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苏超成果”将亮相北京文化论坛
新华日报· 2025-09-23 07:20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由中央宣传部与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 [1] - 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本年度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1] - 设置主论坛 6场平行论坛 20余场专业沙龙及多项配套活动 [1] 参与规模 - 约800名中外嘉宾参会 包括中央及各地宣传文化单位负责人 国内外专家学者 世界知名文化机构代表 头部文化企业代表及行业领军人物 [1] 核心议题 - 聚焦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 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 视听产业融合破圈 [1] - 探讨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 网络文化创新发展 尊重文明多样性等议题 [1] 成果发布 - 首次设立重要成果发布专场 集中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 [1] - 江苏省"'苏超'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力量"项目与南京大学"'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作为重要成果亮相 [1]
北京东城:“文化+”点燃消费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9-23 05:50
数字技术赋能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微风露台"带火古老胡同、市井街巷……在北京东城,一幅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正徐徐展开。党的 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深入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东城区坚持"崇文争先"理念,以"文化+"带动业态焕新、产业升级,以文塑旅、以旅 彰文,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进一步激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资源融合,汇聚发展新优势 "作为驻区文化企业,我们切身体会到东城文化资源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与前沿科技的创新融合发展。"首开文投(北京)新文化有限公司 总经理曹予表示,公司在往届北京文化论坛期间,与东城签约多个特色文商旅融合应用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科技融合注入了新活力。 又值金秋九月,也是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东城精彩呈现之时,这让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目光再次定格在北京东城。包括首开文投(北京)新文化有限公 司在内的众多文化企业再度汇聚,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文旅项目研发、相关政策支持等寄予更多期望。 据了解,为营造文商旅融 ...
在文化与科技相融共生中激发创新活力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1:58
本报特约评论员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文化发展赋能,可以从更广维度打破时空界限,让文化场馆"动起 来"、非遗"热起来"、文物"活起来"。数字出版、数字演艺等新型传播方式的不断涌现,给观众带来更 为便捷、时尚、全方位的视听体验。而动漫游戏、网络音乐、数字文创等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 穷,进一步拓展了文化产品的形态与业态,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今日开幕,约800名中外嘉宾将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围绕科技激发文化原创 力、新科技提升公共文化品质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正在全面打通文化创作、 消费、传播等各环节的形势下,本届论坛无疑是一次汇集众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加快发展 新型文化业态的最佳契机。 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北京的文化新质生产力正展现出科技驱动产业革新、集群生态加速 形成的繁荣景象。这种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 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08.8 亿元,同比增长15.9%,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高 ...
北京文化如何插上科技翅膀?
北京青年报· 2025-09-23 01:56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 - 北京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 上半年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达8808.8亿元 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比重72.1% [1] -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相关企业约2400家 大模型产品备案105款 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2] - 发布《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目标2027年突破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 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 技术应用与创新场景 - 元宇宙体验馆运用数字孪生、AI、VR、AR技术 构建沉浸式阅读场景 支持个性化虚拟角色创建 [3] - 老字号品牌通过科技挖掘文化底蕴 如三元食品新茶饮店采用机器人3D打印咖啡 提供现打鲜奶体验 [5] - 文旅场景应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技术 推出虚拟数字人演唱会、沉浸式影院等新业态 [6] 文化遗产数字化再生 - 首钢园通过工业遗存改造打造数字博物馆群 《重返·圆明园》展览采用高精度三维建模与AI复原技术 [7] - "数字圆明园"项目结合5G+8K高清影像与AI+AR技术 重现海晏堂遗址盛景 [7] - 三高炉数字博物馆运用全域沉浸投影技术 将工业设施转化为叙事现场 [7] 产业集群与生态建设 - 北京市布局文化科技融合重点实验室与产业园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8] - 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先行先试政策 持续策划文化科技融合活动 [8] - 通过制度建设释放创新潜能 形成孕育创新人才的文化生态 [8]
香港上合发展成立,K11创始人郑志刚打造新产业版图
南方都市报· 2025-09-22 18:16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正式成立 核心战略聚焦投资未来二十年内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九大革新产业领域 [1] - 业务组合重点布局三大方向:新兴市场革新产业 创新及金融领域突破 全球K11文化生态圈拓展 [1] - 投资新兴市场产业升级项目 包括东盟和中东地区 同时拓展数字资产与文化产业业务 [1] 产业覆盖领域 - 业务横跨文化 娱乐 体育 媒体 中医医疗全球化 商业管理及大文旅产业等领域 [4] - 产业板块兼具高度市场可行性与巨大商业潜力 服务Z世代及Alpha世代未来市场需求 [4] - 致力站稳Web3金融创新前沿 探索区块链技术和沉浸式数字体验的产业应用方案 [4] 区域发展策略 - 总部位于香港 深耕内地市场同时辐射东盟国家 中东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 [3][4] - 香港被视为开拓中国内地及海外业务的首选平台 具备资本 人才与项目汇聚的枢纽优势 [4] 文化品牌建设 - K11 by AC作为旗下文化品牌 致力重塑零售及文化市场版图 管理零售资产与文化艺术区 [4] - 推出全球首创"文商共融"理念 将艺术 设计及零售元素融入多元生态圈 [5] - 旗下项目包括香港总投资额26亿美元的国际文化艺术区Victoria Dockside及K11 MUSEA [5] 投资历史与资源 - 2017年成立私人投资平台C资本 重点关注新兴产业和硬科技企业 [5] - 已投资希音 蔚来 小鹏汽车 货拉拉 商汤科技 思灵机器人等知名公司 [5] - 2008年和2018年分别创立K11艺术基金会与K11工艺基金会 扶持中国当代艺术家并促进传统工艺复兴 [6] 文化推广成果 - 2024年以"中华文化对欧洲文明贡献"为主题举办系列展览 吸引超10000名海内外游客参观 [6] - 连续十余年通过中国青年精英基金会组织两地青年交流实践活动 [6]
2025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发布 入围门槛突破50亿元创历史新高
北京商报· 2025-09-22 10:07
核心数据表现 - 民营企业100强入围门槛首次突破50亿元 同比增长7.5% 五年累计增长38.6% [1] - 主榜单企业营收总额达5.26万亿元 资产总额超15万亿元 均创历史新高 [1] - 科技创新百强企业营收同比增长33.79% 研发投入强度达9.47% [1] - 文化产业百强资产总额同比增长77.17% [1] 企业创新与产业布局 - 专精特新百强中97家企业核心技术源于自主开发 [1] - 95家专精特新企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科技创新百强研发投入强度达9.47% [1] - 文化产业百强中40%企业已形成成熟"文旅+"模式 [1] 投资与社会责任 - 民营企业优秀投资案例中95%聚焦科创领域 [1] - 社会责任案例显示被调研企业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资金超123亿元 [1] 榜单背景与意义 - 北京民企百强工作已连续开展8年 成为反映民营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风向标 [1] - 本届发布四大榜单包括民营企业100强、科技创新100强、文化产业100强和专精特新100强 [1]
“周杰伦概念股”入股鸟巢背后的资本局
36氪· 2025-09-22 08:25
一则入股公告,让周董的商业版图再次成为焦点。 9月16日,"周杰伦概念股"巨星传奇宣布,其全资子公司星创艺(昆山)文娱有限公司将收购国家体育场运营公司的部分股权。此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市 场与行业的广泛关注。 一边是坐拥2.5亿粉丝流量和成熟IP矩阵的文娱企业,一边是作为国家标志性建筑却亟待焕新的大型体育场馆。这场跨界联动不仅关乎顶级文化IP与顶级 场馆能否相互激活商业潜力,实现双向赋能,更将检验"IP+地标"这一全新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为什么能够入股鸟巢? 此次交易的核心主体——巨星传奇成立于2017年,由周杰伦母亲叶惠美、经纪人杨峻荣及其多年合作伙伴陈中、马心婷共同创立。其商业模式与周杰伦个 人IP深度绑定,不仅涵盖演唱会、广告代言等传统文娱业务,更延伸至咖啡、蛋糕、音响器材等周杰伦IP衍生零售领域。除此之外,巨星传奇还成功整合 了刘畊宏等知名艺人资源,构建起一个宣称覆盖2.5亿粉丝的IP矩阵。 而星创艺作为该集团旗下专注IP运营的全资子公司,则承担着将明星影响力转化为多样化内容产品的重要职能。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曾成功推出周杰伦 虚拟形象"周同学",并打造户外真人秀《周游记》。正是基于这样的能力基础,星创 ...
担好首善之区的文化重任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2 06:50
思想引领与文化建设 - 北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北京的生动实践研究"重大课题,并建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京华实践教研中心 [2]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改扩建后累计接待超80万人次,北京形成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 [2] - "'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联动首都33所高校,覆盖40万名青年学子,推动文化实践教育 [3] - 北京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实施"十大文明行动"与不文明现象集中整治,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3]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 北京中轴线2024年7月申遗成功,带动1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10处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位于中轴线上 [4] - 发布《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等顶层规划 [4]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进展:北京(通州)大运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成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 [5] - 长城保护形成"北京经验",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5] - 北京推动文化遗产时代内涵挖掘,举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北京长城文化节,推出《大运河文化辞典》,建成市级公益性非遗体验中心 [5] 文化设施与公共服务 - 北京建设"演艺之都":2024年全市营业性演出超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6] - 发布《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10条举措,吸引优质演艺资源 [6] - "博物馆之城"建设推进:培育挂牌"类博物馆"56家,2024年全市博物馆接待参观超一亿人次 [7] - "书香京城"建设深化:北京书市6天吸引市民读者27万人次,开展北京阅读季、十月文学月等活动 [7] 文商旅体融合与消费拉动 - 北京创新建立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工作机制,推动旅游、演艺、电影、赛事等产业链融合 [8] - 2025年北京电影生活节吸引客流7666万人次,拉动综合消费251.7亿元,试水"票根经济" [8] - "展览+"多元消费场景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如"看·见殷商"展览与旅游、商圈互动 [9] - 中国网球公开赛、WTT中国大满贯等国际赛事打造全城体育赛事嘉年华 [9] - 文创产品(如天宫藻井冰箱贴)火爆全网,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协议签署 [9] - "古都新韵"短视频大赛单元带动线上线下消费近20亿元 [9] 文化产业发展与政策支持 - 文化产业是北京重要支柱产业,2025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2429.5亿元,同比增长13.2% [10] - 创新出台全国首个文化新质生产力政策《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配套游戏电竞、演艺、超高清等行业支持政策 [10] 文化传播与国际影响力 - 北京加强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矩阵,推广《这里是北京》城市形象宣传片 [11] - 泡泡玛特等潮玩企业推出中国创意IP(如Labubu),京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 [11] - 搭建"永远在线"的北京文化论坛、"永不落幕"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平台,深化"欢乐春节""魅力北京"等国际品牌活动 [11]
郑志刚成立香港上合发展 布局全新环球集团 投资九大革新产业领域
搜狐网· 2025-09-21 15:05
公司战略定位 - 香港上合发展(ALMAD Group)正式成立 核心战略聚焦投资未来二十年有望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的九大革新产业领域[2] - 集团由企业家郑志刚创立 业务网络覆盖中国内地及新兴市场包括东盟国家、中东国家等地区[2] - 集团重点布局三大方向:投资新兴市场革新产业、推动创新及金融领域突破、全球拓展K11 by AC文化生态圈[2][8] 新兴市场产业投资 - 投资领域涵盖文化、娱乐、体育、媒体、中医医疗全球化、商业管理及大文旅产业[3][8] - 这些产业兼具高度市场可行性与巨大商业潜力 预计服务Z世代及Alpha世代未来需求[3] - 集团将投资东盟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产业升级项目 同时拓展数字资产与文化产业业务[3] 创新与金融布局 - 集团致力站稳Web3金融创新前沿 探索数字领域潜在机遇并关注监管环境动态[4] - 将探索区块链技术和沉浸式数字体验在不同产业的应用方案[4] - 创始人郑志刚曾参与小红书、小鹏汽车、Micro Connect等科技初创企业早期投资[4] 文化生态圈拓展 - K11 by AC作为集团文化品牌 致力于重塑零售及文化市场版图 管理零售资产与文化艺术区[5] - 旗下动漫IP业务"Experience 11"在中国内地及中东国家迅速扩张 聚焦ACGN和二次元产业[5] - 正在扩展Gentry Club业务 打造以匠人生活风尚为主题的高隐私度私人会所[5] 商业模式基础 - 集团延续郑志刚2008年创办K11时提出的"文商共融"理念 将艺术设计及零售元素融入生态圈[6] - 曾领导建设香港总投资额达26亿美元的国际文化艺术区Victoria Dockside及K11 MUSEA项目[6] - 集团作为商业生态圈延伸 积极吸引理念相同的企业伙伴及战略投资者[6] 创始人背景 - 郑志刚为集团创始人及执行主席 同时担任K11 by AC创始人及K11创始人[7] - 曾领导团队参与Victoria Dockside及启德体育园等地标项目[7] - 创立非营利机构K11 Art Foundation和K11 Craft & Guild Foundation 扶持艺术家及促进传统工艺复兴[7]
营收总额超5万亿元,2025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发布
新京报· 2025-09-20 14:01
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单发布 - 北京市工商联与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2025北京民营企业百强、科技创新百强、文化产业百强和专精特新百强四个榜单 [1] 百强企业主榜单表现 - 北京民营企业百强入围门槛突破50亿元 同比增长7.5% 五年累计增长38.6% [3] - 营收总额达5.26万亿元 同比增长12.27% 五年累计增长38.8% [3] - 资产总额达15.02万亿元 同比增长6.6% 五年累计增长183.4% [3] - 68%的企业集聚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领域 [3] - 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有7家 [3] 科技创新百强企业表现 - 营收总额达2.46万亿元 同比增长33.79% [3] - 利润总额达1360.44亿元 同比增长20.54% [3] - 研发费用总额达1742.69亿元 同比增长5.36% [3] - 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9.47% [3] - 关键技术主要源于自主开发与研制 [3] 文化产业百强企业表现 - 资产总额达6804.48亿元 同比增长77.17% [4] - 营收总额达4200.80亿元 同比增长37.82% [4] - 高新技术服务业成为营收主力 [4] - 利润总额达435.90亿元 同比增长77.21% [4] - 40%的企业已形成成熟的"文旅+"融合模式 [4] - 25%的企业积极探索跨界合作项目 [4] - 86%的企业布局文化新业态 [4] 专精特新百强企业表现 - 营收总额达755.56亿元 [4] - 税后净利润达97.30亿元 [4] - 97家企业核心技术源于自主开发 [4] - 76家企业参与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合作模式 [4] - 95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4] - 46家企业涉足未来产业 [4] - 全年申请国内专利3579项 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72% [4] 优秀投资案例 - 首次发布20个优秀投资案例 [4] - 主要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4] - 科创相关投资案例占95% [4] - 战略投资占65% 创新技术投资占40% 企业并购占30% 产业投资占25% [4] 社会责任优秀案例 - 1475家企业参加社会责任调研 [5] - 244家民营企业参与案例申报 [5] - 35家企业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 [5] - 354家参与乡村振兴 [5] - 321家参与"万企兴万村"京郊行工作 [5] - 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高达123.86亿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