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当代艺术“织”进传统村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
人民日报· 2025-06-30 06:27
乡村艺术改造 - 松庄村通过建设织美术馆等艺术设施,将传统村落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6][7] - 美术馆展出来自国内外艺术家与村民共创的作品,涵盖竹编、棕编、畲族彩带编织等非遗技艺 [6] - 艺术改造初期面临村民疑虑,通过共富协商机制详细介绍设计理念和可逆设计承诺,最终获得支持 [8][9] 艺术赋能乡村经济 - 艺术乡建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2024年文旅收入突破500万元,游客量年增长20%以上 [10] - 村民参与艺术创作的作品被转化为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村民可获得设计分红 [10] - 艺术改造吸引外来创业者,闲置老屋被改造成美学空间,废弃物件被赋予新生命 [10] 村民参与与精神提升 - 村民从最初对艺术创作的抗拒到主动参与,精神世界得到充实 [9][10] - 77岁村民叶金娟从拒绝画画到主动要求参与艺术活动 [10] - 村民李文生的书法作品被用于特产包装,每售出一盒可获得设计费 [10] 艺术与乡村融合成果 - 村内设置山民剧场举办各类演出,艺术装置融入村容村貌,艺术氛围浓厚 [9] - 艺术乡建使松庄村从旅游村升级为艺术村,老房子价值提升 [11] - 外来艺术家从村民日常生活和农事活动中获取创作灵感 [9]
6月27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7 21:59
国内经济与基建发展 - 2024年我国三级及以上航道达到1.6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62%,长江、西江、京杭运河等主干线大通道能力持续提升,江汉运河、江淮运河建成通航,平陆运河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17] - 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开通运营,线路全长24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旅客乘高铁从重庆至长沙最快3小时53分可达,比此前缩短约1小时18分[25] - 2024年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23亿元,比上年增长7.1%,营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19] 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 - 截至5月底,全国实有民营经济组织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76%,同比增长2.3%,私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成为推动民营经济稳健前行的"双引擎"[21] - 第二十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在广州开幕,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中小企业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创新成果[24] 科技与教育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18] - 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6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919所,含本科学校1365所,高职(专科)学校1554所,成人高等学校248所[23] 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 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在意大利林琴国家科学院开幕,展出100多位艺术家的200余件作品和意大利人类文明博物馆珍藏的百余件意大利艺术精品[25] -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新址在希腊雅典正式启用,为中外学者开展长期研究合作搭建更加稳固的平台[25] 国际经济动态 - 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度升至1:1.174,达到2021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今年以来欧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超过10%[33] - 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5%,主要源于消费者支出和出口数据低于预期[34]
创新高!2024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营收超19万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6-27 14:42
文化产业总体表现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2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 1% [1] - 文化服务业营收109134亿元占比57 0%同比提升0 1个百分点贡献率59 1% [1] - 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发零售业营收分别为49609亿元和32679亿元增速7 1%和6 2% [1] 资产与盈利能力 - 2024年末文化产业总资产343987亿元同比增长5 0%增量16276亿元 [1] - 文化核心领域资产贡献率达76 4% [1] - 全行业利润总额17737亿元同比增长7 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利润13192亿元增速10 2% [1] 固定资产投资 - 2024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 9% [2] - 文化消费终端生产(16 3%)、新闻信息服务(11 8%)、文化传播渠道(10 2%)、创意设计服务(10 0%)四大行业投资增速超10% [2]
国家统计局: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23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快讯· 2025-06-27 09:36
文化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23亿元 创历史新高 比上年增长7 1% [1] - 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109134亿元 同比增长7 4% 占文化产业总营收57 0% 比重提升0 1个百分点 [1] - 文化服务业对文化产业营收增长贡献率达59 1% [1] 细分行业表现 - 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49609亿元 同比增长7 1% [1] - 文化批发和零售业营业收入32679亿元 同比增长6 2% [1] 产业结构优化 - 文化服务业引领作用突出 增速高于整体文化产业水平 [1] - 文化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 显示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1]
时代专论丨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6 09:18
文化强国建设核心观点 - 文化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1][2] -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有本质区别[2] - 文化繁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发挥作用[4] -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需要增强国际传播效能和话语权[5] - 新时代文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包括理论创新、文化活力迸发和国际影响力提升[6][7][9]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消费"新引擎"[7] - 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多地文旅项目火爆出圈,"文艺+文旅"融合效应显著[7] - 文化科技融合孕育新型文化业态,如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剧等"新三样"在海外广受欢迎[9] - 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成为全球爆款,展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9] - 文化贸易结构优化,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占比持续提高[9]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10] - 出台多项文艺发展政策文件,完善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10] -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深化拓展[13] - 探索"非遗+"跨界发展和多渠道运营机制,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14] -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方法,推进中国故事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17] 文化创新发展方向 -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13]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精神内涵[14] -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赋能[18] - 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18] -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出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作品走向世界[17]
从红色基因到诗画乡村!察右前旗北疆文化的时代绽放
内蒙古日报· 2025-06-25 23:18
察右前旗文化发展概况 - 察右前旗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是北疆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展现出独特人文魅力与时代活力 [1] - 近年来该旗持续探索北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1] 红色文化传承 - 作为绥东抗日游击区之一,纪松龄等革命先烈在此开展抗日活动,形成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资源 [1] - 通过编撰《察右前旗政协志》等21部文史专辑系统整理红色史料,并创作东路二人台《赤土青松》剧本推动红色文艺发展 [4] - 红色文化已成为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支撑 [4] 诗词文化创新 - 2016年成立40余人规模的诗词学会,带动农民诗人群体涌现,会员活跃于乡村社区创作乡土题材诗词 [6] - 2024年在南村建设百米诗词文化墙,获评"中华诗词采风创作基地",结合书画院等设施形成艺术交流平台 [6] - 诗词文化带动农旅融合发展,文化墙与长廊等设施促进书画、摄影、文学等多艺术形式协同发展 [6] 文旅产业实践 - 内蒙古京西农牧业打造"京西牛村部落"文旅项目,整合15万亩草原资源开发民宿、露营、音乐节等多元业态 [8] - 2024年创新推出融合草原音乐节与都市潮流文化的夏日狂欢项目,日均接待游客达6000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8] - 规划7大主题区块包括草原市集、音乐舞台等,持续深化文旅融合模式 [9]
企业文化|中文宣三百文化产业集团核心价值观之忠诚
搜狐财经· 2025-06-25 18:11
三、忠诚与工作的深度融合:追求卓越,共创价值 中文宣鼓励员工将忠诚精神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每一项任务。我们相信,只有真正忠诚于企业、忠 诚于岗位的员工,才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在这种氛围下,员工们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还能主动思考、勇 于创新,共同推动集团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在浩瀚的文化产业版图上,中文宣三百文化产业集团以其深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理念,默默耕耘,稳健前行。今日,让我们以谦逊 之心,探讨"忠诚"这一核心价值观如何成为集团文化之基石,以及它是如何引领我们务实前行,共创辉煌的。 一、忠诚:企业文化的坚实基石 "忠,乃心之正;诚,乃行之本。"忠诚,这一古老而常新的美德,在中文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集团领导班子深信,员工的忠诚 是企业发展的坚固基石,是推动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因此,中文宣始终将忠诚视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忠诚为纽带,团 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大家庭。 二、忠诚的力量:源自内心的坚守 忠诚,不仅是口头的承诺,更是行动的践行。在中文宣,每一位员工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忠诚的真谛。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 挺身而出;他们 ...
“选择思明·选择成功” 厦门思明发布文旅产业投资机会清单
搜狐财经· 2025-06-24 18:49
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概况 - 厦门市思明区举办文旅产业招商推介会 主题为"选择思明 选择成功" 同步发布《2025思明区文旅产业投资机会清单》 [1] - 活动旨在搭建政府 企业 媒体等多方沟通桥梁 助力思明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思明区文旅产业基础数据 - 思明区是厦门市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承办金砖厦门会晤 金鸡电影节等重大活动 [3] - 2023年接待游客超6600万人次 同比增长15 6% 旅游总收入1064 13亿元 同比增长20 1% [3] - 获评"2025年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首位 [3] 投资合作领域与模式 - 推介会重点展示六大赛道机遇:文旅项目空间资源 体育项目空间资源 文体场馆改造项目 旧城改造空间资源 重点片区提升项目等 [5] - 提出四种合作模式:政府投资合作 企业市场化运作 出让特许经营权合作 国企合作 [5] 产业扶持政策 - 设立旅行社和文体娱乐业企业可按综合发展质效增量1 5%给予奖励 [7] - 营业性演出活动单场最高奖补50万元 大型文化活动如艺术节 动漫节等最高奖励300万元 [8] - 影视产业集群发展最高可获500万元奖补 覆盖影视科技企业 作品创作 短剧发展等领域 [8] 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 - 思明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旅游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聚焦文旅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 [10] - 现场举行文旅产业顾问 文旅推介官聘请仪式 开展最美打卡点旅游资源推介活动 [10] 政府服务承诺 - 思明区强调将优化营商环境 提供项目对接 审批 建设 运营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10]
文化引领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前
新华日报· 2025-06-24 14:40
文化强省建设成效 - 江苏依托吴越、金陵、淮扬、楚汉等地域特色文化,通过固本强基、品牌打造和文脉赓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成为长三角文化一体化的关键力量 [2] - 以"书香江苏""文明江苏"为抓手,通过博物馆、文化馆等载体打造优质文化空间,开展"家门口看大展""家门口赏好戏"等活动,增强文化自信 [2] - 通过立体文化建设,始于保护传承、融于城乡发展、落于民生福祉,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 [2] 文化产业发展 - 打造"千年运河""江南水乡"等文化品牌,以无锡清名桥、苏州太湖等为载体推行"旅游+"模式,促进旅游与工艺美术、演艺娱乐融合 [3] - 以凤凰集团、江苏有线(600959)等企业为主体,以苏州元和塘等文化园区为载体推行"数字+"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业态创新 [3] - 实施苏州平江路、徐州"彭城七里"等"微更新",推动"文化+"跨界融合,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 [3] 生态文化融合 - 实施"生态文化+"战略,以长江、太湖、沿海、运河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3] - 以兴化里下河、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等为载体,深挖生态资源打造"水韵江苏"品牌,建设生态旅游廊道 [3] - 依托江河湖海沿岸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生态化、绿色化,形成生态经济廊道 [3] 长三角文化协同 - 统筹江苏寺墩、浙江良渚、上海福泉山、安徽凌家滩等考古遗址发掘保护,推进长三角地域文明探源协作 [5] - 由苏州牵头协同浙江嘉兴、湖州统筹江南水乡古镇建设,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5] - 联动沪浙皖推进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善快捷旅游网络促进文旅发展 [5] 文化产业集群 - 以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中心为平台推进长三角文化数据贯通,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高地 [6] - 建设虹桥—昆山—相城文化创意设计走廊、上海—南通跨江融合文化产业试验区 [6] - 以南京国家文化科技创新中心、苏州全球文化创意设计之都等平台共建千亿级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 [7] 文化生态保护 - 以长江、淮河、大运河等水系生态廊道为纽带联动沪浙皖推动河湖跨界共治 [7] - 共建沿江、滨海、环湖生态文化旅游带实现水韵江苏、诗画浙江、美好安徽相得益彰 [7] - 协同推进江苏"1+3"重点功能区、安徽"一圈两屏三带五区"、浙江"一湾引领"等联动发展 [7]
想不到吧,声音也能当“资产”!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央视网· 2025-06-23 13:48
声音资产交易平台上线 - 全球首个声音资产交易平台上线 可将马路喧嚣 海浪鸟鸣等声音转化为数字资产进行交易[1] - 声音资产分为活态类 静态类和动态类 包括口口相传的声音 文字乐谱 音频视频载体等[1] - 声音资产经过确权 定价和交易后可转化为金融产品[1] 声音资产定价机制 - 声音资产定价基于价值元点和价格原点 价值元点考虑其对人类进步的贡献 价格原点参考国际通识算法和专家评估[5] - 文物级别声音资产按年代划分价值 如磁带 书籍等有明确市场价格的资产作为参考依据[5] 国家声景港建设项目 - 我国启动国家声景港建设示范工程 已建成北京鱼果声景港 陕西西安易俗社声景港等十家示范基地[7] - 项目旨在推动声景资源在公共服务 新文旅体验 国际传播等领域的创新应用[7] 平台交易规则与规划 - 目前平台主要交易国有声音资产 包括国家博物馆 图书馆珍藏的声音文物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 - 2025年平台将向企业和个人开放 允许注册和交易各类声音相关数字资产[8] - 个人创作的声音资产可注册交易 实现价值最大化和金融化[10] 交易流程与商业模式 - 声音文化产品注册后 专业买家购买其版权等权益[12] - 买家利用AI大模型等技术创新开发含声音元素的文化产品[12] 市场规模与潜力 - 我国音乐资产占全球三分之一体量 是文化产业巨大蓝海市场[13] - 仅文物级别动态音乐资产就达300万亿分钟 其中17万亿分钟已完成数字化可立即交易[15] - 按国际标准 一级声音文物注册费每分钟5元 二级4元 三级3元 17万亿分钟注册可产生数十万亿元产值[15] - 2025年6月18日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达425亿元 其中2025年新增389.57亿元[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