动体验创新 - 内蒙古博物院设置民族舞学习、传统乐器模拟演奏及听音辨曲等互动项目 拓展沉浸式文化体验维度 [2] - 包头博物馆采用互动电子屏技术 通过屏幕定位展板自动播放历史事件短片 实现五年小更新十年大换新的技术迭代机制 [4] 数字展示技术 - 文物数字魔墙实现数十件藏品数字化展示 支持点击放大查看纹路及3D模型旋转功能 突破实体展柜限制 [6] - VR技术允许参观者沉浸式进入历史场景 与文物进行虚拟面对面交互 增强体验深度 [6] - 岩画动画改造技术显著提升观众驻足率 特别增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 [6] 行业技术赋能 - 博物馆行业从静态陈列转向互动对话模式 数字技术成为连接古今的核心桥梁 [6] - 全息投影、VR、AI交互等新技术综合应用 推动文物展示从"活化"向"火爆"转化 提升公众文化参与度 [6]
延长营业时间、推行免预约,如何做好“文博消费”文章?
新华网· 2025-09-25 13:27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延长营业时间、推行免预约,如何做好"文博消费"文章? 新华社记者杨湛菲 伴随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关注度提高,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特别是在节假日,一些热门 馆"一票难求";文博消费持续升温,成为文旅融合和服务消费的重要增长点。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日前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结 合实际、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文博场馆、景区营业时间,优化预约方式,鼓励推行免预约。 人民群众对博物馆工作怀有新期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表示,一方面增强供给能力,通过大馆带 小馆,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等方式,把更多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另一方面提升服务质 效,科学实施预约机制,丰富优质文博内容,优化参观线路,提升公众参观体验。 三星堆博物馆寒暑假和部分节假日闭馆时间从18时延迟至20时;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9月起全面 推行个人参观免预约;湖南搭建"湘见万年"文博特展矩阵联动传播平台,提高省内博物馆资源流动 性……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各地积极探索激活文博资源活力,让文化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 展览的影响力和流量,折射中国当下文旅消费热度、实力和潜 ...
文化·视点丨延长营业时间、推行免预约,如何做好“文博消费”文章?
新华网· 2025-09-25 11:13
文博消费市场增长态势 - 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关注度提高推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热门场馆在节假日出现一票难求现象[1] - 文博消费成为文旅融合和服务消费的重要增长点[1] - 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13个月展期内吸引277万人次观众 收入达7.6亿元 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350亿元[2] 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 - 国家出台措施鼓励延长热门文博场馆营业时间 优化预约方式 推行免预约机制[1] - 支持文博场馆创新办展方式 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和数字产品[3] - 推动市场化方式举办的文化展览进入商场 社区和公园等场所[3] 场馆运营与服务优化 - 三星堆博物馆将寒暑假和节假日闭馆时间从18时延迟至20时[1] - 上海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自9月起全面推行个人参观免预约[1] - 湖南搭建文博特展矩阵联动传播平台 提高省内博物馆资源流动性[1] 文创产品开发与商业化 - 文创年度销售额达亿元的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3] - 多家博物馆年度销售额在2亿元至5亿元区间 包括上海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等[3] - 爆款文博文创单品销售总量超10万件 部分单品收入可达500万元以上[3] 产业发展与未来趋势 - 优化预约方式可释放周边经济 夜间经济与错峰消费潜力[2] - 建立多元合作机制和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是关键发展路径[3] - 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为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多体验场景和消费空间[4] - 文博消费将越来越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局限于城市和热门场馆[4]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傅萌:科技如何为文物插上“翅膀”?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22:06
核心观点 -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与传播 通过多学科融合和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水平 优化传统修复技艺 拓展文化传播渠道 实现中华文明的长久传承与广泛传播[3][6][9]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展厅环境监控针对青铜器等无机质文物 重点监测湿度与空气质量 通过展柜设备调控湿度 采样检测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4] - 有机质文物如纸张纺织品需更严格环境控制 除温湿度和空气质量外 还需防范紫外线光照和生物病害如霉菌产生的酸性物质侵蚀[4] - 传统修复与科技结合 传统修复组识别文物病害需求 科研人员通过仪器检测分析文物形貌成分 超声技术激光技术解决清洗难题 3D打印为陶瓷金属文物补配提供新方法[6] 公众教育与文化传播 - 可视化文物保护中心通过修复室开放展示、多媒体播放和专业讲解 提升公众对文保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回应观众对展厅温湿度及光照等规则的疑问[4] - 防震科普展通过地面玻璃窗口展示博物馆防震措施 源于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文物防震研究课题 让观众直观了解博物馆保障工作[8] - 数字技术应用包括数字展柜、低反射玻璃、数字人讲解、语音导览、云展览和数字文物传播 线上线下双渠道提升观展体验和文化传播效果[9] 行业发展趋势 - 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 注重观众认同与博物馆数量种类并重 通过科技感科普工作促进中华文明传承[11] -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博物馆带来新可能 科技助力文明传承与文化传播 使文物背后的古老文明以多样化方式呈现并世代传承[9]
朱里叶里尼:博物馆须用科技语言与年轻一代对话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5:32
中新网北京9月23日电(苏婧欣 赵婧姝)"博物馆必须用科技语言与年轻一代对话。" 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 考古博物馆前馆长、意大利科尔托纳市文化遗产局局长保罗·朱里叶里尼23日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接受 记者采访时称,与时俱进是博物馆面临的必然选择。 谈及中意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朱里叶里尼指出,意中两国均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意 大利在文物修复方面经验丰富,而中国在科技研发与文创开发上具备优势,若能结合两国优势,则有望 创造出一种使全世界受益的新模式。 他说,地中海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摇篮,而丝绸之路为地中海地区注入了许多新元素,意中两国可围绕丝 绸之路和地中海开展很多合作。(完) 23日,保罗·朱里叶里尼在北京文化论坛接受记者采访。 赵婧姝 摄 朱里叶里尼认为,数字化技术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播的关键工具,因为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重建已 消失的文物或文化遗址,也更契合年轻人的社交分享习惯,可以有效拓展文化受众。 面对"数字化是否会削弱观众与文物的情感联系"的提问,朱里叶里尼承认风险存在,并强调"数字化不 应取代直接对话"。他认为,博物馆除运用技术外,更应主动走进社区、学校,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直接 交流。 本 ...
沈阳故宫“非遗进景区”实践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辽宁日报· 2025-09-22 09:11
作为满汉建筑艺术融合的典范,沈阳故宫是研究满族文化、宫廷文化及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遗存。 沈阳故宫博物院充分结合建筑特点和空间布局,利用故宫集市、戏台非遗展示、售卖区等区域,积极为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设计师提供集创作、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平台。目前,沈阳故宫景区已 引进"李氏民间掐褶纸技艺""李永利核雕技艺"等几十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聚集效应,促进非遗与文 创产业协同发展,让游客在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深度体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我省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近年来专门出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 案,立足地域特色,创新性地推动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进入旅游场景,采用常驻演出、周末进驻等形式 在景区开展非遗展演,实现以非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与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 近日,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上,"沈阳故宫景区非遗手工技艺进景区的文博创新 之路"案例,成功入选2025《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蓝皮书》优秀案例。 ...
【文化中国行】乡村博物馆:守护乡土记忆 点亮美好生活
央视网· 2025-09-21 20:49
乡村博物馆发展现状 - 乡村博物馆立足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农耕文化展示窗口 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 [1] - 陕西西安鄠邑区农民画博物馆收藏万余幅画作 系统记录关中农民从传统农耕到科技赋能的生活变迁 [3] - 广东茂名化州中垌镇农耕博物馆运用场景复原等多元手段陈列1000多件生产生活用具 [5] 博物馆运营模式与成效 - 杭州余杭传梭博物馆通过改造废弃厂房实现资源再利用 提供非遗土布纺织体验项目 [5] - 传梭博物馆收藏29个国家24000余把纺梭 系统展示纺织文化千年发展脉络 [7] - 采用"非遗展示+手作体验+研学教育"模式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7] - 通过培育织娘和开发文创等方式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7]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冯好:博物馆破界,离观众近些再近些
新京报· 2025-09-20 22:34
核心人物背景 - 冯好自2003年9月起任职于首都博物馆 现任藏品部主任及研究馆员 从事史学 博物馆学研究及展陈 藏品工作[3] - 主要参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展陈策划 以及两馆藏品征集与数字化保护工作[3]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设与展陈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于2023年底正式开放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5] - 展陈策划于2019年启动 冯好2020年加入团队 主持展陈策划与筹备工作[5] - 因疫情干扰导致展陈进场设计制作周期压缩 工作环节复杂 协调单位多 时间紧迫[5] - 采用借展 文物征集等方式利用北京及大运河沿线博物馆资源 系统性展示大运河全流域[6] - 征集到石雕镇水兽 明代拓片等文物 填补首博大运河历史物证空白[6] - 石雕镇水兽为2022年北京市民捐赠 初步判断年代为元代晚期至明代早期 是北京地区运河文化及都城文化的重要物证[6][7] 可视库房创新项目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可视库房于今年6月开放 观众可透过玻璃观看超6000块《乾隆大藏经》木雕版及馆藏家具[4][9] - 项目通过充分调研国内外开放式库房展示形式 最终选用隔玻璃观看的"真人秀"式展示 以满足观众需求并保障文物安全[9] - 旨在打破博物馆库房神秘形象 让博物馆更贴近观众[9] 藏品管理与征集策略 - 首都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具有规范流程 国内领先 要求藏品工作人员两人以上互相监督 禁止单独工作[9] - 未来将加强北京建城史文物征集 从西周燕都遗址开始扩充馆藏 并重视近现代城市发展物证及革命文物征集[9] - 简化藏品提用程序 提高效率 加强文物利用 便于数字采集及研究观摩 充分发挥文物社会价值[9] 观众研究与展览设计 - 通过2015年问卷调查发现70%观众选择逆时针参观 颠覆行业传统顺时针设计认知[10] - 研究显示展览中仅10至15件文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需思考如何最大化利用文物传播展览信息[10] - 吸收心理学 教育学 运动科学等跨学科成果 设计探索式展览 激发观众好奇心与求知欲[11][12] - 适量运动可刺激多巴胺分泌提升学习效率 但需避免长时间高负荷运动 展线设计需合理穿插休息[12]
江苏发布博物馆游年度“成绩单”
新华日报· 2025-09-20 05:51
博物馆开放成效 - 南京博物院和中运博分别延时开放101天315小时和103天312小时 累计接待观众1121.9万人次 同比增长8.7% [1] - 全省84家监测博物馆接待观众8125.12万人次 同比增长19.09% [1] - 新开发文创产品4659种 实现文创收入5.6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47.6%和15.3% [1] 暑期运营表现 - 91家博物馆实施延时开放 结合夜游活动推出1241场次专项活动 [1] - 47家延时开放博物馆暑期接待观众人次同比增长22.05% [1] 文旅消费带动效应 - 核心博物馆周边星级酒店入住率达88% 较暑期前提升25个百分点 [2] - 夜间游客消费同比增长25.2% 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消费额分别增长9.5%/10.7%/45.7%/16.3% [2] - 博物馆热持续推动城市夜经济发展 成为地方文旅消费新引擎 [2]
文化中国行丨“乡村博物馆”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9 16:49
乡村博物馆建设政策与定位 - 将乡村博物馆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深化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2] - 浙江通过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乡村博物馆扩大乡村特色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2] - 推动优质文博资源直达乡村基层 [2] 博物馆文化展示与体验模式 - 立春文化展示和体验中心通过全息声画交互方式呈现竹林春景动态画面 [2] - 传承人带领游客沉浸式体验九华立春祭和中国二十四节气 [2] - 传梭博物馆采用非遗展示+手作体验+研学教育模式累计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10] 博物馆藏品规模与来源 - 荷湖乡土文化博物馆藏品涵盖传统农具、节庆器物、传统服饰等 [4] - 乡土文化馆九成以上藏品由村民自主捐赠 共有6400余件传家宝 [6] - 传梭博物馆收藏来自29个国家的24000余把纺梭 [10] 社会效益与产业带动 - 传梭博物馆通过培育织娘、开发文创等方式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10] - 老物件成为老一辈情感记忆和年轻人触摸历史的鲜活载体 [6] - 废弃厂房改造的传梭博物馆让游客体验非遗土布纺织乐趣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