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科研人员发现千叶蓍抗神经炎症关键成分
科技日报· 2025-08-20 09:08
核心观点 -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发现千叶蓍中的倍半萜类成分具有抗神经炎症活性,为开发治疗神经炎症疾病的天然先导化合物提供研究基础 [1] - 千叶蓍在传统医药中用途广泛,包括治疗胃肠疾病、肝胆疾病、高血压等,并具有促进伤口愈合和缓解皮肤炎症的作用 [1] - 科研人员从千叶蓍中分离出16个倍半萜,其中12个为新化合物,并通过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确定了其结构和构型 [1] - 5个化合物在实验中显示出抑制一氧化氮分泌的效果,其中1个化合物的活性接近地塞米松 [2] - 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被确定为千叶蓍抗神经炎症活性的关键成分 [2] 研究进展 - 科研人员利用脂多糖诱导的小胶质细胞模型测试了化合物的抗神经炎症活性 [2] - 实验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对一氧化氮分泌的抑制效果显著,接近已知药物地塞米松的活性水平 [2] 传统医药价值 - 千叶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用于治疗胃肠疾病、肝胆疾病、高血压、呼吸道感染等 [1] - 其药用价值还包括促进伤口愈合和缓解皮肤炎症 [1] 化合物发现 - 从千叶蓍中分离出16个倍半萜,其中12个为新化合物 [1] - 通过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和绝对构型 [1] 活性成分 - 愈创木烷型倍半萜内酯被确定为千叶蓍抗神经炎症活性的关键成分 [2] - 5个化合物在实验中表现出抑制一氧化氮分泌的效果 [2]
【科技日报】人类大脑“折叠”和“连线”秘密揭开
科技日报· 2025-08-19 08:43
人类思考、记忆和感受时,大脑里的白质纤维束像高速公路一样传递着信息,而大脑皮层的复杂褶 皱就像山脉和河谷,为信息传递提供了独特的支撑。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来自该 所的科研人员成功揭示人类大脑皮层形态与白质纤维连接的内在关系。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 然-通讯》杂志。 "过去,学界惯于把大脑皮层的形状与白质纤维的连接分开研究,忽视了二者耦合所蕴含的全局机 制。"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樊令仲说。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高分辨率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创造性地将皮层复杂的折叠形态分 解为不同"频率"的几何模式,并描绘了主要白质纤维束在皮层表面的连接点分布。结果发现,皮层的几 何模式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测纤维束的连接分布,就像地形决定河流的走向。 "我们把这种可以精确测量的紧密配合关系称为'白质纤维—皮层几何耦合'(TGC)。这种关系不 仅非常稳定,还能像指纹一样区分不同个体。"樊令仲说,深入分析TGC发现,大脑结构的形成是"先 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5-08-19 第01版) ...
科学家实现最强声子干涉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8-14 09:11
研究突破 - 美国莱斯大学团队在碳化硅体系中实现迄今最强声子干涉效应 强度比此前研究结果高出两个数量级 [1] - 该效应被称为Fano共振 是两个频率分布不同的声子相互干涉而产生的现象 [1] - 团队在石墨烯与碳化硅之间嵌入几层银原子 形成紧密结合的界面 显著增强了碳化硅中不同振动模式的干涉效应 [1] 技术特性 - 利用拉曼光谱法研究声子干涉 谱图显示出极为不对称的线形 在某些情况下出现完全的"谷底" 形成强烈干涉特有的反共振模式 [2] - 比较3种不同表面的碳化硅 发现每一种表面都对应独特的拉曼光谱线形 [2] - 低温实验证实该效应完全由声子相互作用引起 而非电子作用 属于罕见的"纯声子"量子干涉 [2] 应用前景 - 该技术有望推进分子级传感技术发展 灵敏度高到可检测单个分子 无需化学标签 装置简单且可扩展 [1][2] - 在能量采集 热管理及量子计算等领域开辟新的应用路径 [1] - 有望用于量子传感和新一代分子检测 [2]
从太空看“十四五”丨这些创新高地,正在拔地而起
新华网· 2025-08-12 13:45
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展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1] - 卫星观测显示科学高地正在加速崛起,形成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群 [1] 北京怀柔科学城发展 - 怀柔科学城从2016年规划逐步发展为全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地区之一,大科学装置布局初现 [5] - 核心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 [7] 上海张江科学城建设 - 张江科学城从1992年17平方公里扩展至2024年220平方公里,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9个大科学设施、20多个研发机构及100多个孵化器 [9] - "上海光源"作为核心设施支撑科学城向国际一流迈进,人工智能岛产业生态圈建设显著完善(2020-2025) [9][11] 深圳光明科学城规划 - 光明科学城总面积99平方公里,重点布局大科学装置、科教融合、科技创新三大集群 [13] - 深圳理工大学主校区2024年获批设立,依托中科院深圳先进院资源开展前沿科技研究与人才培养 [15] 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聚焦领域 - 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高地,建设"夸父"聚变装置等国家重大设施 [17]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装置集群建设成果显著(2021-2024对比) [17][19] 西部(成都)科学城产业布局 - 采用"一城多园"模式,成都科学城已布局6个大科学装置,其中2个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设施规划 [21][23] - 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实施"建圈强链"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23]
先进遥感系统绘制南极独特植被地图
科技日报· 2025-08-11 07:36
技术突破 - 开发出结合无人机高光谱相机、GNSS-RTK技术和高分辨率RGB图像的先进遥感系统 [1] - 使用6种针对极地植物的光谱指数训练模型 新模型性能远超传统指标 [1] - 在12种AI模型中表现最佳者准确率达到约99% 且在严格测试中保持稳定性能 [1] 应用效能 - 通过30米和70米高度试飞验证 高飞行高度适合区域概览 低高度可捕捉精细细节 [1] - 仅需8个关键波长的轻量版系统即可生成可靠地图 显著提升调查效率和成本效益 [1] - 系统能精准探测并绘制南极苔藓和地衣生长情况 支持从局部扩展至整个山谷的应用 [1] 生态价值 - 苔藓和地衣作为南极生态的"绿色压力晴雨表"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保温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中起关键作用 [1] - 技术为南极生态研究和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提供关键支持 [1] - 成果有助于理解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的影响并推动全球生态保护 [1]
得罪中国代价:稀土暴涨60倍,美企无奈买单!
搜狐财经· 2025-08-10 07:14
中美稀土博弈 - 2025年初中国出台更严格稀土出口管制政策 精准卡在中美贸易谈判前夕 引发美国市场剧烈震荡 稀土价格几周内暴涨 部分品类涨幅达60倍 [1] - 中国采取出口配额和用途审查等"技术性"管控方式 民用领域正常采购 军工和高端科技领域严格限制 既符合国际规则又掌握主动权 [3] - 2025年二季度中美两轮贸易谈判未突破 美国最终妥协 部分稀土出口限制放宽 但军工企业仍面临"卡脖子"困境 [3] 美国产业链困境 - 美国长期依赖中国稀土精炼 本土产业链支离破碎 设备老化 技术人才匮乏 技术积累严重不足 [1][3] - 加州山谷80-90年代探明丰富稀土储量 但精炼环节外包中国 导致重建面临环保审批 技术瓶颈 设备落后等问题 [3][6] - 业内人士估计美国产业重建需5-10年 需持续政策支持 充足资金和人才回流 但风险投资机构普遍不看好 华尔街不愿涉足 [6] 中国战略优势 - 中国在稀土领域全球话语权持续增强 政策调整空间大 供应链稳定 国际社会依赖度提高 [8] - 许多国家在中美间左右为难 既想与美国站队又离不开中国稀土供应 形成"嘴硬心软"局面 [8] - 中国掌控节奏 灵活调整 让对手处于被动防守 稀土价格虽回落但市场信心脆弱 美国企业仍被动 [10] 科研体系冲击 - 特朗普政府以"反犹"为由切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研经费 包括著名数学家陶哲轩项目 学术界引发轩然大波 [4] - 科研经费与政治立场挂钩做法让脆弱美国科研体系雪上加霜 顶尖学者被迫转行或出国 人才流失成常态 [6] - 科研体系动荡未平 创新能力下滑隐患存在 与中国从容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10] 系统性危机 - 稀土危机是产业链 科技 人才 政策多重博弈交汇 掌握主动权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优 [10] - 中美博弈方式升级 科技 金融 能源 人才等领域都可能成为新爆发点 双方寻找新平衡点 [10] - 2025年选择将为未来博弈埋下种子 胜负取决于耐心和持久力 中国目前占据主动 [10]
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 河套深圳园区取得标志性成果
经济日报· 2025-08-08 06:48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成果 核心观点 - 河套深圳园区作为国内唯一具有"一河两岸、一区两园、一国两制"优势的跨境合作平台,两年来积极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并取得标志性成果 [1] - 园区通过引入国际战略科学家项目、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分支机构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打造国际顶尖科技人才和资源的集聚平台 [1][2] 科研机构与项目落地 - 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学院—深圳河套学院,落地合肥、广州、鹏城3个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及澳大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 [1] - 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2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 [1] - 承接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1项、中国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专项1项、广东省量子科学战略专项项目7项 [1] 国际资源整合 - 引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生命科学与能源材料创新研究院2个国际战略科学家领衔项目 [1] - 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打造国际科技资源与人才的特殊"平台"和"通道" [1] 产业集群与科研成果 - 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1.5万余名科研人才 [2] - 形成"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大型央国企研发中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等标志性科技产业集群 [2] - 取得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桌面型电子显微镜、首款大模型环境下硬件加密产品——安全处理器等重磅科研成果 [2]
专访丨在中国的交流经历让我获益良多——访荷兰皇家艺术科学院院士安德里斯·梅耶林克
新华网· 2025-08-06 14:13
中国科技发展 - 中国现代化进程迅速 科技和教育领域发展迅猛 [1] - 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进步 许多原创性高水平科学研究来自中国 [1] - 中国庞大的人口为科研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国家在科研领域的持续投入取得显著成效 [1] 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中国在绿色能源上的投入非常可观 包括大规模建设太阳能电站 [1] - 中国推进可持续社会转型的系统性战略布局 [1] - 中国与荷兰在绿色科技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 发光材料研究是合作重点之一 [1] 教育体系与学生素质 - 中国学生勤奋刻苦 学术能力出色 英语水平较高 [1] - 中国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 [1] -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辈和教师的尊重以及"因材施教"理念值得学习 [1] 国际合作与交流 - 科学界沟通不应中断 保持沟通是避免误解、增进理解的最好方式 [2] - 中国与荷兰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双方应加强交流协调推进 [1]
【科技日报】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完成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贯通实验
科技日报· 2025-08-06 09:33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进展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首次成功实现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1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的稳定贯通实验 [1] - 该项目启动于2020年,由大连化物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与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联合承担,大连市政府资助部署 [1] - 联合团队攻克了光阴极电子枪、超快激光系统、全固态射频功率源、超导加速器、低温液氦系统等关键技术 [1] 技术指标 - 束流测试平台已实现0.1毫安平均流强电子束流的稳定加速运行 [2] - 电子束流能量大于1亿电子伏特、单脉冲电荷量大于100皮库、重复频率为1百万赫兹 [2] - 平台稳定运行持续1小时,束流能量稳定性优于0.01%(RMS) [2] 项目意义 - 实验成功对我国开展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和研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完成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贯通实验
科技日报· 2025-08-06 07:33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进展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团队首次成功实现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预研项目1百万赫兹重复频率电子束流的稳定贯通实验 [1] - 大连先进光源预研项目启动于2020年 由大连化物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与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联合团队共同承担 大连市政府资助部署 [1] - 联合团队经过5年努力攻克了光阴极电子枪 超快激光系统 全固态射频功率源 超导加速器 低温液氦系统等关键技术 [1] - 2023年上半年完成设备安装和在线独立调试 7月24日成功实现稳定出束 [1] 技术指标 - 束流测试平台已实现0.1毫安平均流强电子束流的稳定加速运行 [2] - 电子束流能量大于1亿电子伏特 单脉冲电荷量大于100皮库 重复频率为1百万赫兹 [2] - 平台稳定运行持续1小时 束流能量稳定性优于0.01%(RMS) [2] 项目意义 - 实验成功对我国开展高重复频率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建设和研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